国民革命军集团军序列

集团军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军事编制单位。

国民革命军军旗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组建一批集团军: 1927年4月5日,武汉国民政府改编部队:

  • 第一集团军 总司令蒋介石
    • 第一方面军 总指挥何应钦
    • 第二方面军 总指挥程潜
    • 第三方面军 总指挥李宗仁
    • 第四方面军 总指挥唐生智。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决定举行二次北伐,辖3个纵队。
    • 第五方面军(滇军) 总指挥朱培德,1927年4月由第三军以及收编滇军金汉鼎、杨池生、杨如轩三个师兵力六万人组建。
  •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冯玉祥
    • 第一方面军总指挥 孙良诚
      • 第三军军长 孙良诚
      • 第四军军长 马鸿逵
      • 第五军军长 石友三
    •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孙连仲
      • 第一军军长 梁寿恺
      • 第十四军军长 孙连仲
      • 第二十三军军长 秦德纯
    • 第三方面军总指挥 方振武/韩复榘
      • 第六军军长 韩复榘
      • 骑二军军长 席液池
    • 第八方面军总指挥 刘镇华
      • 第二十三军军长 刘镇华
      • 第二十六军军长 刘茂恩
      • 第二十八军军长 万选才
    • 第九方面军总指挥 鹿钟麟
      • 第二十一军军长 吕秀文
      • 第十军军长 杨虎城
      • 骑兵第一军军长 郑大章
      • 第十八军军长 鹿钟麟
      • 第二十军军长 庞炳勋
      • 第二十七军军长 王鸿恩
      • 第三十一军军长 刘骥
    • 第四方面军总指挥 宋哲元(驻陕西)
      • 第二军军长 刘汝明
      • 第十五军军长 宋哲元
    • 第五方面军总指挥 岳维峻
    • 第六方面军总指挥 石敬亭(陕西)
      • 第十三军军长 张维玺
    • 第七方面军总指挥 刘郁芬(甘肃)
      • 第十军军长 刘郁芬

1927年宁汉分裂后,6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改编部队为:

  • 第四集团军唐生智
    • 第一方面军 唐生智兼任 1927年10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西征讨唐。慑于强大的军事压力,唐部或降蒋,或力战不支而败。唐生智于11月12日下野.第一方面军就此结束.
      • 第八军 唐生智兼任
      • 第三十五军 何健
      • 第三十六军 刘兴
      • 第十五军 刘佐龙
      • 第九军 彭汉章
      • 新编第五军 贺国光
    • 第二方面军 总指挥张发奎,参谋长谢膺白,副官长吴仲禧,秘书长高语罕,经理处长陈劲节,政治部主任兼党代表郭沫若,警卫团团长卢德铭。1927年9月18日张发奎下野,黄琪翔代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职。1927年10月18日,广州政治分会临时军事委员会成立,第二方面军的名义取消。

南京国民政府改编部队:

1929年3月,蒋介石以陆海空军总司令的名义,为了即将开打的蒋桂战争,将全国部队改编为路军 (军事)。这一建制至1937年9月废除,改编为集团军

1937年至1949年

1936年的制定的“作战方案”中,每个战区计划临时组建三个集团军,各负责一个作战正面。1937年7月25日军政部的会议上,第一战区部队暂分为三个集团军,分别由韩复榘刘峙宋哲元等指挥,第二战区分为第六、第七集团军,第三战区分为第四、第五集团军。1937年8月20日公布15个集团军序列番号,与上述编组未一一对应,但按其编组原则却基本符合临时组编组的性质——各集团军的编成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多是以驻地邻近的军、师临时组合。集团军总司令部也仅含参、副两处,其他军佐直属司令部,司令部官佐共计99人。就集团军所属部队而言,最多的辖5个军之多,最少的只有1个军,实力并不平均。每个集团军所属的军、师渊源都不相同,且变动频繁。之后广西、四川各成立两个集团军,薛岳新组建一个集团军,商震万福麟军合编为一个集团军。至1937年底,国军共计编成21个集团军。

