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大廈

明華大廈英語:)位於香港香港島筲箕灣阿公岩道1-25A號,佔地逾34萬平方呎,鄰近筲箕灣東大街筲箕灣站,背向鯉魚門公園及渡假村,依山而建,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重建前的樓宇由司徒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於1962年至1978年落成,共13座(A-M座),分為3期興建,以香港房屋協會創辦人之一的何明華會督命名。

明華大廈
明華大廈全貌,南面地盤為當時興建中之明華大廈第一期重建項目(2018年2月)
概要
類型資助房屋:出租單位
地點香港東區
22°16′43″N 114°13′52″E
香港房屋協會
入年份1962年-1965年(重建前)(59-62年樓齡)
1978年(第3期:重建後)(46年樓齡)
2021年(第1期:重建後)(3年樓齡)
技术细节
座数12
其他
重建前:3,169伙
現時:3,482伙
140至574 sq ft
13.0至53.3 m2 (ft²)
住户数(待補)
認可人口5,299(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
网站
mwdh.hk-cic.com/HKI/Chi/
地圖
重建前的明華大廈第一及第二期整體全景圖(2012年9月)
B座和C座
明華大廈開幕牌匾

歷史

明華大廈前身是木屋區綠寶村,1950年代清拆改建為明華大廈,1958年策劃興建時曾經命名為筲箕灣新村英語:[1]

明華大廈舊A座於1965年落成,並於1976年拆卸重建,此前為一幢無獨立廁所及廚房的大廈,當時部份居民選擇遷往新興建的大坑勵德邨,其餘多數選擇邨內調遷安置。除了重建後的新A座採用樓級型平面規劃設計及G座為全邨唯一採用十字型平面規劃設計的樓宇外,其餘10幢均採用長型平面規劃設計。於2010年,在B至G座樓宇大幅度地改裝原有設施,加建升降機塔及加鋪地磚,加設門牌及指示牌,加裝升降機及大廈大門。

重建

行人通道可往筲箕灣街市
I座和J座之間的休憩區及曬衣架

1976年香港房屋協會把舊A座拆卸,並於1978年完成新A座的重建計劃。新A座仍然由司徒惠則師負責設計工作。

2010年代,香港房屋協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重建明華大廈,預計可以提供逾4,000個單位。計劃重新興建明華大廈為一個綜合發展項目,擬建7幢公共房屋及2幢長者屋,樓高32層,分別提供3,170個及857個單位,總樓面約207萬平方呎;另外有逾26萬平方呎的休憩空間。

2010年,香港房屋協會為明華大廈其中7幢樓宇及戶外設施進行大規模的復修及翻新,並且建議以混合發展方式重新興建明華大廈,滲入長者屋的元素[2]。重建計畫預備3份發展方案,以保留該舊屋苑建築及文物價值等,構思中包括保存個別座數其中一幢建築原狀,或者以舊建築材料復古複製一幢新建築,方案亦提出於原址建立中央紀念公園等。

2013年3月14日,香港房屋協會向規劃署提交更新發展方案,選擇放棄保存屋邨部份座數,即將邨址全部樓宇拆卸重新興建;此外,建議於原址興建一座集體回憶用途的明華公園。規劃署按照有關方案指出,為了確保計畫效率,盡快進度,故此需要盡快作出決定,於3份發展方案中,排除當中維持保存一幢原有大廈原狀的建議,因為不符合各方面規劃原則及要求,由於保留使用多年而變得殘破之大廈,亦即仿效石硤尾美荷樓等方法亦不可行。此外,規劃署援引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明華大廈並非香港法定古蹟,故此質疑其舊有建築物之保存價值,並且指出,若果個別物業保留下來,可能違反規劃等既定程序。有關方案於3月15日早上9時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審議[3][4],同日,城市規劃委員會接納建議,明華大廈將會分批重新興建,首批單位預計於2018年落成[5]

明華大廈第一期重建項目,分別設有2座30-31層高Y字型住宅大樓,標準樓層為每層18個出租住宅單位,空中花園分別設於第1座6樓及第2座7樓,單位間格分為1/2人,2/3人,3/4人及4/5人單位。兩座樓宇由利安顧問有限公司設計,俊和集團承建。

2018年4月14日,房協向城規會遞交最新發展方案,擬建4座公共房屋(包括在建兩座)、1座長者屋及3座資助出售房屋,共3,919伙。

2020年,房協宣佈明華大廈重建第二期將由巴馬丹拿負責設計。

2021年4月2日,明華大廈重建第一期落成入伙,提供966個單位。因新建大廈租金較舊廈大幅上升,住戶於首年將享有4成的租金減免,而減免幅度將按年遞減1成, 於第5年才需繳付十足租金水平。截至2021年5月,本期大廈的三房單位為全港租金最高的甲類公共屋邨單位,每月租金高達港幣6,814元。

