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金像獎特殊記錄
这份奥斯卡金像奖记录清单是截至2024年3月10日举行的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最新记录 。
最多獲獎或入圍
- 單一部电影最多获奖
- 三部电影获得了11项大獎:
- 《賓漢》(1959)—在15項可提名項目中獲提名12項
- 《鐵達尼號》(1997)—在17項可提名項目中獲提名14項
- 《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在17項可提名項目中獲提名11項
- 三部电影获得了11项大獎:
- 單一部电影获得最多提名
- 最多領域獲獎(在每个提名类别中均获奖)
- 2003年《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赢得了提名的所有11个类别:最佳图片,导演,改编剧本,原创配乐,原创歌曲,混音,艺术指导,化妆,服装设计,电影编辑和视觉效果
- 獲頒最多奖项的男性
- 華特·迪士尼—22座
- 獲頒最多奖项的女性
- 伊蒂絲·海德—8座,皆為服装设计獎項
- 單屆最多入圍/單屆最多奖项
- 至今仍在世的最多次獲獎者
- 作曲家亞伦·孟肯獲頒8项競賽獎項
- 视觉特效專家丹尼斯·慕倫獲頒9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6项竞賽奖项,2项特殊成就奖和1项技术成就奖
- 演技
- 凯瑟琳·赫本—4座,皆為女主角奖
- 导演
- 约翰·福特—4座
- 編劇
- 剪輯
- 迈克尔·卡恩—3座
- 塞尔玛·斯昆梅克—3座
- 丹尼尔·曼德尔—3座
- 拉爾弗·道森—3座
- 摄影
- 约瑟夫·卢特伯格—4座
- 里昂·肖洛伊—4座
- 配乐与歌曲
- 艺术指導
首次導演或演出便獲獎
以下演員為因其处女作的演出而获奖:
- 最佳男主角
- 至今尚無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荣誉奖
- 青少年奖
以下導演為因其处女作的導演而获奖:
最多连续获奖
- 不限獎項
- 最佳影片
- 大卫·O·塞尔兹尼克曾以監製《乱世佳人》(1939)及《蝴蝶梦》(1940)連續兩年獲獎;但當年獎座是頒發給片廠而非他本人
- 最佳導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至今尚未出現連續獲獎者
- 最佳改編劇本
- 最佳原著劇本
- 至今尚未出現連續獲獎者
- 最佳藝術指導
- 湯瑪斯·雷托曾連續4屆獲頒最佳藝術指導獎,分別為《翡翠谷》(1941)、《高於一切》(1942)、《聖女之歌》(1943)(以上三部皆為最佳黑白片藝術指導)以及《威爾遜總統傳》(1944)(最佳彩色片藝術指導)
- 最佳攝影
- 最佳服裝設計
- 伊迪丝·海德曾連續3屆獲頒最佳服裝設計,分別為《千金小姐》(1949)、《彗星美人》(1950)以及《郎心如鐵》(1951)(以上三部皆為最佳黑白片服裝設計),此外她也於1950年以《霸王妖姬》獲頒最佳彩色片服裝設計
- 最佳影片剪輯
- 最佳原創配樂
- 最佳原創歌曲
- 最佳錄音/音效獎
- 最佳視覺效果
- 葛倫·羅賓遜曾連續4次獲頒此獎,分別為《大地震》(1974)、《兴登堡遇难记》(1975)、《金刚》(1976)及《攔截時空禁區》(1976),但皆以奧斯卡特別成就獎方式頒授,非競賽類獎項
- 丹尼斯·慕倫曾連續3次獲頒此獎,分別為《E.T.外星人》(1982)、《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1983)及《魔宮傳奇》(1984)
- 吉姆·萊吉 和 蘭戴·威廉·庫克曾連續3屆獲頒此獎,分別為《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2001)、《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2002), 以及《魔戒:王者歸來》(2003)
- 最佳紀錄片
- 華特·迪士尼曾連續2屆獲頒此獎,分別為《沙漠奇觀》(1953) 和 《消失的草原》(1954)
- 最佳卡通短片
- 華特·迪士尼曾連續8屆以此獎項代表獲獎,包括:《花與樹》(1931/32)、《三隻小豬》(1932/33)、《龜兔賽跑》(1934)、《三隻流浪貓》(1935)、《鄉下來的表弟》(1936)、《老磨坊》(1937)、《萌牛費迪南》(1938)以及《醜小鴨》(1939)
- 最佳雙軸短片
- 華特·迪士尼曾連續4屆以此獎項代表獲獎,包括:《海狸谷》(1950)、《自然盛宴》(1951)、《水鳥》(1952)以及《熊之國》(1953)
奧斯卡獎的各種第一
- 第一部獲獎的最佳影片
- 《鐵翼雄風》 (1927)
- 第一部獲獎的有聲影片
- 《紅伶秘史》 (1929)
- 第一部獲獎的彩色影片
- 《亂世佳人》 (1939)
- 第一組共同獲頒最佳導演者
- 第一位出生於20世紀的入圍暨獲獎者
- 第一位出生於21世紀的獲獎者
- 第一位出生於21世紀的入圍者
- 第一位(組)獲頒最佳影片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入圍最佳影片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第一位入圍最佳導演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敕使河原宏 (日本)—《砂之女》 (1965)
- 第一位獲頒榮譽獎的亞洲(但並非高加索人种)人士
- 黑澤明 (日本) 於1989年獲頒榮譽獎
- 第一位獲頒榮譽獎的黑人(但並非高加索人种)
- 詹姆斯·巴斯克特 於1947年獲頒榮譽獎
- 第一位獲頒最佳影片的黑人
- 第一位入圍最佳影片的黑人
- 第一位入圍最佳導演的黑人
- 約翰·辛格頓—《街區男孩》 (1991)
- 第一組入圍奧斯卡的黑人兄弟
- 肯尼·盧卡斯和凱斯·盧卡斯—以《猶大與黑色彌賽亞》入圍最佳原創劇本 (1991)
- 第一位入圍奧斯卡的美國原住民
- 第一位入圍且獲頒最佳影片的女性
- 茱莉亞·菲利浦斯—《刺激》 (1973)
- 第一位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女性
- 珍妮絲·勒布—《沉默的人》的製片 (1948)
- 第一位獲頒最佳紀錄片的女性
- 南希·漢密爾頓—《海倫·凱勒的故事》的製片兼導演 (1955)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且得獎的非白人女性導演
- 第一位入圍最佳導演的女性
- 里娜·韋特繆勒—《七美人》 (1976)
- 第一位入圍二次最佳導演的女性
- 第一位獲頒最佳動畫片的女性
- 第一位入圍最佳動畫片的女性
- 第一位獲頒最佳原創配樂的女性