之后不断组建新的集团军,原有的21个集团军中有些被调整,有的番号被撤换,有的被裁撤;而徐源泉杨森等人的部队新编为7个集团军。集团军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根据战场的需要由各军师就近临时编程的组织,而是由相同派系的军、师的固定组合,成为一级常设单位。到1938年底,集团军总数达到25个。川军已经获得了5个集团军的番号,晋、桂、粤军各获得两个,西北、东北、滇、宁马也获得了1个。

集团军作为一级常设单位被确立后,其构成也趋于稳定:除第十二、三十一集团军外,其他各集团军所辖部队多为1-2个军。各集团军的兵力配置日益均衡,集团军所辖的军、师开始固定下来,不再被频繁调调入或调离。集团军的这个变化,不仅与战争走向持久化有关,更多的还是国内政治的产物。1938年11月南岳军事会议决定兵团、军团、师辖旅建制后,部队再行组合,1939-1940年成立9个新集团军。其次,既有的集团军也不断重新组合。有的集团军因作战不力而被裁撤后,其番号给予新部队重新组成集团军。

抗战期间比集团军更大的军事编制单位有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战区兵团方面军等。1937年9月末淞沪战场编组了三大兵团,分别是陈诚任总司令的左翼兵团(辖第15集团军、第19集团军)、朱绍良任总司令的中央兵团和张发奎任总司令的右翼兵团。1938年兰封会战期间,中央军近20万主力部队编成“豫东兵团”(亦称第一兵团),兵团总司令由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担任。武汉会战期间,编组了4个兵团:薛岳第一兵团、张发奎第二兵团、孙连仲第三兵团、李品仙第四兵团。但集团军事实上不能算国民革命军抗日战争后期最大的作战单位,因为抗战后期又设立了方面军——1945年3月1日将滇越边区(总司令官卢汉)、第四战区(张发奎)、黔桂边区(汤恩伯)、第24集团军(王耀武)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面军。第一方面军,下辖辖第1集团军、第9集团军等部,方面军总司令卢汉、副总司令黄杰关麟徵霍揆彰。另,1943年2月重新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副司令长官黄琪翔,下辖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等部。

集团军通常下辖两个以上的军或军团和若干其他辅助单位。抗战结束时共有40个集团军在编。国共内战时期又组建了三支集团军,同时所有的集团军逐渐被新的类似的军事编制兵团所取代。以下列表提供了国民革命军集团军的总体信息,包括组建时间、历任总司令及所参加重要战役。

抗战时期及抗战后国共内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的集团军的正式译法为Army Group,缩写为AG。而把集团军下辖的军团译为Corps,把军团下辖的译为Army。例如,第18集团军的臂章即为“18AG”。又如,《行政院军队整编报告(1947年12月)》中指出“简化黄河以南指挥层次……改20AG为21A”,即把第20集团军整编为第21军(整编军)。1938年5月17日《何应钦等激励廖磊等部努力作战粉碎敌围攻徐州企图电》的报头为:“21AG廖总司令、19C冯军团长、68A刘军长:”,即第21集团军廖磊、第19军团冯治安、第68军刘汝明

集团军下辖军团、甚至直辖独立。集团军隶属于战区兵团(1937年至1938年淞沪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期间)、远征军方面军(1945年3月以后)。1946年-1947年,集团军陆续整编为军(即整编军)、绥靖区兵团等。

抗战初期的1937年-1939年,中国國民革命軍存在过相当于现代集团军地位的军团。军团下辖军、师,上隶于集团军或战区兵团。著名的例子有台儿庄会战汤恩伯的第20军团。

抗战期间共颁发了40个集团军的番号(后有番号撤销、转授)。不含抗战初期组建又被撤销的集团军,其派系分布为:

到1944年,为了控制云南和监视滇军,以及准备反攻滇西,云南已经涌进了中央军的四个集团军,杜聿明第5集团军、关麟征第15集团军、宋希濂第11集团军和霍揆彰第20集团军,为后来拿下龙云做好了军事准备。

