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時代年號列表
日本自第三十六代孝德天皇即位並建元大化起開始使用年号(日语:/ Gengō)為其纪年方式,並在文武天皇於701年5月3日(大寶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再度恢復使用年號後,一直持續使用年號至今[1]。
日本的年號常取中國古籍中的辭句為典故,而改元的原因除天皇即位外,多數出於迷信及牽強附會。因天皇即位而進行的改元通常在天皇即位翌年進行,但有時候也會因為亂世而不在天皇即位翌年改元。在奈良時代與平安时代初期,天皇即位外的改元理由往往是出現祥瑞,而朝廷會命令學者尋找古籍中有關相關祥瑞的記載,並予以記錄。自平安時代中期(天德、應和年間)起,改元之事均載於改元宸記中,而改元的程序也演變為先由大臣上奏年號勘文,然後天皇於選定會議中決定新年號。日本自醍醐天皇起開始因「辛酉革命」的緣故在辛酉年進行改元(當時為901年,由昌泰四年改元延喜),並自村上天皇起開始因「甲子革令」的緣故在甲子年進行改元(當時為964年,改元康保)。日本自醍醐天皇起也會因災禍等不祥之事而改元(當時為923年,改元延長)。[2]
以下列表僅收錄院政時代開始前的平安時代[註 1]啓用的日本年號,院政時代開始後啓用的日本年號請參見日本院政時代年號列表。以下列表中,各年號的使用期與典故主要出自小學館出版的《日本大百科全書》,而每個年號的典故都分別附上维基文库的文本連結供參考(如有)。
列表
    
| 年號 | 使用期 (西曆年月日)  | 
使用期 (和曆年月日)  | 
在位天皇 | 改元理由 | 典故 | 參考來源 | 
|---|---|---|---|---|---|---|
| 大同 | 806年6月8日 - 810年10月19日  | 
元年五月十八日 - 五年九月十八日  | 
平城天皇 | 平城天皇即位 | [6] | |
| 嵯峨天皇 | ||||||
| 弘仁 | 810年10月20日 - 824年2月7日  | 
元年九月十九日 - 十五年正月初四日  | 
嵯峨天皇即位 | (無) | [7] | |
| 淳和天皇 | ||||||
| 天長 | 824年2月8日 - 834年2月13日  | 
元年正月初五日 - 十一年[註 2]正月初二日  | 
淳和天皇即位 | 《老子·私[註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註 4],故能長生。」[10][註 5] | [11][8] | |
| 仁明天皇 | ||||||
| 承和 | 834年2月14日 - 848年7月15日  | 
元年正月初三日 - 十五年六月十二日  | 
仁明天皇即位 | 《白虎通·封禪》:「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14][註 6] | [15] | |
| 嘉祥 | 848年7月16日 - 851年5月31日  | 
元年六月十三日 - 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 
豐後國獻白龜 | 《汉书·匡張孔馬傳》:「百姓安,陰陽和,神靈應,而嘉祥見。」[16] | [17] | |
| 文德天皇 | ||||||
| 仁壽 | 851年6月1日 - 854年12月22日  | 
元年四月二十八日 - 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文德天皇即位 白龜與甘露出現  | 
[20][21] | ||
| 齊衡 | 854年12月23日 - 857年3月19日  | 
元年十一月三十日 - 四年二月二十日  | 
石見國獻醴泉 | 《周禮注疏·冬官考工记下》:「《曲禮》『執君器齊衡』。」[22][註 7] | [23] | |
| 天安 | 857年3月20日 - 859年5月19日  | 
元年二月二十一日 - 三年四月十四日  | 
美作國、常陸國 獻白鹿與連理樹  | 
[26] | ||
| 清和天皇 | ||||||
| 貞觀 | 859年5月20日 - 877年5月31日  | 
元年四月十五日 - 十九年四月十五日  | 
清和天皇即位 | 《易傳·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27] | [28] | |
| 陽成天皇 | ||||||
| 元慶 | 877年6月1日 - 885年3月10日  | 
元年四月十六日 - 九年二月二十日  | 
陽成天皇即位 白雉與白鹿獲上獻  | 
[31] | ||
| 光孝天皇 | ||||||
| 仁和 | 885年3月11日 - 889年5月29日  | 
元年二月二十一日 - 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 
光孝天皇即位 | [34] | ||
| 宇多天皇 | ||||||
| 寬平 | 889年5月30日 - 898年5月19日  | 
元年四月二十七日 - 十年四月二十五日[註 8]  | 
宇多天皇即位 | [38][35] | ||
| 醍醐天皇 | ||||||
| 昌泰 | 898年5月20日 - 901年8月30日  | 
元年四月二十六日[註 9] - 四年七月十四日  | 