- 瑞秋·波特曼—《艾瑪姑娘要出嫁》 (1996)
- 第一位入圍最佳攝影的女性
- 蕾切爾·莫里森—《泥沼》 (2017)
- 各項榮譽獎獲獎的第一位女性
- 首度獲頒最佳影片的各類型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奇幻電影
- 《仲夏夜之夢》 (1935)
- 第一部獲頒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
- 《寄生上流》, (大韓民國) (2019)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非英語電影
- 《大幻影》, (法國) (1937)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恐怖電影
- 《大法師》 (1973)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科幻電影
- 《發條橘子》 (1971)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超級英雄電影
- 《黑豹》 (2018)
- 第一部入圍且獲頒最佳影片的限制級電影
- 《午夜牛郎》 (1969)
- 第一部全片完全沒有白人演員的最佳影片[17]
- 《貧民百萬富翁》 (2008)
- 第一部全片皆為黑人演員的最佳影片
-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2016)
- 第一部於串流平臺發行並入圍最佳影片
- 第一部於串流平臺發行並獲頒最佳影片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3-D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影片的動畫電影
- 《美女与野兽》 (1991)
- 第一部列名 全球最高電影票房 且入圍並獲獎的最佳影片
- 《亂世佳人》 (1939)
- 第一部列名全球最高電影票房但並未入圍最佳影片
- 《侏羅紀公園》 (1994)
- 第一部列名全球最高電影票房但並未獲頒任何奧斯卡獎的電影
-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 (2019)
- 第一部於當年入圍最多獎項但卻未入圍最佳影片的電影
- 《夢幻女郎》,入圍8項 (2006)
- 入圍各獎項的第一部成人動畫電影
- 第一部入圍兩項以上的成人動畫電影
- 《漂浪人生》—三項,包括最佳紀錄片、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動畫片 (2021)
- 第一部入圍最佳劇本獎的動畫電影
- 《玩具总动员》 (1995)
- 第一部入圍最佳改編劇本且獲頒最佳動畫的電影
- 《史瑞克》 (2001)
- 第一部獲頒兩座音樂類獎項的動畫電影
- 《木偶奇遇记》—最佳原創配樂及最佳電影歌曲 (1940)
- 第一部獲頒技術類獎項的動畫電影
- 《超人特攻隊》—最佳音效剪輯獎 (2004)
- 第一部入圍技術類獎項的動畫電影
- 《聖誕夜驚魂》—最佳視覺效果獎 (1993)
- 第一部贏得最佳動畫片的非電腦動畫電影
- 第一部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動畫電影
- 《漂浪人生》 (2021)
- 第一位入圍十次演技獎項的女演員
- 第一位入圍十次演技獎項的男演員
- 劳伦斯·奥利维尔—以1978年《巴西來的男孩》第十次入圍演技類獎項(含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
- 第一位入圍二十次演技獎項的女演員
- 第一部獲頒奧斯卡獎和金酸莓獎的影片
- 第一位同時入圍奧斯卡獎和金酸莓獎的男演員
- 詹姆斯·柯可—以1981年《酸甜苦辣母女会》入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和金酸莓最差男配角
- 第一位同時入圍奧斯卡獎和金酸莓獎的女演員
- 艾米·歐文—以1983年《楊朵》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和金酸莓最差女配角
- 第一位於同屆入圍配角獎及音樂類獎項者
- 玛丽·布莱姬—以2017年《泥沼》入圍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原創歌曲 (「浩瀚之河」)
- 第一位自導自演並獲得演技獎項者
- 第一位於同屆入圍主角獎及音樂類獎項者
- 第一位於過世後獲頒演技獎的演員
- 第一位於過世後入圍演技獎的女演員
- 珍妮·伊格絲—以1929年《香箋淚》入圍最佳女主角
- 第一位於過世後入圍演技獎的男演員
- 詹姆斯·狄恩—以1955年《天倫夢覺》入圍最佳男主角
- 第一位於過世後入圍演技獎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以手語做為表演且獲獎的演員
- 珍·惠曼—以1948年《心聲淚影》獲頒最佳女主角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獲獎的演員
- 索非娅·罗兰—以1961年《烽火母女淚》獲頒最佳女主角(意大利語)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入圍的女演員
- 梅利娜·迈尔库里—以1960年《痴漢艷娃》入圍最佳女主角(希臘語)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且獲獎的男演員
- 第一位以非英語表演入圍的男演員
- 馬切洛·馬斯楚安尼—以1962年《義大利式離婚》入圍最佳男主角(意大利语)
- 第一位以3-D電影入圍的女演員
- 第一位以3-D電影入圍的男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非洲演員
- 查理兹·塞隆(南非)—以2003年《女魔頭》獲頒最佳女主角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非洲演員
- 貝錫·羅斯本(南非)—以1936年《羅密歐與茱麗葉》入圍最佳男配角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亞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馬來西亞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的北歐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北歐女演員
