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阿貝力龍屬

始阿貝力龍屬名Eoabelisaurus,發音:/ˈiəˌbɛlɪˈsɔːrəs/,意為「黎明的阿貝蜥蜴」)是種阿貝力龍科獸腳類恐龍,化石來自南美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中侏羅世瀝青谷層。屬名以古希臘語的ἠώς(黎明)加上阿貝力龍以代表是後者的早期祖先。模式種兼唯一種梅孚始阿貝力龍Eoabelisaurus mefi)於2012年發表,取自描述者迭哥波任職的伊吉迪歐費魯格里歐博物館的縮寫MEF。[2]始阿貝力龍是已知最古老及原始的阿貝力龍科,提供了這個演化支前所未知的早期演化資訊,並顯示早在此時就出現前肢萎縮的趨勢。

始阿贝力龙属
化石时期:中侏羅世托阿爾期[1]
~
伊吉迪歐費魯格里歐古生物博物館的始阿貝力龍正模標本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阿贝力龙科 Abelisauridae
属: 始阿贝力龙属 Eoabelisaurus
Pol & Rauhut, 2012
模式種
梅孚始阿貝力龍
Eoabelisaurus mefi

Pol & Rauhut, 2012

發現

2009年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迭哥波(Diego Pol)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丘布特省鷹山村落附近的Jugo Loco地區發現一隻獸腳類骨骼,當地屬於由泥岩、泥灰岩、石灰岩沉積而成的瀝青谷層,是一湖泊沉積岩,原本估計年代落在阿連期巴柔期的1億7000萬年前,但近期的鋯石分析將年代定在托阿爾期,約1億7900萬至1億7800萬年前。同一年波偕同德國同事奧利弗·勞赫特(Oliver Rauhut)將該遺骸描述並建立新屬新種:模式種梅孚始阿貝力龍Eoabelisaurus mefi)。正模標本MPEF PV 3990是具接近完整含有頭骨的骨骼,屬於一隻亞成體,保存部位包含上頜骨、頭骨後半、三節頸椎、從背椎到薦椎到第18節尾椎、一段九節尾椎、肋骨、大部分肩胛、左右前肢、大部分後肢。[2]

在始阿貝力龍發現以前,阿貝力龍科最古老的化石只有來自南美及非洲的一些早白堊世零碎殘骸,而前一個記錄保持者是1億1000萬年前的隱面龍;關於牠們的早期記錄都很神秘且普遍存在爭議。始阿貝力龍將演化支的起源大幅提前了4000萬年,證實早在當時角鼻龍類就迅速發展出多樣化,且所有主要的進階支系(角鼻龍科西北阿根廷龍科阿貝力龍科)都已經演化出現。[2]

描述

已知部位與體型比例

始阿貝力龍是二足步行的肉食性動物,身長約6到6.5公尺,[2]2016年阿貝力龍科的全面體型分析則得出較小的估計值5.8公尺。[3]莫里納培雷茲和拉臘曼迪提出較高的估計值長7.5公尺及重445公斤。[4]

頭骨

化石發現時骨骼後半段呈現關節相連狀態,前部背椎、頸椎、前肢則在埋藏前就部分關節脫落了。頭骨與脊柱略微分離。頭骨和薦椎之前的前部脊椎之前已露出地表,部分遭到風化侵蝕。已知的吻部僅有右上頜的一小塊碎片,顯示齒間板已癒合缺乏紋路。有保存的頭骨後部很高聳,眼窩橢圓形,眶下孔擴張,類似其他角鼻龍類。頭骨沒特別增厚也缺乏冠飾。[2]

復原圖

已知兩塊肱骨保存狀況都很差,但能觀察到原始特徵。關節頭略呈圓形,但還沒達到西北阿根廷龍科或阿貝力龍科普遍的球形。橈骨尺骨較短,尺骨有大型鷹嘴突。手部大幅萎縮,保留了四指,掌骨也短。第一掌骨長度約是第二的一半並更細。手臂還長著一根粗壯的指骨,比掌骨略長。非終端指骨長寬相等且關節端缺乏任何收縮。手爪也萎縮。以上縮短的前肢比例證實始阿貝力龍的確是原始的阿貝力龍科。[2]