醍醐天皇即位 | 《旧唐书·音樂三》:「堂堂聖祖興,赫赫昌基泰。」[40] | [41][39] | |
| 延喜 | 901年8月31日 - 923年5月28日  | 
元年七月十五日 - 二十三年閏四月初十日  | 
辛酉革命 天變  | 
《藝文類聚·帝王部·帝禹夏氏》:「《尚書璇璣鈐》曰:『禹開龍門,導積石,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賜佩」。』」[42] | [43] | |
| 延長 | 923年5月29日 - 931年5月15日  | 
元年閏四月十一日 - 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 
水潦[註 10] 疾疫  | 
《文選·白雉詩》:「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長兮膺天慶。」[45] | [46] | |
| 朱雀天皇 | ||||||
| 承平 | 931年5月16日 - 938年6月21日  | 
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 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 
朱雀天皇即位 | 《漢書·食貨志》:「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鉅萬。」[47] | [48] | |
| 天慶 | 938年6月22日 - 947年5月14日  | 
元年五月二十二日 - 十年四月二十一日[註 11]  | 
厄運 地震 御慎  | 
《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金聲而玉振之,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50] | [51][49] | |
| 村上天皇 | ||||||
| 天曆 | 947年5月15日 - 957年11月20日  | 
元年四月二十二日[註 12] - 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 
村上天皇即位 | 《論語·堯曰》:「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53] | [54][52] | |
| 天德 | 957年11月21日 - 961年3月4日  | 
元年十月二十七日 - 五年二月十五日  | 
水旱 | [57] | ||
| 應和 | 961年3月5日 - 964年8月18日  | 
元年二月十六日 - 四年七月初九日  | 
辛酉革命 皇居火災  | 
《晋书·律曆中》:「鳥獸萬物莫不應和。」[58] | [59] | |
| 康保 | 964年8月19日 - 968年9月7日  | 
元年七月初十日 - 五年八月十二日  | 
甲子革令 旱魃  | 
《尚書·周書·康誥》:「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天。」[60] | [61] | |
| 冷泉天皇 | ||||||
| 安和 | 968年9月8日 - 970年5月2日  | 
元年八月十三日 - 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 
冷泉天皇即位 | [64] | ||
| 圓融天皇 | ||||||
| 天祿 | 970年5月3日 - 974年1月15日  | 
元年三月二十五日 -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 
圓融天皇即位 | 《尚書·虞書·大禹謨》:「慎乃有位,敬修其可願,四海困窮,天祿永終。」[65] | [66] | |
| 天延 | 974年1月16日 - 976年8月10日  | 
元年十二月二十日 - 四年七月十二日  | 
天變 地震  | 
《藝文類聚·帝王部·魏文帝》:「志所存,皇雖殪沒,天祿永延。」[67] | [68] | |
| 貞元 | 976年8月11日 - 978年12月30日  | 
元年七月十三日 - 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 
火災 地震  | 
《文選·思玄賦》:「乃貞吉之元符。」[69] | [70] | |
| 天元 | 978年12月31日 - 983年5月28日  | 
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六年四月十四日  | 
災變 陽五厄  | 
《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71] | [72] | |
| 永觀 | 983年5月29日 - 985年5月18日  | 
元年四月十五日 - 三年四月二十六日  | 
干魃 皇居火災  | 
《尚書·周書·洛誥》:「王伻殷乃承敘,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73] | [74] | |
| 花山天皇 | ||||||
| 寬和 | 985年5月19日 - 987年5月4日  | 
元年四月二十七日 - 三年四月初四日  | 