第一至第十集團軍

单位 组建日期[1] 总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战役[3][4]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一集團軍
组建:1937年8月6日
1938年10月改编为第三十三集团军
宋哲元
1937年8月-1938年4月 津浦线作战
豫西北会战
万福麟
冯治安
宋哲元第二十九军改编,隶属第一战区,下辖张自忠第五十九军冯治安第七十七军刘汝明第六十八军。1938年退入河南省归第五战区
重新组建:1938年10月
改称第一兵团:1947年9月
龍雲
1938年10月-1939年1月 卢汉
高荫槐
孙渡
陈铁
滇军组建。辖卢汉第六十军孙渡第五十八军张冲新编第三军
盧漢
1939年1月-1945年3月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长沙战役
1939年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
浙赣战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孫渡
1945年3月-1947年9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集團軍
组建:1937年8月6日
改称第四绥靖区:1945年10月
劉峙
1937年9月-1938年2月 平汉路北段作战
太原會戰
孙连仲
庞炳勋
刘汝明
田镇南
曹福林
孔令恂
豫皖绥靖主任公署改编。辖孫連仲第一军团、东北军檀自新骑兵第10师、裴昌会步兵第47师、曾万钟第三军关麟征第五十二军
孫連仲
1938年2月-1943年8月升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臺兒莊會戰
隨棗會戰
1939年冬季攻势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第二次长沙战役
鄂西會戰
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改变的第一军团扩编。辖第三十军第四十二军,共有第27师、第30师、第31师。后编入第五十五军第六十八军
劉汝明
1943年8月-1945年10月 常德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第五十五军第六十八军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集團軍
组建:1937年8月6日
撤销:1943年3月14日
閻錫山
1927年1月-1937年9月,蔣介石任命 沈鸿烈
于学忠
孙桐萱
曹福林
张雪中
郭希鹏
于达
王世和
由韩复榘的山东第三路军组建。辖孙桐萱第十二军第五十五军第五十六军和驻青岛的于学忠第五十一军
韓復榘
1937年8月6日-1938年1月11日 津浦线战役
于學忠
1938年1月13日-1938年6月7日 徐州会战
孫桐萱
1938年6月7日-1943年2月18日 武汉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豫南會戰
張雪中代理
1943年2月18日-1943年3月14日
重新组建:1943年9月
撤销:1946年11月
李鐵軍
1943年9月-1944年2月
趙壽山
1944年2月-1946年11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四集團軍
组建:1937年8月6日
撤销:1938年
蔣鼎文
1937年9月-1939年2月 中央军在福建组建。辖第二军的第三师、第八十师、独六旅等部,归第四战区指挥。
1938年11月组建,1947年3月撤销 孫蔚如
1939年2月-1945年6月 1939年冬季攻势
晉南會戰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李家钰
陈铁
裴昌会
张雪中
李兴中
韩汉英
陕军第十七路军沿革的第三十一军团扩编。辖赵寿山第三十八军李兴中第九十六军李家钰第四十七军。驻守中条山
李興中
1945年6月-1947年3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五集團軍
组建:1937年8月6日
撤销:1937年
顧祝同
1937年9月-1938年6月 淞滬會戰 上官云相
刘茂恩
陈铁
黄杰
王耀武
中央军。辖第八军第一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七军等部,归第五战区第三战区第二战区第一战区指挥。
1938年6月-1939年2月 于學忠
1938年6月-1939年2月 于學忠第五十一军组建。
1939年2月-1942年3月 曾萬鐘
1939年2月-1942年3月 1939年冬季攻势
晉南會戰
曾萬鐘第三军组建
重新组建:1943年1月
撤销:1945年4月
杜聿明
1943年1月-1945年4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六集團軍
组建:1937年9月
改称为第十兵团:1948年11月
楊愛源
1937年9月-1939年3月 太原會戰 孙楚
杨澄源
梁培璜
吕瑞英
刘奉滨
陳長捷
1939年3月-1941年1月 1939年冬季攻势
楊愛源
1941年1月-1946年1月
王靖國
1946年1月-1948年11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七集團軍
组建:1937年9月
改称为山西野战军司令部:1948年5月
傅作義
1937年9月-1939年3月 太原會戰 刘汝明
彭毓斌
于镇河
傅作義第三十五军组建
趙承綬
1939年3月-1948年5月 1939年冬季攻势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八集團軍
组建:1937年9月
撤销:1938年7月
張發奎
1937年9月-1938年7月 武漢會戰 黄琪翔
廖磊
叶肇
李汉魂
参加淞沪会战担任右翼作战任务
重新组建:1939年2月
改称为第十五兵团:1948年11月
孫楚
1939年2月-1948年11月 晉南會戰 赵承绶
楚溪春
晋绥军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九集團軍
组建:1937年9月
撤销:1938年1月
張治中
1937年9月-1937年10月 淞沪会战 黄琪翔
香翰屏
上官云相
叶肇
缪培南
张耀明
何绍周
吴绍周
中央军
朱紹良
1937年10月-1937年12月
顧祝同
1937年12月-1938年1月
重新组建:1938年8月
撤销:1945年3月
吳奇偉
1938年8月-1940年7月 武汉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第四军
繆培南
1940年7月-1941年7月
關麟徵
1941年7月-1945年3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集團軍
组建:1937年1月
改编为整编第十九军:1946年3月
劉建緒
1937年1月-1941年8月 淞沪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陶广
俞济时
刘多荃
范绍增
夏楚中
彭善
张文清
刘尚志
朱鼎卿
劉建緒第二十八军组建
王敬玖
1941年8月-1945年12月 第二次长沙战役
浙赣战役
鄂西會戰
常德會戰
湘西會戰
歐震
1945年12月-1946年3月

