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奧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英語:),也称奧陶纪大灭绝(英語:),在地球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中名列第二,发生在4.45亿年前,其间约有85%的物种灭绝。根据化石资料研究,此时腕足动物门、苔藓动物门、头足类、三叶虫类、笔石类、珊瑚、滤食型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减少。[1][2][3]
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得到普遍认同的是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冰期,海水温度迅速下降了5度左右,从而导致了生物灭绝事件,而当时的火山频繁喷发是温度下降的原因之一。[4]当时可能有一颗10公里到12公里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其威力相当于10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巨大尘烟包裹了地球,地球进入早古生代大冰期(冰河期),许多无脊椎动物不能适应环境而灭绝。
根据2005年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及堪萨斯大学的科学家作出之共同研究结果,指出地球于4亿4500万年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有可能是一颗极超新星释出的伽马射线暴引起的,其过程持续了十秒,并摧毁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层,使得太阳释出的紫外线袭击地球,导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从而破坏食物链。
對生命的影響
缺氧和硫化
其他可能的原因
金屬中毒
當海洋的氧氣耗盡時,海底的有毒金屬可能已經溶解到水中。海洋中可用營養物質的增加可能是一個因素,而全球變冷導致的海洋環流減少也可能是一個因素。 有毒金屬可能已經殺死了食物鏈中初級消費者,導致生物族群減少,隨後導致食物鏈中次級消費者以及高級消費者無法覓食。[5]
伽馬射線暴
表明最初的滅絕可能是由來自銀河系附近臂中的超新星的伽馬射線爆發引起的,在 6,000光-地球年。十秒鐘的爆發幾乎會立即剝奪地球大氣層一半的臭氧,使地表生物(包括負責行星光合作用的生物)暴露在高水平的極紫外線輻射下。 在這一假設下,與生活在海床上的群體相比,具有浮游生活方式的幾組海洋生物更容易受到紫外線輻射。這與浮游生物在第一次滅絕脈衝期間遭受嚴重損失的觀察結果一致。此外,生活在淺水中的物種比生活在深水中的物種更有可能滅絕。伽馬射線爆發也可以解釋冰川作用的迅速發生,因為臭氧和氮氣會反應形成二氧化氮,這是一種使地球冷卻的深色氣溶膠。雖然伽馬射線爆發假說與滅絕開始時的一些模式是一致的,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附近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伽馬射線爆發。
参考资料
- 童金南《古生物学》
- 戎嘉余、方宗杰《生物大灭绝与复苏:来自华南古生代和三叠纪的证据》,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04
- 陈建强、何心一《扬子区奥陶纪晚期四射珊瑚的大灭绝及其后的复苏》,中国古生物学会学术年会 , 2003
- 常晓琳、李龙《奥陶纪末期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才智》2013年19期
- Bartlett, Rick; Elrick, Maya; Wheeley, James R.; Polyak, Victor; Desrochers, André; Asmerom, Yemane.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8-06-05, 115 (23) [2022-06-24]. ISSN 0027-8424. PMC 6003337 . PMID 29784792. doi:10.1073/pnas.1802438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延伸閱讀
- Gradstein, Felix, James Ogg, and Alan Smith, eds., 2004.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0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allam, A. and Paul B. Wignall, 1997. Mass extinctions and their afterma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ebby, Barry D. and Mary L. Droser, eds., 2004.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