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耳勺
挖耳勺(ear pick)也叫掏耳勺(ear scoop)、耳勺(ear spoon)、挖耳[1]、耳挖[2]、耳刮、耳扒、掏耳棒、挖耳棒,是一種清除耳屎的长柄刮勺工具,也可用於單純搔癢,為掏耳服務的主要工具之一。多為竹製或金屬製,也有塑料、象牙、金銀一類貴金屬和玉石製品。唐朝宰相杜悰曾謂其為“鐵了事”。[3]
![](../I/Bamboo_ear_pick.jpg.webp)
一支日式竹製耳勺
用法
手執挖耳勺進入耳道,掏出附在耳道上的耳屎。如果在開始時挖耳勺就接觸到耳壁,有可能把勺外的耳屎反而更推向內耳。應在挖耳勺進入內部後再向外掏。挖耳朵既可以自己動手,也可以委託他人幫忙:被挖耳朵者多躺在挖耳朵者膝蓋上。此多可見於親子、戀人之間。[4]
有些耳勺另一端附有鵝毛,可在挖完耳朵後用來清理耳中碎屑。[5]
種類
传统型
- 勺型:這也是最常見和傳統的類型。勺部長2-5 毫米 。
歷史文化
耳勺多在東亞文化圈使用,或與東亞人的乾性耳垢有關。[10] 在中國、日本、越南、孟加拉等亞洲國家更有以掏耳為招牌的服務業。[4][11]
在前13世紀中國商朝的婦好墓裏面,即已出土了當時的玉製挖耳勺。[12]此之後時代的塔克西拉文化[13] 、古希臘-古羅馬的考古發現中,都有耳勺出土。
傳統製作工藝
現在台灣仍有手工製作耳扒的作坊和工廠。從選竹材、原材料加工,到刀削成型,多靠手工完成。耳扒在另一端綁的鵝毛,也要經篩選去油等工藝。台灣的製品很多銷往日本,爲了提高生產效率,也有製作者改良部份機械。[15][5]
參見
参考文献
- .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 . [2023-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6).
- 陶穀. . .
- Fumiko Keehn, Laura, , SWINDLE Magazine, [201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4)
- . 中時電子報. 2011 [7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6月16日).
- . 人民網. 2009 [5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7).
- Cassells, James Patterson. .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874, 2 (730): 807–809.
- . Ir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Springer London). 1952, 27 (6): 263–273. doi:10.1007/BF02957032.ISSN 0021-1265、1863-4362
- . 网易新闻中心. 2011 [6 February 2011].
- Overfield, T. . Menlo Park, CA, US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1985. ISBN 0-201-12810-1.
- . BBC 中文网. 2018-04-30 [2018-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 . ha.xinhuanet.com. 2010 [5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月31日).
- [英]约翰·马歇尔. . . 由秦立彦譯翻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832頁. ISBN 722203563X.
- . 中华网--新闻中心. 2011 [5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 2004 [7 Febr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1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挖耳勺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