第十一至第二十集團軍

单位 组建日期[1] 总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战役[3][4]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一集團軍
组建: 1937年9月
撤销: 1940年9月
李品仙
1937年9月 – 1939年10月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廖磊
刘和鼎
萧之楚
张轸
黄杰
梁华盛
方天
施北衡
桂军组建,辖第三十一军
夏威
1939年10月 – 1939年11月
黃琪翔
1939年11月 – 1940年9月 1939年冬季攻势
棗宜會戰
重新组建: 1941年11月
撤销: 1945年3月
宋希濂
1941年11月 – 1944年9月 滇缅公路战役
第二次缅甸远征
黃杰
1944年9月 – 1945年3月 滇西缅北战役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二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2月
改编为衢州绥靖公署: 1945年10月
余漢謀
1937年12月 – 1945年10月 广州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叶肇
王俊
徐景唐
张达
粤军组建,辖第六十二军第六十三军第六十四军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三集團軍
组建: 1939年2月
撤销: 1946年1月
王靖國
1939年2月 – 1946年1月 陈长捷
刘奉滨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四集團軍
组建: 1937年9月
撤销: 1944年7月
衛立煌
1937年9月 – 1939年10月 太原会战 冯钦哉
李默庵
刘戡
裴昌会
米文和
刘祖舜
衛立煌第十四军组建。
劉茂恩
1939年10月 – 1944年7月 1939年冬季攻势
晉南會戰
豫湘桂會戰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五集團軍
组建: 1937年9月
撤销: 1940年7月
陳誠
1937年9月 – 1937年11月 淞沪会战 罗卓英
刘建绪
关麟征
李仙洲
李楚瀛
徐梁
陈又新
陳誠第十八军组建。
羅卓英
1937年11月 – 1937年12月
陳誠
1937年12月 – 1939年5月 武汉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薛岳
1939年5月 – 1939年10月
關麟徵
1939年10月 – 1940年7月 1939年冬季攻势
重新组建: 1941年5月
撤销: 1945年10月
何柱國
1941年5月 – 1945年10月 第二次长沙战役
豫湘桂會戰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六集團軍
组建: 1939年1月
撤销: 1945年3月
夏威
1939年1月 – 1939年11月 蔡廷锴
韦云淞
邓龙光
周祖晃
吴石
甘丽初
蔡廷鍇
1939年11月 – 1939年11月 桂南會戰
夏威
1939年11月 – 1945年3月 桂柳會戰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七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1月
撤销: 1945年10月
馬鴻逵
1937年11月 – 1945年10月 綏西戰役 马麟
马鸿宾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十八集團軍
组建: 1937年9月
独立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9月 - 1947年初
朱德
1937年9月 – 1947年初 平型关战斗
百团大战
彭德怀
新編第四軍 組建:1937年10月28日至1947年1月27日独立組建:

中國人民解放軍

前:葉挺後:陳毅 1937年10月28日-1947年1月27日 車橋戰役
单位 组建日期 军长 任期 主要战役 副军长 注释
第十九集團軍
组建: 1937年9月
撤销: 1942年10月
薛岳
1937年9月 – 1938年1月 淞沪会战 吴奇伟
香翰屏
刘膺古
俞济时
孙元良
万建藩
陈大庆
陈铁
李铣
粤军和中央军组成。1938年1月羅卓英带来了第十八军
羅卓英
1938年1月26日 – 1942年4月 武汉会战
南昌會戰
第一次长沙战役
1939年冬季攻势
上高會戰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
劉膺古
1942年4月 – 1942年7月
羅卓英
1942年7月 – 1942年10月
重新组建: 1943年4月
改编为整编第二十二军: 1946年9月
王仲廉
1943年4月 – 1943年9月
湯恩伯
1943年9月 – 1944年1月
陳大慶
1944年1月 – 1945年10月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会战
張雪中
1945年10月 – 1946年9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集團軍
组建: 1937年9月
撤销: 1945年6月
商震
1937年9月 – 1940年7月 京汉线战役
武汉会战
南昌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1939年冬季攻势
万福麟
俞济时
霍揆彰
郑洞国
夏楚中
施北衡
黄杰
梁华盛
方天
商震第三十二军组建。
霍揆章
1940年7月 – 1945年6月 第二次长沙战役
滇缅公路战役
滇西缅北战役
第二次缅甸远征
重新组建: 1946年1月
改编为整编第二十一军: 1947年2月
夏楚中
1946年1月 – 1947年2月

第二十一至三十集團軍

单位 组建日期[1] 总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战役[3][4]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一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0月
改编为第八绥靖区: 1945年10月
廖磊
1937年10月 – 1939年10月 淞沪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随枣会战
张义纯
刘和鼎
张淦
苏祖馨
桂军组建,辖第七军第四十八军
李品仙
1939年10月 – 1945年10月 1939年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鄂西會戰
常德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二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1月
改编为第五绥靖区: 1945年10月
鄧錫侯
1937年11月 – 1938年5月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孙震
李家钰
董宋珩
陈鼎勋
李宗昉
鄧錫侯第四十五军组建
孫震
1938年5月 – 1945年10月 武汉会战
随枣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棗宜會戰
豫南會戰
鄂西會戰
常德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三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2月
撤销: 1945年10月
劉湘
1937年12月 – 1938年1月 徐州会战 唐式遵
郭勋祺
刘雨卿
陈万仞
李觉
陶广
佟毅
川军第二十一军组建
唐式遵
1938年1月 – 1945年10月 淞沪会战
南京保衛戰
随枣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棗宜會戰
豫南会战
浙赣战役
鄂西會戰
常德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四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2月
撤销: 1939年2月
顧祝同
1937年12月 – 1938年3月 徐州会战 韓德勤(代)
张轸
马法五
刘进
彭位仁
傅仲芳
苏北的韓德勤第八十九军缪澂流第五十七军
韓德勤
1938年3月 – 1939年2月
重新组建: 1939年9月
撤销: 1943年12月
龐炳勛
1939年9月 – 1943年5月 晋南会战
蔣鼎文
1943年5月 – 1943年12月
重新组建: 1944年2月
撤销: 1945年3月
王耀武
1944年2月 – 1945年3月 长衡会战
桂柳會戰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五集團軍
组建: 1937年12月
撤销: 1938年1月
羅卓英
1937年12月 – 1938年1月 南京保衛戰 李觉
刘多荃
张文清
重新组建: 1939年1月
撤销: 1942年3月
陳儀
1939年1月 – 1941年9月 1939年冬季攻势
劉建緒
1941年9月 – 1942年3月
重新组建: 1942年7月
撤销: 1945年10月
李覺
1942年7月 – 1945年10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六集團軍
组建: 1938年1月
撤销: 1938年12月
徐源泉
1938年1月 – 1938年12月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李默庵
施北衡
区寿年
宋肯堂
刘祖舜
米文和
徐源泉第十军组建。1938年底因作战不利撤编。
重新组建: 1939年10月
撤销: 1945年10月
黃琪翔
1939年10月 – 1939年11月
蔡廷鍇
1939年11月 – 1940年7月
周喦
1940年7月 – 1944年4月 第二次长沙战役
鄂西会战
常德会战
宋肯堂
1944年4月 – 1945年10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七集團軍
组建: 1938年1月
改编为整编第二十四军: 1946年5月
楊森
1938年1月 – 1945年1月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南昌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1939年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
鄂西会战
长衡会战
桂柳會戰
李玉堂
欧震
楊森第二十军组建。
李玉堂
1945年1月 – 1946年5月 桂柳反攻 杨汉域
丁治磐
参谋长晏子风,杨干才第二十军丁治磐第二十六军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八集團軍
组建: 1938年1月
撤销: 1942年4月
潘文華
1938年1月 – 1942年4月 陈又新
孙元良
唐星
方先觉
潘文華第二十三军组建。
重新组建: 1943年2月
撤销: 1945年10月
李仙洲
1942年6月 – 1945年10月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二十九集團軍
组建: 1938年1月
撤销: 1945年10月
王纘緒
1938年1月 – 1944年3月 武汉会战
随枣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枣宜会战
豫南会战
第二次长沙战役
鄂北会战
常德会战
许绍宗
廖震
彭位仁
傅仲芳
张卓
王纘緒第四十四军组建
李鐵軍
1944年3月 – 1945年10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集團軍
组建: 1938年4月
撤销: 1945年10月
王陵基
1938年4月 – 1945年10月 武汉会战
南昌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1939年冬季攻势
上高會戰
第二次长沙战役
第三次长沙战役
鄂西会战
常德会战
长衡会战
萧之楚
彭位仁
廖震
王陵基部川军组建,辖第七十二军第七十八军

