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語

基诺语基诺族的语言,属于漢藏語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旧称攸乐山)、补远山地区,分为攸乐和补远2个方言,使用人数约两万人。[4] 基诺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基诺语,在政治生活中大多使用汉语。基诺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傣语和汉语借词,毗邻傣族地区的基诺族还兼用傣语。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当地的中、小学普遍使用汉语教学,小学低年级中有基诺语、汉语双语教学。[5]

基诺语
Jinuo
发音kʲy44no44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域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勐旺乡补远村
族群基诺族
母语使用人数
约20000 (2000)[1]
一说约11000(2007/1994)[2][3]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1
ISO 639-2sit(其他汉藏语)
ISO 639-3兩者之一:
jiu  攸乐基诺语
jiy  补远基诺语
ELP

语音

声母

基诺语单辅音声母34个,如下:

塞音/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近音
不送气送气不带声带声带声不带声带声不带声
双唇音 非颚化 pm
颚化 pʰʲ
唇齿音 fv
齿龈音 tnlɬ
齿龈音 tstsʰsz
龈颚音 tɕʰɕj
龈后音 tʃʰʃʒ
软颚音 非颚化 kxŋ
颚化 kʰʲŋʲ

后不带韵母,自成音节。tɕʰɕʒ主要用于汉语借词中。 另有复辅音声母5个:plpʰlmlklkʰl[6]:7-9

韵母

单元音韵母14个,如下:

ɿiyɯu
eøɤo
ɛœʌɔ
a

复元音韵母14个,如下:

aiiaua
ɔi
eiiuue
auui
ouuai

ɿtʃʰʃ拼合时读为ʅ。 复合元音韵母大多出现在汉语借词上。 一些人在汉语借词中有鼻化元音韵母或鼻音韵尾韵母。[6]:9-10

声调

基诺语的声调有6个:54、44、33、35、31、53。 此外还有丰富的语流变调。[6]:11

音节

复辅音声母不与复元音韵母拼合。[6]:11

词汇

核心词汇

基诺语的斯瓦迪士核心词汇表如下[6]:321-371

语法

基诺语主要通过语序助词来表达语法意义。句子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修饰名词时,中心语在后;形容词数量词组修饰名词时,中心语在前;动词形容词充当修饰对象时,中心语在后。基诺语还有一定的屈折形式,可以通过改变辅音、元音、声调等手段来表示语气和使动态。[1]

使用现状

基诺族人口较少,仅有20899人(2000年)。[1]基诺语处于强势语言汉语和亚强势语言傣语的包围之下,但仍然基本完好地保存着,在功能上没有出现衰退,依旧是基诺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较强的活力。

基诺语在基诺山是强势语言,外族人来此定居,必须学习基诺语,也能够学会。通用语汉语虽然同样有重要作用,但基诺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未被替代。在族内婚姻家庭中,基诺语为主,汉语为辅,交替使用;在族际婚姻和课堂教学中,基诺语为辅,汉语为主;在学校课下、机关单位、集市商店中,两种语言同时使用。

基诺语得以稳定使用的条件和因素包括:基诺族分布高度聚居,基诺族占整个基诺山乡人口的9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基诺族具有稳固的民族意识和母语观念;基诺族的经济模式分为原始种植业、传统种植业与特色种植业,均有利于基诺语的稳定使用;家庭与社区重视对下一代人的语言教育。

由于汉语的社会功能较强,基诺族人对第二语言汉语抱着开放、肯定的态度;同时,大多数人仍然忠实于自己的母语,对母语也持肯定态度。因此,基诺族建立了全民双语制,95%以上的人口可以使用基诺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包括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进行日常交际。[7]:13、32、34、36、37、39、41、43、48、51、52、58、106

方言

基诺语可以分为两个方言:攸乐方言,分布在基诺山(旧称攸乐山),约两万人;补远方言,分布在补远山,约两千人,在当地又称“本话”。

两种方言间彼此不易通话,只能互相听懂约1/3。方言间词汇差别较大,语音和语法也有一定的差别。[6]:3补远方言的汉语借词比例较高,音系简化,无复辅音声母。[5]

註釋

  1. .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2. 攸乐基诺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7版,2013年)
  3. 补远基诺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7版,2013年)
  4.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5. 盖兴之, , 卷二 修订本, 北京: 民族出版社: 899–1002, 19852009, ISBN 978-7-105-08939-0
  6. 蒋光友.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004-9226-9.
  7. 戴庆厦 主编.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97871000537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