- 葛丽泰·嘉宝(瑞典)—以1944年《安娜·克里斯蒂》入圍最佳女主角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北歐男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東歐女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獎的澳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獎的澳洲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獎的加拿大演員
- 第一位獲頒演技獎項的加拿大男演員
- 哈羅德·拉塞爾—以1946年《黄金时代》獲頒最佳男配角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以法語演出並獲獎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以法語演出並入圍的法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義大利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義大利演員
- 安娜·马尼亚尼—《玫瑰夢》 (1955)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德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德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拉丁美洲演員
- 何塞·费勒(出生於波多黎各)—《風流劍俠》 (1950)
- 第一位獲獎的拉丁美洲女性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韓國女性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的亞裔女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的華人女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男性西班牙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女性西班牙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俄羅斯血統男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俄羅斯血統女演員
- 麗拉·柯卓娃—以1964年《希臘左巴》獲頒最佳女主角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加拿大導演
- 第一位(組)獲頒音樂獎項的印度音樂家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中東/北非演員
- 第一部獲頒最佳外語片的中東電影
- 《分居風暴》(2011),伊朗
- 第一位兩度以非英語片(但皆未入圍最佳外語片)入圍最佳女主角的非美國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男主角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女主角的黑人演員
- 第一位首次演出即獲獎的黑人女演員
- 首次有黑人男演員及黑人女演員同時獲頒演技獎
-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丹泽尔·华盛顿以《震撼教育》獲頒最佳男主角;荷莉·貝瑞以《擁抱豔陽天》獲頒最佳女主角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非洲黑人演員
- 吉蒙·韓蘇(出生於貝南,現為美国及貝南雙重國籍)—以2003年《前進天堂》入圍最佳男配角
- 第一位同時以影片製作人及女主角身份獲獎者
- 第一位獲頒劇本獎的黑人劇作家
- 第一位獲頒榮譽獎的非洲裔美國演員
- 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的拉丁美洲導演
- 第一位入圍最佳女主角的南美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穆斯林演員
- 第一位入圍演技獎的童星演員[18]
- 杰基·库珀—以1931年《淘哥儿》入圍最佳男主角(時年9歲)
- 第一部獲頒最佳短片以外獎項的最佳短片
- 《红气球》—獲頒最佳原創劇本 (1956)
- 第一位獲獎的專業運動員
- 第一位獲獎的聽障女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聽障男演員
- 第一位獲獎的侏儒症演員
- 第一位入圍的侏儒症演員
- 迈克尔·唐恩—以1965年《愚人船》入圍最佳男配角
- 第一位以性別反串角色獲獎的演員
- 各項演技獎中第一位以飾演真實人物獲獎的演員
- 第一首獲頒最佳原創歌曲的嘻哈饒舌歌曲
- 第一位菲律賓裔的獲獎者
- H.E.R.—以2021年《猶大與黑色彌賽亞》最佳原創歌曲獲獎
- 第一首獲頒最佳原創歌曲的印度歌曲
- 「Naatu Naatu」—搭配電影:《雙雄起義》(2022)
年齡相關記錄
- 最年輕的演技獎獲獎者
- 塔特姆·奧尼爾—10歲(以1973年《紙月亮》獲頒最佳女配角)
- 最年輕的演技獎入圍者
- 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 瑪麗·瑪特琳—21歲(1986年《悲憐上帝的女兒》)
- 最年輕的最佳女主角入圍者
- 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獲獎者
- 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入圍者
- 杰基·库珀—9歲 (1931年《淘哥儿》)
- 最年輕的得獎者
- 秀蘭·鄧波兒—6歲,於1934年獲頒奧斯卡青少年獎(非競爭獎項,現已停辦)
- 最年輕的最佳原創劇本獲獎者
- 班·艾佛列克—25歲 (1997年《心靈捕手》)
- 最年輕的最佳改編劇本獲獎者
- 查利·沃希特爾(Charlie Wachtel)—32歲 (2018年《黑色黨徒》)
- 最年輕的最佳導演獲獎者
- 達米恩·查澤雷—32歲 (2016年《樂來越愛你》)
- 最年輕的最佳導演入圍者
- 约翰·辛格顿—24歲 (1991年《街区男孩》)
- 最年長的最佳導演獲獎者
- 最年長的最佳導演入圍者
- 最年長的演技獎獲獎者
- 最年長的最佳女主角獲獎者
- 最年長的最佳男主角獲獎者
- 最年長的演技獎入圍者
- 最年長的男(女)主角入圍者
- 最年長的競賽性獎項獲獎者