第三十一至第四十集團軍

单位 组建日期[1] 总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战役[3][4]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一集團軍
组建: 1938年6月
改称整编第26军: 1946年12月
湯恩伯
1938年6月 – 1943年9月 武汉会战
南昌会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1939年冬季攻势
豫南会战
第二次长沙战役
关麟征
周岩
王仲廉
许绍宗
张雪中
李楚瀛
湯恩伯第十三军组建。
王仲廉
1943年9月 – 1946年12月 豫湘桂會戰
豫西鄂北會戰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二集團軍
组建: 1938年7月
改称整编第二十七军: 1946年8月
上官雲相
1938年7月 – 1942年9月 南昌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第二次长沙战役
王东原
王敬久
刘雨卿
郭勋祺
陶广
竺鸣涛
陈沛
第二十五军第二十九军
李默庵
1942年9月 – 1946年8月
王敬玖
1946年8月 – 1946年8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三集團軍
组建: 1938年10月
改编为第三绥靖区: 1945年10月
張自忠 阵亡
1938年10月 – 1940年5月 武汉会战
随枣会战
1939年冬季攻势
枣宜会战
冯治安
郭忏
周碞
李文田
刘和鼎
刘雨卿
张义纯
张克侠
宋哲元第一集团军缩编
馮治安
1940年5月 – 1945年10月 枣宜会战
豫南会战
第二次长沙战役
鄂西会战
常德会战
豫西鄂北会战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四集團軍
组建: 1939年1月
改称第四兵团: 1948年11月
蔣鼎文
1939年1月 – 1939年8月 胡宗南
宋希濂
樊崧甫
陶峙岳
范汉杰
李延年
董钊
李文
周体仁
李明灏
胡宗南嫡系,辖第二十七军第九十军
胡宗南
1939年8月 – 1943年2月
李延年
1943年2月 – 1945年1月 豫湘桂會戰
李文
1945年1月 – 1948年11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五集團軍
组建: 1939年10月
撤销: 1945年3月
李漢魂
1939年10月 – 1940年1月 邓龙光
朱晖日
邹洪
粤军第六十四军组建
鄧龍光
1940年1月 – 1945年3月 桂柳会战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六集團軍
组建: 1939年10月
撤销: 1945年1月
李家鈺 阵亡
1939年10月 – 1944年6月 豫湘桂會戰 高桂滋
陈铁
李家鈺第四十七军组建
劉戡
1944年6月 – 1944年12月
李玉堂
1944年12月27日 – 1945年1月 方先觉
刘祖舜
参谋长张震中。辖周士冕第二十七军谢辅三暂编第四军
重新组建: 1945年3月
撤销: 1945年6月
俞濟時
1945年3月 – 1945年6月 文朝籍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七集團軍
组建: 1939年11月
撤销: 1940年4月
葉肇
1939年11月 – 1940年4月 桂西会战 李铁军
韩锡侯
王文彦
李世龙
粤军,辖第六十六军暂编第二军
重新组建: 1942年6月
改称整编第二十九军: 1946年8月
陶峙岳
1942年6月 – 1944年4月
丁德隆
1944年4月 – 1945年12月
劉戡
1945年12月 – 1946年8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八集團軍
组建: 1939年12月
撤销: 1940年4月
徐庭瑤
1939年12月 – 1940年4月 桂西会战 李默庵
赵锡光
丁德隆
刘祖舜
高桂滋
张耀明
中央军,辖第九十军
重新组建: 1942年6月
改称整编第一军: 1946年11月
范漢杰
1942年6月 – 1945年1月
董釗
1945年1月 – 1946年11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三十九集團軍
组建: 1940年4月
撤销: 1944年9月
石友三
1939年1月 – 1941年2月 高树勋
孙良诚
米文和
胡伯翰
张雪中
裴昌会
石友三第六十九军组建。
衛立煌
1941年2月 – 1942年1月
蔣鼎文
1942年1月 – 1942年1月
高樹勛
1942年1月 – 1944年9月
单位 组建日期 总司令 任期 主要战役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四十集團軍
组建: 1943年9月
撤销: 1945年10月
馬步芳
1943年9月 – 1945年10月 马步青

