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
手抄本[1]或逕稱抄本,又作鈔本、寫本、手寫本等,指的是用人手抄写而非用印刷製成的书籍[2][3]。這是以手抄方法代替印刷出版的「」,在印刷术发明前,手抄本是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手抄本的等義英文單字「」除了指「抄本」、「寫本」外,也有文本原作者付梓前的原稿(或稱「手稿」)的意思[4][5]。
東亞
中国
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造纸术,唐朝7世纪已出现雕版印刷术,但在古代,印刷出版的书仍是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文房四宝是每个文人书房里必备的书写工具,书法也是士大夫的必备素养之一。中文古典典籍按照书写还是印刷而成,区分为抄本和刻本两种。“抄本”即“手抄本”简称。名家抄本具有更珍贵的收藏价值。
希伯来人
欧洲
欧洲最早使用的是埃及传入的莎草纸,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羊皮纸,芦苇笔也为鹅毛笔所代替。3世纪—4世纪出现了册子本,5世纪时完全替代了卷轴。
进入中世纪,大量的教士成为专职抄写人员。美仑美奂的泥金装饰手抄本内容大多为《圣经》,由鹅毛笔写在羊皮纸上,并有精美的微型画作为装饰。最早为爱尔兰和英格兰在4世纪—6世纪抄写,在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及至文艺复兴时期均有大量的抄写,这些设计精良的手抄本对后世的书籍装帧设计和字体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亦令人肃然起敬。皇家手稿使用的羊皮纸往往是染作紫红色、黑色,涂上金箔,并以金色或银色墨水书写的。(参见圣经手抄本)
11世纪末,随着第一批大学的建立,手抄书从教士阶层走向民间。
而中国的印刷术在14世纪才传到西方。(應注意,中國雖是最早有印刷術之國家,然歐洲印刷術與中國印刷術無關,乃其自家獨立之發明。)
现代
在现代,印刷术已普及,但因为某些禁忌,有的书没有正式印刷出版,而以手抄方式传播和保存,它们往往是地下文学、次文化。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查禁甚多。大量个人创作的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稱為文革手抄本。總理遺言案中,伪造的周恩来遗嘱也以这种方式得以快速传播。
参考文献
-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 著,刘阳等译,《书籍的历史》,200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7-5633-5005-5
外部链接
- 《南风窗》:手抄本的传阅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张宝瑞:手抄本是文化饥渴的产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梅花档案》手抄本在线浏览(可放大阅读)
- 当年手抄本《少女之心》已出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文革”中的手抄本文学
- 周勍《“文革”手抄本:一株长在疮疤上的树——对剪掉舌头年代纪念物的一次总结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