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門

太和門是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及正門[1],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2],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3]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門隨大殿改稱為“太和門”。

太和門
夏天時的太和門
概要
類型城門
所屬國家/地區 中国
行政区北京
地點故宮
39°54′50″N 116°23′27″E
地圖

太和门是宫廷最高大的门座。由紫禁城正南的午门进来,首先看到的便是这座大门。大門东西阔七间,南北高两间,四围廊子,总合三十六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太和門正中共開三門。外观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门座,下面承以须弥座式的漢白玉作為基座,四围有龙凤石肜栏,大門的前后石阶各三個,左右石阶各一個,建筑通高23.8米,体制和太和殿沒有特別,僅在体型和规模上有差。[4]

太和门两侧各设旁门一座,与太和门平排并列,左边的叫昭德门,右边的叫贞度门。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东角門」及「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為「弘政門」及「宣治门」。现在的名号是在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的。明朝時,左邊昭德门為考選鴻臚之地。清朝兩門皆為侍衛值宿處。左右門体量比较矮小,属于陪衬性的建筑物。[4]

明朝時,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佈詔令,處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1]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三門均被焚毀,光緒十五年重建。[1]

1959年,進行了太和門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5]2003年,故宮大修工程啟動。2007年冬,太和門的維修工程結束。2008年7月16日起,維修竣工的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重新對遊客開放。[6][7][8][9]

歷史

2008年的太和門

命名史

太和門的命名,是參照太和殿而來的。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後來改稱皇極殿,最後才確定為太和殿。因此,太和門的名字,也是從最早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奉天門,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2],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3]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易宫殿名号,門隨大殿改稱為“太和門”。

明朝

明朝時,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佈詔令,處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1]。同時,左邊昭德门為考選鴻臚之地。

1900年的太和門。右為昭德門,左為貞度門。前為內金水橋

清朝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三門均被焚毀,光緒十五年重建[1]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門護軍值班房因護軍熟睡,油燈點著門柱引發火災。雖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但大火依然燒了兩天,太和門被焚毀。[10]但下一個月,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為光緒帝大婚的吉日。按照清朝禮儀,大婚皇后須經太和門進宮。僅剩42天時間,重修太和門已來不及,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紮彩工,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門,以假亂真,在光緒帝大婚時使用。紮彩後,高及闊和焚燒前的差不多,屋椽的花紋丶掛在門上的鴟吻丶廣狹的泄水沟,無不相似。在宮延上經驗豐富的人都不能辨別真假。而且高達十丈,連強大的風只造成小小搖搖[11]

建築

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00平方米。太和門覆重簷歇山頂,下面是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上繪有和璽彩畫。太和門前列有銅獅一對、銅鼎四隻,是鑄造于明朝的陳設銅器。[1]太和門前的這對銅獅子十分高大,這樣的銅獅子在皇城內只有六對。[10]

太和門前有廣場,面積約26000平方米,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廣場偏南側。[1]水源來自紫禁城護城河。其中太和門前的河段是紫禁城內最寬最華麗的一段,因其形似玉帶,又稱“玉帶河”。河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內金水橋中間的一座供皇帝行走,叫“御路橋”;兩邊供宗室親王行走,叫“王公橋”;最邊上的則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叫“品級橋”。禦路橋直通太和門的石板路名叫“御路”。[10]

太和門前廣場全景
太和門北側。左為昭德門,中為太和門,右為貞度門。

太和門廣場兩側為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朝房、西朝房,並且有協和門(明朝稱會極門)、熙和門(明朝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朝用作實錄館玉牒館起居注館,清朝改為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朝是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朝改為繙書房起居注館[1]

2006年,有報導稱故宮博物院將於該年在太和門東廡推出車馬轎輿展、宮廷政務展。但太和門東廡當年並未開放。[12]2008年又有報導稱,太和門東廡建築將於2008年首次開放,並首次開設車馬轎展。[13][14]但太和門東廡並未開放。

太和門前西側銅獅

清宮鹵簿儀仗展

2005年10月29日,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清宮鹵簿儀仗展”,該展覽在太和門西廡(熙和門南、北)舉行,此後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開展時展出的70多件文物僅是清朝皇帝鹵簿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傘、蓋、金八件、靜鞭、龍鼓等等。“鹵簿”是指帝王出行時隨從的儀仗隊。漢朝已有關於鹵簿的記載,清朝乾隆朝鹵簿制度趨於完善。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鹵簿定為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四等,分別適用于皇帝的不同類別的活動。[15]大駕鹵簿是皇帝大祭圜丘祈穀常雩時使用;法駕鹵簿是皇帝祭方澤先農各壇,以及太廟歷代帝王廟先師各廟等等時使用;鑾駕鹵簿是皇帝行幸皇城時使用;騎駕鹵簿是皇帝出京巡幸各地或禦駕親征時使用。清朝後妃舉行儀式時所用器物的等級也有規定:皇后、皇太后稱為儀駕,皇貴妃、貴妃稱為儀仗,妃、嬪稱為彩仗。皇帝鹵簿所用物品繁多,僅大駕鹵簿所用物品便共有八百多件,在太和門西廡展出的僅是清朝皇帝鹵簿的一小部分,共70餘件。[16]展品多配以《欽定大清會典圖》,主要展品包括:五色雲旗-黃雲旗、正黃旗驍騎纛、五雷旗-藍雷旗、五雷旗-白雷旗、羽葆幢、龍頭旛、孔雀扇、雉尾扇、單龍赤團扇、紅地四季花扇、紫芝蓋、九龍黃蓋、五色雲旗-紅雲旗、黃麾、金節、鸞鳳赤方扇、黃雙龍團扇、翠華蓋、黑地九龍傘、靜鞭、銅品級山兩套(正一品至正九品、從一品至從九品)、金八件(金提爐、金盆、金瓶、金盒、金唾壺、金交椅)、九龍曲蓋。

參考文獻

  1. . [202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5).
  2. 《明典彙》三十七年,重建奉天門成,更名曰大朝門。另見《明史·輿服誌》《日下舊聞考 卷三十四》
  3. 《日下舊聞考 卷三十四 宮室·明二》午門內居中向南者曰皇極門,即奉天門也,左曰弘政門,即東角門也...。
  4. 王璞子. .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 (3) [2021-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2).
  5. . [2013年10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16日).
  6. .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8).
  7. . [2013年10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8日).
  8. .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8).
  9. . [201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10. 劉北汜,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ISBN 7-5301-0201-X/K.6
  11. 震鈞《天咫偶聞 卷一 皇城》......大婚,不及修建,乃以劄彩為之。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偽。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也!......
  12. .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3. .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4. . [2015-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15. . [2013年10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0月18日).
  16. . [201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延伸閱讀

  • 李鵬年:〈重修太和門工程始末〉,《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3期
  • 王璞子:〈太和門的被毀和重修〉,《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倬娟:〈太和門的空間組合藝術〉,《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周蘇琴:〈太和門東西朝房〉,《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賈俊英:〈協和門與熙和門〉,《紫禁城》1983年第2期
  • 張金:〈紫禁城的內金水河〉,《紫禁城》1980年第3期
  • 杜廼松:〈故宮的銅獅〉,《紫禁城》1980年1期
  • 王璞子:〈太和門〉,《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3期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