正模保存的脊椎間存在一些空缺,無法得知確切脊椎數量。頸椎很短,椎體兩側都有氣腔孔。尾椎椎體長度維持等長,但中後部較為低矮。[2]

前肢萎縮

雙冠龍(左)、始阿貝力龍(中)、食肉牛龍(右)的前肢比較,呈現由末端向近端的逐漸縮短變化

在始阿貝力龍發現以前,所有關於阿貝力龍科的解剖資訊都仰賴少數幾種晚白堊世的物種,牠們在形態上已經特化到很異常,如特殊的頭骨結構及大幅退化的前肢。始阿貝力龍填補了這些特徵在進化初期的空白過渡階段,其頭骨僅有輕微變化而前肢帶有特殊的特徵組合。始阿貝力龍的手部展現衍化的形態:厚實的短掌骨、非終端指骨、手爪萎縮。肱骨尚未縮短,尺橈骨縮短,但與更原始的角鼻龍類差異不大。因此能發現阿貝力龍科在前肢的演化上呈現階段性的變化,末端先開始縮短,然後近端才發生變化。始阿貝力龍提供了證據來支持近期根據晚白堊世殘缺的阿貝力龍科遺骸推測出的前肢演化假想模式。[2]

分類

描述者將始阿貝力龍歸類到阿貝力龍科最基礎的位置。若此屬實牠將成為已知年代最早的阿貝力龍科,比其他已知近親早了4000萬年。[2]系統發生學指出始阿貝力龍距離落到阿貝力龍超科更基礎的上一階層僅有一項特徵之隔,演化樹如下所示:[2]

角鼻龍類 Ceratosauria

柏柏龍 Berberosaurus

三角洲奔龍 Deltadromeus

棘椎龍 Spinostropheus

泥潭龍 Limusaurus

輕龍 Elaphrosaurus

新角鼻龍類 Neoceratosauria
角鼻龍科 Ceratosauridae

角鼻龍 Ceratosaurus

銳頜龍 Genyodectes

阿貝力龍超科 Abelisauroidea
西北阿根廷龍科 Noasauridae

輕鱷龍 Laevisuchus

惡龍 Masiakasaurus

西北阿根廷龍 Noasaurus

速龍 Velocisaurus

阿貝力龍科 Abelisauridae

始阿貝力龍 Eoabelisaurus

皺褶龍 Rugops

阿貝力龍 Abelisaurus

食肉牛龍亞科 Carnotaurinae

瑪君龍 Majungasaurus

印度鱷龍 Indosaurus

勝王龍 Rajasaurus

短吻龍類 Brachyrostra

肌肉龍 Ilokelesia

爆誕龍 Ekrixinatosaurus

蠍獵龍 Skorpiovenator

食肉牛龍族 Carnotaurini

食肉牛龍 Carnotaurus

奧卡龍 Aucasaurus

延伸閱讀

  • 角鼻龍類研究史

參考來源

  1. Fantasia, A.; Föllmi, K. B.; Adatte, T.; Spangenberg, J. E.; Schoene, B.; Barker, R. T.; Scasso, R. A. . Gondwana Research. 2021, 89 (1): 47–65 [27 August 2021].
  2. Diego Pol & Oliver W. M. Rauhut.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2, 279 (1804): 3170–5. PMC 3385738可免费查阅. PMID 22628475. doi:10.1098/rspb.2012.0660.
  3. Grillo, O. N.; Delcourt, R. . Cretaceous Research. 2016, 69: 71–89. doi:10.1016/j.cretres.2016.09.001.
  4. Molina-Pérez & Larramendi. . Barcelona, Spain: Larousse. 2016: 255. ISBN 978056509497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