- 最年長的競賽性獎項入圍者
- 約翰·威廉斯—91歲 (以2023年《印第安納瓊斯:命運輪盤》入圍最佳原創配樂獎)
- 最早出生的獲獎者
- 喬治·亞理斯—出生於1868年4月10日 (以1929年《英宮秘史》獲頒最佳男主角)
- 最早出生的入圍者
- 梅·罗布森—出生於1858年4月19日 (以1933年《一日貴婦》入圍最佳女主角)
- 四大演技獎項獲獎者平均年齡最大的一屆
- 1981年/第54屆—四位得獎者平均年齡70.5歲[21]
- 四大演技獎項獲獎者平均年齡最小的一屆
- 1961年/第34屆—四位得獎者平均年齡29歲
影片相關記錄
- 最多獲獎但並未獲頒最佳影片
- 《酒店》—8項獲獎 (1972)
- 最多入圍但並未獲頒最佳影片
- 《樂來越愛你》—14項入圍 (2016)
- 最多入圍但並未獲頒任何獎項
- 最多入圍但並未入圍最佳影片
- 《射馬記》—9項入圍 (1969)
- 最多獲獎但並未入圍最佳影片
- 《玉女奇男》—5項獲獎 (1952)
- 獲獎最少的最佳影片
- 《大飯店》—僅獲最佳影片提名(且獲獎) (1932)
- 入圍最多技術獎項的電影
- 《鐵達尼号》—在10項技術獎項皆獲提名,包括攝影、服裝設計、影片剪輯、藝術指導、配樂、歌曲、音效、混音、視覺效果、化妝等 (1997)
- 入圍最多但不包括主要獎項(影片、導演、演員及劇本)
- 除了最佳影片以外的入圍獎項皆獲獎的影片
- 《难测女人心》—2項獲獎/3項入圍 (1931)
- 《英宮艷史》—1項獲獎/2項入圍 (1932)
- 《淘气的玛丽达》 —1項獲獎/2項入圍 (1935)
- 《万古流芳》—3項獲獎/4項入圍 (1936)
- 《羅賓漢冒險記》—3項獲獎/4項入圍 (1938)
- 《34街的奇蹟》—3項獲獎/4項入圍 (1947)
- 《碧血金沙》—3項獲獎/4項入圍 (1948)
- 《三妻艷史》—2項獲獎/3項入圍 (1949)
- 《所羅門王寶藏》—2項獲獎/3項入圍 (1950)
- 《羅馬之戀》—2項獲獎/3項入圍 (1954)
- 《大白鯊》—3項獲獎/4項入圍 (1975)
- 《天人交戰》—4項獲獎/5項入圍 (2000)
- 《攻其不備》—1項獲獎/2項入圍 (2009)
- 《逐夢大道》—1項獲獎/2項入圍 (2014)
- 《波希米亞狂想曲》—4項獲獎/5項入圍 (2018)
- 《女人悄悄話》—1項獲獎/2項入圍 (2022)
- 入圍最佳影片但並未入圍其他主要獎項(影片、導演、演員及劇本)
- 《鐵翼雄風》—2項入圍 (1927) (註:獲最佳影片)
- 《第四十二街》—2項入圍 (1933)
- 《告别武器》—4項入圍 (1933)
- 《埃及豔后》—5項入圍 (1934)
- 《调情漫步》—2項入圍 (1934)
- 《柳暗花明》—5項入圍 (1934)
- 《春风秋雨》—3項入圍 (1934)
- 《白色游行》—2項入圍 (1934)
- 《塊肉餘生記》 —3項入圍 (1935)
- 《悲慘世界》—4項入圍 (1935)
- 《仲夏夜之梦》 —4項入圍 (1935) (註:該片實際入圍兩項,另外兩項為觀眾提名)
- 《淘气的玛丽达》 —2項入圍 (1935)
- 《禮帽》—4項入圍 (1935)
- 《雙城記》—2項入圍 (1936)
- 《羅賓漢冒險記》—4項入圍 (1938)
- 《人鼠之间》—4項入圍 (1939)
- 《绿野仙踪》—6項入圍 (1939)
- 《所羅門王寶藏》—3項入圍 (1950)
- 《血戰萊茵河》—2項入圍 (1951)
- 《羅馬之戀》—3項入圍 (1954)
- 《歡樂音樂妙無窮》—6項入圍 (1962)
- 《杜立德医生》—9項入圍 (1967)
- 《我愛紅娘》—7項入圍 (1969)
- 《大白鯊》—4項入圍 (1975)
- 《美女与野兽》—6項入圍 (1991)
-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6項入圍 (2002)
- 《戰馬》—6項入圍 (2011)
- 《逐夢大道》—2項入圍 (2014)
- 《黑豹》—7項入圍 (2018)
- 《賽道狂人》—4項入圍 (2019)
- 《夜路》—4項入圍 (2021)
- 《阿凡達:水之道》—4項入圍 (2022)
- 題材多次被翻拍且都入圍最佳影片(*表獲獎)
- 《埃及豔后》 (1934)、《埃及艳后》 (1963)
- 《叛艦喋血記》* (1935)、《叛舰喋血记》 (1962)
- 《罗密欧与茱丽叶》 (1936)、《西城故事》* (1961)、《殉情記》 (1968) (註:1998年以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羅密歐與茱麗葉】過程為題材的電影《莎翁情史》亦獲頒了奧斯卡最佳影片)
- 《悲慘世界》 (1935)、《悲惨世界》 (2012)
- 《賣花女》 (1938)、《窈窕淑女》* (1964)
- 《太虛道人》 (1941)、《上錯天堂投錯胎》 (1978)
- 《星夢淚痕》 (1937)、《一個巨星的誕生》 (2018)
- 《小妇人》 (1933) 、《她們》 (2019)
- 《西線無戰事》* (1929/30) 、《西線無戰事》 (2022)
- 第一部全部由非美國製作的最佳影片
- 《哈姆雷特》—英國 (1948)
- 第一部全部由非美國或英國製作的最佳影片
- 《大艺术家》—法國 (2011)
- 第一部全部由非高加索製作的最佳影片
- 《寄生上流》—韓國 (2019)
- 獲獎最多的非美國製作最佳影片
- 《末代皇帝》—義大利/香港/英國,獲頒9項 (1987)
- 入圍最多的非美國製作最佳影片
- 以下影片皆入圍13座獎項:
- 《莎翁情史》—英國/美國 (1998)
-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紐西蘭/美國 (2001)
- 以下影片皆入圍13座獎項:
- 沒有女性台詞角色的最佳影片
- 《阿拉伯的劳伦斯》 (1962)
- 改編自東尼獎得主的最佳影片
- 改編自普立茲獎得主的最佳影片
- 獲頒國際三大影展(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柏林影展)殊榮的最佳影片
- 單一影片最多演技獎項入圍
- 以下影片皆獲五項(位)演技獎提名(*表當年最佳影片):
- 單一影片最多男演員入圍(皆為4位,*表獲獎)
- 單一影片最多女演員入圍(皆為4位)
- 單一影片最多演員獲獎(皆為3位):
表演相關記錄
- 獲頒最多次最佳女主角
- 獲頒最多次最佳男主角
- 獲頒最多次最佳男配角
- 沃尔特·布伦南—3次 (《月缺难圆》(1936)、《肯塔基》(1938)、《西部人》(1940))
- 獲頒最多次最佳女配角
- 最多次連續入圍最佳女主角(*表獲獎)
- 最多次連續入圍最佳男主角(*表獲獎)
- 最多次連續入圍演技獎項
- 最多次入圍演技獎項的男演員
- 傑克·尼克遜—12次
- 最多次入圍演技獎項的女演員
- 梅莉·史翠普—21次
- 最多次入圍但皆未獲獎的男演員
- 彼得·奧圖—8次(但他於2002年獲頒榮譽獎)