花山天皇即位 | [77] | ||
| 一條天皇 | ||||||
| 永延 | 987年5月5日 - 989年9月9日  | 
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三年八月初七日  | 
一條天皇即位 | [81] | ||
| 永祚 | 989年9月10日 - 990年11月25日  | 
元年八月初八日 - 二年十一月初六日  | 
彗星 地震  | 
[83] | ||
| 正曆 | 990年11月26日 - 995年3月24日  | 
元年十一月初七日 - 六年二月二十一日  | 
大風 天變  | 
《史記·曆書》:「新垣平以望氣見,頗言正曆服色事。」[71] | [86] | |
| 長德 | 995年3月25日 - 999年1月31日  | 
元年二月二十二日 - 五年正月十二日  | 
疾疫 天變  | 
《百官箴·城門校尉箴》:「唐虞長德,而四海永懷。」[87] | [88] | |
| 長保 | 999年2月1日 - 1004年8月7日  | 
元年正月十三日 - 六年七月十九日  | 
天變 炎旱  | 
《國語·周語中》:「若本固而功成,施徧而民阜,乃可以長保民矣。」[89] | [90] | |
| 寬弘 | 1004年8月8日 - 1013年2月7日  | 
元年七月二十日 - 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天變地妖 | 《漢書·元帝紀》:「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91] | [92] | |
| 三條天皇 | ||||||
| 長和 | 1013年2月8日 - 1017年5月20日  | 
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 
三條天皇即位 | 《禮記·冠義》:「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93] | [94] | |
| 後一條天皇 | ||||||
| 寬仁 | 1017年5月21日 - 1021年3月16日  | 
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 五年二月初一日  | 
後一條天皇即位 | 《會稽記》:「寬仁祐云云。」[註 15] | [96] | |
| 治安 | 1021年3月17日 - 1024年8月22日  | 
元年二月初二日[註 16] - 四年七月十二日  | 
辛酉革命 | 《漢書·賈誼傳》:「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98] | [99][97] | |
| 萬壽 | 1024年8月23日 - 1028年8月17日  | 
元年七月十三日 - 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 
甲子革令 | 《诗经·小雅·南有嘉魚之·南山有臺》:「樂只君子,邦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100] | [101] | |
| 長元 | 1028年8月18日 - 1037年5月8日  | 
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 十年四月二十日  | 
疫病 炎旱  | 
《六韬》:「天之為天,元為天長矣。地久矣,長久在其元。萬物在其間,各得自利,謂之泰平。」[註 17] | [103] | |
| 後朱雀天皇 | ||||||
| 長曆 | 1037年5月9日 - 1040年12月15日  | 
元年四月二十一日 - 四年十一月[註 18]初九日  | 
後朱雀天皇即位 | 《晉書·杜預傳》:「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105] | [106][104] | |
| 長久 | 1040年12月16日 - 1044年12月15日  | 
元年十一月初十日 - 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 
災變 內裏燒失  | 
《老子·私[註 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註 4],故能長生。」[10][註 5] | [12] | |
| 寬德 | 1044年12月16日 - 1046年5月21日  | 
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三年四月十三日  | 
疾疫 干魃  | 
《後漢書·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海內歡欣,人懷寬德。」[107] | [108] | |
| 後冷泉天皇 | ||||||
| 永承 | 1046年5月22日 - 1053年2月1日  | 
元年四月十四日 - 八年正月初十日  | 
後冷泉天皇即位 | [84] | ||
| 天喜 | 1053年2月2日 - 1058年9月18日  | 
元年正月十一日 - 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 