第四十一至第四十三集团军

第四十一集团军原本是为策反高树勋所辖之民主联军所用,并未实际组建。

第四十三集团军原本是为策反民军所用,來不及组建。

单位 组建日期[1] 总司令[2] 任期[1][2] 主要战役[3][4] 副总司令 注释
第四十二集团军
组建: 1947年1月
缩编为暂编第23师: 1947年8月
郝鹏举 (被俘)
1947年1月 – 1947年2月
毕书文
1947年2月 – 1947年8月

郝鹏举于1947年1月26日在驻地徐班庄叛离共军,宣布“还军于国”,加入国民革命军,连夜退入国统区移驻白塔埠,被委任为鲁南绥靖区司令长官兼第42集团军中将总司令。辖4个师、1个特务团。

这三个集团军组建及撤销于国共内战期间,无其他可补充信息。[2]

其他集团军

1946年,委任了东北挺进军:

  • 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华堂
  • 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谢文东

1954年后

1954年,中華民國國軍在臺灣恢復陸軍軍團編制,編制如下:

  • 第一軍團:
    • 第一軍(原第50軍):轄第26、27、58師。
    • 第二軍(原第67軍):轄第57、81、84師。
    • 第三軍(原第87軍):轄第9、10、32師。
    • 第四軍(原第5、19軍合併整編):轄第22、23、24、45師(駐福建金門)。
  • 第二軍團:
    • 第七軍(原第18軍):轄第17、19、69師。
    • 第八軍(原第52軍):轄第33、34、68師。
    • 第九軍(原第75軍):轄第41、46、92師。
    • 第十軍(原第80軍):轄第49、51、93師。

1976年,第一軍團更銜為第六軍團、第二軍團更銜為第十軍團。

1979年,陸軍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正式改組整編為第八軍團。 至此陸軍編成3個軍團分別為第六軍團第八軍團第十軍團

2006年,各軍團「司令部」更銜為「指揮部」,司令官也改稱為指揮官但仍維持中將編階。

参考文献

  1. 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 1949.
  2. 《国军集团军总司令图鉴》 载于 《征程忆事——三十八年民国军事史》,2006。
  3. 许朗轩、张明凯编 《中日战争史,1937—1945年》 第二版 台北 台湾,中华民国 1972。
  4. 胡璞玉 A Brief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1st ed.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Chung Wu Publishing Co., 1974.(英文)

外部链接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