- 最多次入圍但皆未獲獎的女演員
- 葛倫·克蘿絲—8次
- 以非英語片最多次入圍的男演員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3次,皆以義大利電影入圍最佳男主角(《意大利式离婚》(1962)、《特別的一天》(1977)、《黑眼睛》(1987))
- 首次和再次獲獎時間相隔最久
- 首次和再次入圍時間相隔最久
- 首次入圍和生涯最後一次入圍相隔時間最久
- 首次入圍和最後一次入圍相隔時間最久
- 首次獲獎前入圍最多次的演員
- 過世後最多次入圍的演員
入圍及的獲獎的演出長短記錄
男主角 | 女主角 | ||||
時間 | 最短 | 最長 | 最短 | 最長 | |
主角類 | 獲獎 | 大卫·尼文,1958年《鸳鸯谱》:23分39秒[22] | 查尔顿·赫斯顿,1959年《賓漢》:2小時1分23秒 | 帕德里夏·妮尔,1963年《原野铁汉》:21分51秒[23] | 费雯·丽,1939年《乱世佳人》:2小時23分32秒 |
入圍 | 斯宾塞·屈赛,1936年《火燒旧金山》:14分58秒 | 丹泽尔·华盛顿,1992年《麥爾坎·X》:2小時21分58秒 | 埃琳諾·帕克,1951年《大偵探故事》:20分10秒 | ||
配角類 | 獲獎 | 本·约翰逊,1971年《最后一场电影》:9分54秒[24] | 馬赫夏拉·阿里,2018年《幸福綠皮書》:1小時6分38秒 | 碧翠絲·史翠,1976年《螢光幕後》:5分2秒 | 塔特姆·奥尼尔,1973年《纸月亮》:1小時6分58秒 |
入圍 | 尼德·巴蒂,1976年《螢光幕後》:6分鐘[25] | 弗兰克·芬莱,1965年《奥赛罗》:1小時30分43秒 | 赫敏·巴德利,1959年《金屋泪》:2分19秒 | 珍妮弗·瓊斯,1944年《自君别後》:1小時15分38秒 | |
- 獲獎最多次的非裔美國演員
- 以單一演出獲頒最多獎項的演員
- 哈罗德·拉塞尔—他以1946年《黃金時代》最佳男配角獎,更「因為他在片中将希望和勇气带给其他的退伍军人伙伴」而獲頒當屆奧斯卡榮譽獎,成為史上唯一一位以同個角色獲頒兩座獎項的得主
- 以單一演出入圍最多獎項的演員
- 一部影片中以兩個以上角色獲獎的演員
- 李·馬文—他以1966年《狼城脂粉俠》片中飾演兩個角色(互為兄弟)獲頒最佳男主角,此記錄也是史上唯一一次
- 一部影片中以多個角色入圍的演員
- 彼得·謝勒—他於1964年《奇愛博士》飾演的三個角色入圍最佳男主角
- 四大演技獎得主皆非出生於美國
- 以同樣角色獲頒東尼獎和奧斯卡獎的演員
- 安妮·班克劳夫特—1960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女主角,並以1962年《海倫凱勒》獲頒最佳女主角
- 海伦·米伦—以2007年《黛妃與女皇》獲頒最佳女主角,並於2015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女主角
- 杰克·艾伯森—1965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男配角,並以1968年《昔日玫瑰》獲頒最佳男配角
- 乔尔·格雷—1967年獲頒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配角,並以1972年《酒店》獲頒最佳男配角
- 何塞·費勒—1947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男主角,並以1950年《風流劍俠》獲頒最佳男主角
- 丽拉·柯卓娃—以1964年《希腊佐巴》獲頒最佳女配主角,並於1984年獲頒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女配角
- 保罗·斯科菲尔德—1962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男主角,並以1966年《良相佐国》獲頒最佳男主角
- 雷克斯·哈里森—1957年獲頒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並以1964年《窈窕淑女》獲頒最佳男主角
- 雪莉·布思—1950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女主角,並以1952年《蘭閨春怨》獲頒最佳女主角
- 薇拉·戴維絲—2010年獲頒東尼獎最佳話劇女主角,並以2016年《心靈圍籬》獲頒最佳女配角
- 尤尔·伯连纳—1962年獲頒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配角,並以1956年《国王与我》獲頒最佳男主角
其他各式記錄
- 橫跨數十年最多的入圍者
- 約翰·威廉斯—從1967年首次入圍至2023年共54次(其中49次配樂類獎提名,5次歌曲類獎提名),是目前在世的人中獲提名次數最多者
- 曾榮獲諾貝爾獎的奧斯卡得主
- 曾榮獲布克獎的奧斯卡得主
- 曾榮獲普利茲獎的奧斯卡得主
- 阿隆·科普蘭—於1945年獲頒普利茲音樂獎,再以1949年《千金小姐》獲頒最佳剧情或喜剧片配樂
- 约翰·科里利亚诺—於1999年以《紅色小提琴》獲頒最佳原創配樂,再於2001年獲頒普利茲音樂獎
- 鲍勃·迪伦—於2000以《天才接班人》獲頒最佳原創歌曲,再於2006年獲頒普利茲音樂獎
- 霍頓·福特—1962年以《梅岡城故事》獲頒最佳改編劇本、1983年《憐情蜜意》獲頒最佳原創劇本,再於1995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
- 马文·哈姆利奇—1973年以《刺激》獲頒最佳最佳改編配樂、《往日情怀》獲頒最佳原創配樂、《往日情怀》插曲「The Way We Were」獲頒最佳歌曲,再於1976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
- 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1941年以《端庄淑女》插曲「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獲頒最佳歌曲、1945年以《墜入愛河》插曲「It Might as Well Be Spring」獲頒最佳歌曲,再於1950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
- 悉尼·霍華德—於1925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再於1939年以《乱世佳人》獲頒最佳改編劇本
- 威廉·英奇—於1953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再於1961年以《天涯何處覓知音》獲頒最佳原創劇本