天變 怪異  | 
《抱朴子》:「人主有道,則嘉祥並臻,此則天喜也。」[註 20] | [111] | |
| 康平 | 1058年9月19日 - 1065年9月3日  | 
元年八月二十九日 - 八年八月初一日  | 
大極殿、法成寺火災 | 《後漢書·梁統列傳》:「文帝寬惠柔克,遭世[註 21]康平。」[113] | [114][112] | |
| 治曆 | 1065年9月4日 - 1069年5月5日  | 
元年八月初二日 - 五年四月十二日  | 
旱魃 三合厄  | 
《尚書正義·泰誓上》:「『君子以治歷明時。』然則改正治歷,必自武王始矣。」[115][註 22] | [116][117] | |
| 後三條天皇 | ||||||
| 延久 | 1069年5月6日 - 1074年9月15日  | 
元年四月十三日 - 六年八月二十二日  | 
後三條天皇即位 | 《尚書正義·君奭》:「我以道惟安寧王之德,謀欲延久。」[118][註 23] | [119][120] | |
| 白河天皇 | ||||||
| 承保 | 1074年9月16日 - 1077年12月4日  | 
元年八月二十三日 - 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 
白河天皇即位 三合厄  | 
《尚書·周書·洛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73] | [121] | |
| 承曆 | 1077年12月5日 - 1081年3月21日  | 
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 五年二月初九日  | 
旱魃 疱瘡流行  | 
《維城典訓》:「聖人者以懿德永承曆,崇高則天,博厚儀地。」 | [122] | |
| 永保 | 1081年3月22日 - 1084年3月14日  | 
元年二月初十日 - 四年二月初六日  | 
辛酉革命 | [126][127] | ||
| 應德 | 1084年3月15日 - 1087年5月10日  | 
元年二月初七日 - 四年四月初六日[註 26]  | 
甲子革令 | 《白虎通·封禪》:「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統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14][註 6][註 27] | [129][128] | |
| 堀河天皇 | 
註釋
    
- 院政時代為平安時代後期,此處取1086年(應德三年)為院政時代的開始時間。[3]
 - 《日本年號大觀》誤作「十年」。[8]
 - 出土帛书從「私」。[9]
 - 出土帛書作「以其不自生也」。[9]
 - 淳和天皇的年號「天長」和後朱雀天皇的年號「長久」均以《老子·私》的同一句為典故。[11][12][13]
 - 仁明天皇的年號「承和」和白河天皇、堀河天皇兩人的年號「應德」均以《白虎通·封禪》的同一句為典故。[15][129][128]
 - 《日本大百科全書》誤作「豐禮孰君器齊衡」。[23]
 - 《日本年號大觀》作「八月十五日」。[35]
 - 《日本年號大觀》作「八月十六日」。[39]
 - 「潦」通「澇」,指淹水,雨多成災。[44]
 - 《日本年號大觀》作「二十三日」。[49]
 - 《日本年號大觀》作「二十四日」。[52]
 - 孝明天皇的年號「萬延」也以此句為典故。[80]
 - 一條天皇的年號「永祚」和後冷泉天皇的年號「永承」均以《晉書·禮下》的同一句為典故。[83][84]
 - 《會稽記》實際文本未見此句。[95]
 - 《日本年號大觀》作「一日」。[97]
 - 《六韜》實際文本未見此句。[102]
 - 《日本年號大觀》誤作「十月」。[104]
 - 《尚書》實際文本未見此句。[109]
 - 《抱朴子》實際文本未見此句。[110]
 - 《日本年號大觀》作「代」。[112]
 -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將「歷」字作「曆」字、均缺「必」字。[116][117]
 -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在「延久」二字後多出「也」字。[119][120]
 - 仁孝天皇的年號「天保」也以此句為典故。[124]
 -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在「民」字後多出「人」字。[126][127]
 - 《日本年號大觀》作「八日」。[128]
 - 《日本大百科全書》與《日本年號大觀》均將「承統理」作「承天順理」。[129][128]
 
參考資料
    
- 森本 1933,第3, 160頁.
 - 森本 1933,第3, 7-8, 10-12, 14, 15, 118頁.
 - . . 小學館. [202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  
 . 维基文库. -  戴聖. 
 . 维基文库, 9. - 小學館 1994,.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71頁.
 -  老子. 
 . 维基文库, 7. -  老子. 