- 弗兰克·罗瑟—於1949以《洛水神仙》插曲「Baby, It's Cold Outside」獲頒最佳原創歌曲,再於1962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
- 理查·羅傑斯—1945年以《墜入愛河》插曲「It Might as Well Be Spring」獲頒最佳歌曲,再於1950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
- 威廉·萨洛扬—於1940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再於1943年以《小镇的天空》獲頒最佳原創故事
- 约翰·帕特里克·尚利—1987年以《發暈》獲頒最佳原創劇本,再於2005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
- 羅伯特·E·謝爾伍德—於1936、1938及1941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再於1946年以《黃金時代》獲頒最佳改編劇本,再於1949年獲頒普立茲傳記文學獎
- 史蒂芬·桑坦—於1985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再於1990年以《狄克崔西》插曲「Sooner or Later」獲頒最佳原創歌曲
- 阿爾弗雷德·尤里—於1988年獲頒普利茲戲劇獎,再於1989年以《溫馨接送情》獲頒最佳改編劇本
- 米斯蒂斯拉夫·車爾諾夫—於2023年獲頒普立茲公共服務獎,再於2024年以《战场日记》獲頒最佳紀錄片
- 唯一一位曾榮獲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的奧斯卡得主
- 唯一一位曾獲頒演技獎及音樂獎項者
- 芭芭拉·史翠珊—1968年以《妙女郎》獲頒最佳女主角,1976年以《星夢淚痕》插曲「Evergreen (Love Theme from A Star Is Born)」獲頒最佳歌曲
- 唯一一位曾獲頒演技獎及編劇獎項者
- 曾獲頒演技獎及導演獎項者
- 至今仍無。但李·格兰特曾於1975年以《洗发水》獲頒最佳女主角,而1986年由她所執導的《在美國潦倒》則獲頒最佳紀錄片,但依當年規定,只有製片者才能獲頒獎項,因此是由她的製片人丈夫代表領獎;但若依現行規定,導演亦可被授與獎項
- 唯一一位以同一部影片入圍演技獎、編劇獎、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
- 唯一一位以飾演奧斯卡得主而獲獎的演員
- 唯一一位以飾演「虛構的奧斯卡入圍者」而獲獎的演員
- 瑪姬·史密斯—她於1978年《加州套房》一片中飾演與奧斯卡獎失之交臂的失意女演員,並以此片獲頒最佳女配角
- 唯一一位曾在兩部皆入圍11座獎項影片都有演出的演員
- 伯納·希爾—《鐵達尼號》(1997)和《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2003)
- 最多次入圍但仍未獲獎
- 格雷格·拉塞尔—曾在最佳音效獎項入圍16次但皆未獲獎(2016年他參與的《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也獲提名,但他因違反參賽規定而被撤銷提名[26])
- 在獲獎前總入圍次數最多者
- 维克多·扬—曾21度提名但皆未獲獎,也曾同一屆以多部影片獲提名;直到1956年《環遊世界八十天》才獲頒最佳劇情或喜劇片配樂,但當時他已過世
- 最多次入圍者
- 最多次入圍者且仍在世者
- 約翰·威廉斯—54次
- 唯一一位由選民自填提名且獲獎者
- 哈尔·莫尔—以1935年《仲夏夜之梦》獲頒最佳攝影
- 唯一一位在特定獎項全部入圍者
- 史蒂芬·博蘇斯托—1957年第2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卡通短片入圍的三部作品皆由他製作
- 在最多獎項皆有入圍者
- 入圍最多次的女性
- 服裝設計師伊迪斯·海德—35次
- 獲獎率最高者
- 入圍最佳導演次數最多者
- 威廉·惠勒—12次
- 入圍最佳導演次數最多但皆未獲獎者(皆為5次)[27]
- 僅獲頒最佳導演但其他皆未獲獎的電影
- 獲頒最佳影片次數最多的製片人(皆為3次)
- 入圍最佳影片次數最多的製片人
- 史蒂芬·史匹柏—13次
- 同一年度入圍最佳導演次數最多者
- 獲頒最佳影片次數最多的系列電影
- 多次入圍最佳影片的系列電影
- 教父系列—3次
- 魔戒系列—3次
- 阿凡達系列—2次
- 獲獎次數最多的系列電影
- 入圍最佳原創劇本最多次者
- 伍迪·艾倫—入圍16次,獲獎3次
- 電影上映到獲頒獎項間隔最久
- 《舞台生涯》—1952上映,但直到1972年才得以在美國洛杉磯地區公開上映;該片於1973年第45屆頒獎典禮上獲頒最佳原創配樂
- 過世後最多獲獎者
- 過世後最多入圍者
- 票房最高的最佳影片
- 《鐵達尼號》 (1997)—$2,257,844,554
- 入圍最佳影片且票房最高的電影
- 《阿凡達》(2009)—$2,923,706,026
- 票房最低的最佳影片
- 《樂動心旋律》(2021)—$1,905,058
- 入圍最佳影片且票低最高的電影
- 《曼克》(2020)—$100,072
- 獲頒最佳影片且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
- 《奧本海默》(2023)—$960,734,668
- 入圍最佳影片且票房最高的R級電影
- 《小丑》(2019)—$1,078,751,311
- 獲頒最佳影片且票房最低的R級電影
- 《游牧人生》(2019)—$39,458,207
- 獲頒最佳影片且片長最長的電影
- 《乱世佳人》(1939)—224分鐘(含開場序曲、幕間音樂及片尾音樂共238分鐘)
- 入圍最佳影片且片長最長的電影
- 《埃及豔后》(1963)—251分鐘
- 片長最長的獲獎影片
- 《辛普森:美國製造》(2016)—467分鐘(最佳紀錄片)
- 曾獲獎的最長劇情片則為1968年最佳外語片得主《战争与和平》,共431分鐘
- 獲頒最佳影片且片長最短的電影
- 《君子好逑》(1955)—90分鐘
- 入圍最佳影片且片長最短的電影
- 《侬本多情》 (1933)—66分鐘
- 片長最短的獲獎影片
- 《嘎喳嘎喳的鳥》(1972)—2分鐘(最佳動畫短片)
- 片長最短的入圍影片
- 《新鲜鳄梨酱》(2012)—1分40秒(最佳動畫短片)
- 單一角色最多獲獎
- 單一角色最多入圍
- 伊莉莎白一世:
- 亨利八世:
- 三個版本的「A Star Is Born」的男女主角皆有入圍:
- 其他曾經入圍兩次的角色(*表獲獎)
- 亞伯拉罕·林肯—雷蒙德·梅西(1940年《林肯在伊利诺斯》)、丹尼爾·戴-劉易斯*(2012年《林肯》)
- 「萬世師表」男主角亞瑟·奇普斯—罗伯特·多纳特*(1939年《萬世師表》)、彼得·奥图尔(1969年《万世师表》)
- 比莉·荷莉戴—黛安娜·罗斯(1972年《难补遺恨天》)、安德拉·戴(2020年《哈樂黛的愛與死》)
- 西哈諾·德·貝傑拉克—何塞·費勒*(1950年《風流劍俠》)、傑哈·德巴狄厄(1990年《大鼻子情圣》)
- 「江湖浪子」男主角快槍手艾迪·費爾森—保羅·紐曼*(1961年《江湖浪子》、續集1986年《金錢本色》飾演同個角色獲獎)
- 「與我同行」男主角恰克·歐邁利神父—平·克劳斯贝*(1944年《與我同行》獲獎、續集1945年《聖瑪麗的鐘聲》入圍)
- 「與我同行」男配角費茲邦神父—巴里·菲茨傑拉德*(1944年《與我同行》同時入圍男主角及男配角,獲頒最佳男配角)
- 「窈窕淑女」男主角亨利·希金斯—莱斯利·霍华德(1938年《賣花女》)、雷克斯·哈里森*(1964年《窈窕淑女》)
- 霍华德·休斯—杰森·罗巴兹(1980年《天外橫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2004年《神鬼玩家》)
- 艾瑞斯·梅鐸—茱蒂·丹契、凱特·溫斯蕾(兩人於2001年《長路將盡》分別飾演不同年紀的同一人,並分別入圍女主角及女配角)
- 「小婦人」女主角喬·瑪奇—薇諾娜·瑞德(《小妇人》)、瑟夏·羅南(2019年《她們》)
- 「上錯天堂投錯胎」男主角喬·潘德頓—罗伯特·蒙哥马利(1941年《太虛道人》)、華倫·比提(1978年《上錯天堂投錯胎》)
- 「上錯天堂投錯胎」男配角馬克斯·克萊克—詹姆斯·格里森(1941年《太虛道人》)、傑克·瓦爾登(1978年《上錯天堂投錯胎》)
- 亨利二世—彼得·奥图尔(《1964年《雄霸天下》)、(1968年《冬狮》)
- 亨利五世—劳伦斯·奥利弗(1946年《亨利五世》)、肯尼斯·布萊納(1989年《亨利五世》)
- 「失去的女兒」女主角麗妲·卡羅索—奧莉薇雅·柯爾曼、傑西·伯克利(兩人於2021年《失去的女兒》分別飾演不同年紀的同一人,並分別入圍女主角及女配角)
- 「香箋淚」女主角萊斯里·克羅斯比—珍妮·伊格丝(1929年《香笺泪》)、贝蒂·戴维斯(1940年《香箋淚》)
- 麥可·柯里昂—艾尔·帕西诺(1971年《教父》、1974年《教父II》)
- 理查德·尼克松—安东尼·霍普金斯(1995年《尼克松》)、 法蘭克·蘭吉拉(2008年《請問總統先生》)
- 「洛基」男主角洛基·巴波亞—席維斯·史特龍(1976年《洛基》、2015年《金牌拳手》)
- 「真實的勇氣」男主角羅斯特·考波恩—约翰·韦恩*(1969年《大地驚雷》)、傑夫·布里吉(2010年《真實的勇氣》)
- 「鐵達尼號」女主角蘿絲·狄威特·布克特—凱特·溫絲蕾、葛羅莉·史都華(兩人於1997年《鐵達尼號》分別飾演不同年紀的同一人,並分別入圍女主角及女配角)
- 文森·梵谷—柯克·道格拉斯(1956年《梵谷传》)、威廉·達佛(2018年《梵谷:在永恆之門》)
- 被搬上螢幕最多次的君主及統治者
- 因飾演國家君主或統治者而獲提名的次數共49次(含真實及虛構),並獲頒11座獎項,其中又以英國歷史人物為最多(16次入圍5次獲獎),獲獎者包括:查尔斯·劳顿1932年於《英宮艷史》飾演亨利八世、茱蒂·丹契1998年於《莎翁情史》飾演伊莉莎白一世、海伦·米伦2006年於《女王》飾演伊莉莎白二世、柯林·佛斯2010年《王者之聲:宣戰時刻》飾演喬治六世、奧莉薇雅·柯爾曼2018年於《真寵》飾演安妮女王
- 唯一一位飾演「非英國君主」而獲獎的電影角色—尤尔·伯连纳1956年於《国王与我》飾演暹羅國王拉瑪四世
- 11位美國總統角色曾經入圍(含真實及虛構),但僅一位獲獎—丹尼尔·戴-刘易斯2012年於《林肯》飾演亞伯拉罕·林肯
- 兩位教宗角色曾經入圍,皆出自於2019年《教宗的承繼》,包括喬納森·普賴斯飾演方濟各、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本篤十六世
- 12位君主統治者的配偶角色曾經入圍,但僅一位獲獎—凯瑟琳·赫本1968年於《冬狮》飾演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的王后艾琳娜
- 三個獨裁統治者角色曾經入圍:
- 獲頒最多次榮譽獎
- 身高最高的獲獎者
-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205公分(2006年以《窃听风暴》獲頒最佳外語片)
- 身高最矮的獲獎者
- 身高最矮的入圍者
- 迈克尔·唐恩—117公分(1965年以《愚人船》入圍最佳男主角)
得獎感言紀錄
並列獲獎
奧斯卡史上至今有六次並列獲獎:
- 1931/32(第5屆)最佳男主角—弗雷德里克·马区(《化身博士》)和 華理士·勃利(《舐犊情深》)
- 1949(第22屆)最佳紀錄短片—《生存的機會》 和 《生命誠可貴》
- 1968(第41屆)最佳女主角—凯瑟琳·赫本(《冬狮》)和 芭芭拉·史翠珊(《妙女郎》)
- 1986(第59屆)最佳紀錄片—《你只擁有時間》 和 《在美國潦倒》
- 1994(第67屆)最佳實景短片—《弗蘭茲·卡夫卡的美妙人生》 和 《男孩日記》
- 2012(第85屆)最佳音效剪辑—佩爾·哈貝格、凱倫·貝克·蘭德斯(《007:空降危機》)和 保羅·奧托森(《00:30凌晨密令》)
入圍即獲獎
以下影片入圍兩項以上且皆獲獎(括號內表獲獎數)
- 1927/28(第1屆) 《铁翼雄风》 (2)
- 最佳影片:派拉蒙影業
- 最佳技術效果:罗伊·庞默罗伊
- 1934(第7屆) 《一夜风流》 (5)
- 1940(第13屆) 《木偶奇遇记》 (2)
- 最佳原創配樂:黎·哈林、保罗·史密斯 和 內德·華盛頓
- 最佳歌曲:黎·哈林 和 內德·華盛頓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
- 1947(第20屆) 《黑水仙》 (2)
- 最佳彩色片摄影:傑克·卡迪夫
- 最佳彩色片艺术指导:阿爾弗雷德·榮格
- 1958(第31屆) 《金粉世界》 (9)
- 1966(第39屆) 《獅子與我》 (2)
- 1966(第39屆) 《霹雳神风》 (3)
- 最佳影片剪輯:弗雷德里奇·斯坦坎普 、亨利·博曼、斯圖·林德和法蘭克·桑提洛(Frank Santillo)
- 最佳聲音效果:戈登·丹尼爾
- 最佳音效:富蘭克林·米爾頓
- 1971(第44屆) 《沉默的守卫》 (2)
- 最佳紀錄短片:羅伯特·阿姆蘭(Robert Amram) 和 曼努埃爾·阿蘭戈(Manuel Arango)
- 最佳實景短片:羅伯特·阿姆蘭(Robert Amram) 和 曼努埃爾·阿蘭戈(Manuel Arango)
- 1974(第47屆) 《大亨小傳》 (2)
- 最佳服裝設計:西奧妮·V·阿爾德里奇
- 最佳改編配樂:尼爾森·瑞勒
- 1985(第58屆) 《魔茧》 (2)
- 最佳男配角:唐·阿米契
- 最佳視覺效果:肯·羅爾斯頓、羅夫·麥奎瑞、斯科特·法勒 和 大衛·貝瑞
- 1987(第60屆)《末代皇帝》 (9)
- 1993(第66屆) 《侏罗纪公园》 (3)
- 1994(第67屆) 《艾德伍德》 (2)
- 最佳男配角:馬丁·蘭道