 . 维基文库, 7. - 小學館 1994,.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71, 172, 196頁.
 -  班固. 
 . 维基文库, 5. - 小學館 1994,.
 -  班固. 
 . 维基文库, 81. - 小學館 1994,.
 -  歐陽詢. 
 . 维基文库, 98. -  孔子. 
 . 维基文库, 6. - 小學館 1994,.
 -  藤原基經; 菅原是善; 都良香. 
 . 维基文库, 3. 庚午,改元仁壽。詔曰:「體元居正,陽秋之格言。去故成新,易象之玄訓。是以皇流異派,帝寶分暉,莫不改正朔以乘風,變徽章以演化者也。朕以不敏,嗣奉鴻基。諒陰之禮已終,瘡巨之痛猶切。但逾年以後,日月推移。不率舊章,恐招新譏。去年即位之初,頻得白龜及甘露之瑞。雖朕之不德推而不居,而聽於公卿,告之宗廟。方今純陽布德,萬物成文。宜顧靈應於徃時,變年紀於今日。孫氏瑞應圖云:『甘露降於草木,食之令人壽。』其改嘉祥四年,為仁壽元年。」
 -  鄭玄. 
 . 维基文库, 41. - 小學館 1994,.
 -  戴聖. 
 . 维基文库, 45. -  司馬遷. 
 . 维基文库, 4.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7.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10. -  陸機. 
 . 维基文库, 53. - 小學館 1994,.
 -  戴聖. 
 . 维基文库, 41. -  歐陽詢. 
 . 维基文库, 12.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76頁.
 -  班固. 
 . 维基文库, 76. -  范曄. 
 . 维基文库, 46.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77頁.
 -  劉昫. 
 . 维基文库, 30. - 小學館 1994,.
 -  歐陽詢. 
 . 维基文库, 11. - 小學館 1994,.
 - 李鍌 (编).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5).
 -  班固. 
 . 维基文库, 1. - 小學館 1994,.
 -  班固. 
 . 维基文库, 24上.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79頁.
 -  班固. 
 . 维基文库, 58.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80頁.
 -  孔子. 
 . 维基文库, 20.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1. -  戴聖. 
 . 维基文库, 31. - 小學館 1994,.
 -  房玄齡. 
 . 维基文库, 17.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戴聖. 
 . 维基文库, 19. -  班固. 
 . 维基文库, 22.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歐陽詢. 
 . 维基文库, 13. - 小學館 1994,.
 -  張衡. 
 . 维基文库, 15. - 小學館 1994,.
 -  司馬遷. 
 . 维基文库, 26.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范曄. 
 . 维基文库, 43. - 小學館 1994,.
 -  班固. 
 . 维基文库, 75. -  范曄. 
 . 维基文库, 60上. - 小學館 1994,.
 - 小學館 1994,.
 -  房玄齡. 
 . 维基文库, 21. - 小學館 1994,.
 - 小學館 1994,.
 -  劉昫. 
 . 维基文库, 89. - 小學館 1994,.
 -  揚雄.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左丘明. 
 . 维基文库, 2. - 小學館 1994,.
 -  班固. 
 . 维基文库, 9. - 小學館 1994,.
 -  戴聖. 
 . 维基文库, 43. - 小學館 1994,.
 -  孔曄.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93頁.
 -  班固. 
 . 维基文库, 48.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95頁.
 -  房玄齡. 
 . 维基文库, 34. - 小學館 1994,.
 -  范曄. 
 . 维基文库, 27.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葛洪.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199頁.
 -  范曄. 
 . 维基文库, 34. - 小學館 1994,.
 -  孔穎達. 
 . 维基文库, 11.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200頁.
 -  孔穎達. 
 . 维基文库, 16.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201頁.
 - 小學館 1994,.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 维基文库. - 小學館 1994,.
 - 森本 1933,第203頁.
 - 森本 1933,第204頁.
 - 小學館 1994,.
 
參考書籍
    
- 森本角藏. . 東京: 目黑書店. 1933-07-01. doi:10.11501/1688696.
 - . . 小學館. 1994-01-20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