- 最佳化妝:里克·貝克、維·尼爾 和 尤蘭達·托西恩
- 1995(第68屆) 《风中奇缘》 (2)
- 1995(第68屆) 《亂世情緣》 (2)
- 最佳服裝設計:詹姆士·艾奇遜
- 最佳艺术指导:歐亨尼奧·薩內蒂
- 1995(第68屆) 《刺激驚爆點》 (2)
- 最佳男配角:凱文·史貝西
- 最佳原創劇本:克里斯托夫·邁考利
- 1999(第72屆) 《駭客任務》 (4)
- 2003(第76屆): 《魔戒:王者歸來》 (11)
- 2006(第79屆) 《不願面對的真相》 (2)
- 2007(第80屆) 《神鬼認證:最後通牒》 (3)
- 2011(第84屆): 《鐵娘子:堅固柔情》 (2)
- 最佳女主角:梅莉·史翠普
- 最佳化妝:馬克·高利亞 和 J.羅伊·海蘭德
- 2013(第86屆) 《冰雪奇緣》 (2)
- 最佳動畫片:克里斯·巴克、珍妮佛·李 和 彼得・德維寇
- 最佳原創歌曲:克里斯汀·安德生-洛佩兹 和 罗伯特·洛佩兹("放開手")
- 2013(第86屆) 《大亨小傳》 (2)
- 2017(第90屆) 《可可夜總會》 (2)
- 最佳動畫片:李·安克里奇 和 達拉·K·安德森
- 最佳原創歌曲:克莉絲汀·安德森-羅培茲 和 罗伯特·洛佩兹 ("請記住我")
- 2021(第94屆): 《健听女孩》 (3)
- 2021(第94屆): 《神聖電視台》 (2)
- 最佳女主角:潔西卡·雀絲坦
- 最佳最佳妝髮:琳達・唐特斯、史蒂芬妮·英格拉姆 和 賈斯汀·瑞利
參見
- 奧斯卡頒獎典禮列表
- 提名和囊括五項奧斯卡金像獎電影列表
- 同年獲兩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演員列表
- 獲得多項表演類奧斯卡金像獎的演員列表
- 獲奧斯卡金像獎的非英語電影
- 華特·迪士尼所獲奧斯卡金像獎列表
- 獲奧斯卡金像獎的非英語電影
外部連結
-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英文)
- 奧斯卡官方Youtube頻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由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管理)
參考資料
- . IMDb. [202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6).
- . theoscarsite.com. [201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 Burr, Ty. . EW.com. 2007-01-26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 . Awardsdatabase.oscars.org. 2010-01-29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3).
- Burr, Ty. . EW.com. 2007-01-26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 . Classic Film Guide. 2010-08-17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2).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1).
- . Awardsdatabase.oscars.org. 2010-01-19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9).
- . Media-awareness.ca. 2010-07-08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30).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2).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 . Filmsite.org.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3).
- . Awardsdatabase.oscars.org. 2010-01-19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1).
- Jamieson, Doug. . thejamreport.com. The Jam Report. 2018-02-23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 Knolle, Sharon. . Blog.moviefone.com. 2011-05-04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 . The Times. [201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 Walker, Tim. .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3-01-10 [201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 EUdesign, Peter Hobbs of. . www.eudesign.com. [202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5).
- . Screen Time Central. [2022-02-15] (英语).
- . screentimecentral.com. [26 December 2019].
- . Screen Time Central. [2022-02-15] (英语).
- . Screen Time Central. [2022-02-15] (英语).
- .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3).
- .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 Academy Award Database. [2017-05-01].
- . [202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 Katie Roberts. . AOL Moviefone. 2014-02-28 [2016-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