2022年4月底,明華大廈第二期展開重建工作,房協推出「歷史文化傳承計劃」,包括設立「細說明華」專題網頁,記錄邨內居民的故事及集體回憶。房協亦會挑選屋邨內的通花牆及懷舊信箱等珍貴物件作保留,重建後的新屋邨內將設立展覽空間[6]。受第二期重建影響,連接宏華街的明華大廈升降機塔需要拆卸,房協開辦住客專車往來明華大廈及筲箕灣望隆街,由冠忠巴士營運。

疑用不合格鋼筋

2018年5月23日,《蘋果日報》揭發重建地盤有分判商懷疑使用7.5噸未完成檢測的鋼筋,唯發現該批鋼筋強度不合格。房協相信分判商為趕工偷步用未檢測的鋼筋,事後已暫停相關工程,並要求總承建商俊和建築將問題鋼筋全部拆走,事件導致20噸鋼筋被棄用。至於是否涉及偷工減料,房協指暫時沒有資料[7]

屋邨資料

重建前的樓宇

主要採用長形平面規劃設計(B至F座及H至M座),而內部間隔設計強調採光和通風,中央的走廊兩邊均設開放式通風井,單位與單位之間用小橋連繫,目的是讓居民之間可以增加交往的機會、建立鄰里關係。而單位面積由13至53平方米不等、每戶均設獨立廚廁,約六成單位設露台。而其餘沒有露台的單位,房協在每座長形設計大廈其中部份樓層設立一個共用晾衫房。房協指設置露台可減低成本和租金。而為減省建築成本,除了讓較高收入的住戶入住的G座外,當時其他樓宇並沒有安裝升降機[8]

而G座則採用十字型平面規劃設計,15層高,設2部升降機服務1-14樓,而每個標準樓層設16個住宅單位,全部住宅單位窗戶則按預計將來房間位置預先設定好及設有露台,G座單位面積普遍較其他座數單位面積為大,14-15樓每層更設有2-3個相連大型單位,分別為14樓1401及1405室和15樓1501、1509及1513室,該等大單位均設有兩個露台,一個儲物室,且廁所與淋浴間分隔開兩邊。

1976年重建前的舊A座座為工字型平面規劃設計,9層高,不設升降機服務,中間為共用廚房,走廊前後盡頭為共用洗手間,走廊中部為不設廚房及廁所的住宅單位。

另外,舊A座原本為低薪公務員而建,不過由於採用共用廚房及浴室的設計,結果有大量住戶申請調遷。房協到1972年決定清拆重建。

F座及G座旁新加的升降機大樓於2010年落成,並於2022年7月底正式封閉,進行拆卸工作。

重建後的樓宇

1978年重建後落成的新A座為梯級型平面規劃設計,20層高,而每個標準樓層設30個住宅單位,設有4部升降機服務各層,所有住宅單位均設廚房及浴室。新A座已劃入明華大廈第三期重建計劃,預計將於2027-2028年間再次進行清拆重建。

2021年重建後落成的第1及2座為Y字型平面規劃設計,30-31層高,並在6或7樓設置空中花園,全部樓層均設升降機服務,部分升降機更可到達天台,所有住宅單位均設有廚房及浴室。 部分單位在入伙前已裝設冷氣機及隔音窗。

現時樓宇

期數 樓宇名稱(座號)門牌號碼[9] [註 1]樓宇類型落成年份層數 每層伙數每座單位總數(伙) 提供升降機服務的廠商
3 A座(新)[註 2]阿公岩道25號梯級型--露台走廊式1978年20 30600 乘賓 (Sabiem)
2 B座 [註 3]阿公岩道23號長型--中央走廊式1965年9 32288 通力 (Kone)
(後期加建)
C座 [註 3]阿公岩道21號 30 270
D座 [註 3]阿公岩道19號 26 234
E座 [註 3]阿公岩道17號 22 198
重建第一期 第1座 阿公岩道1號 Y型--中央走廊式 2021年 30 18(1-5樓)
16(7-30樓)
不設單位(6樓)
474 富士達 (Fujitec)
第2座 31 6(地下)
12(1樓)
18(2-6樓)
16(8-31樓)
不設單位(7樓)
492

歷代樓宇

重建前的明華大廈
樓宇名稱(座號)門牌號碼[9]樓宇類型落成年份拆卸日期期數層數 每層伙數每座單位總數(伙)提供升降機服務的廠商重建後原地所屬的樓宇安置屋邨
A座 (初代) 阿公岩道25號 公共廚廁式大廈 1965年 1976年 2 9 (待補) (無升降機) 明華大廈A座(新)[註 2] 勵德邨
F座 [註 3] 阿公岩道15號 長型--中央走廊式 2022年5月 22 198 通力 (後期加建) 明華大廈重建第二期 明華大廈重建第一期
G座 [註 3] 阿公岩道13號 十字型--中央走廊式 1962年-1963年 1 15 16 240 奧的斯 (翻新前)
通力 (翻新後)
H座阿公岩道11號 長型--中央走廊式 9 24 216 (無升降機)
I座阿公岩道9號 26 234
J座阿公岩道7號
K座 阿公岩道5號 2013年11月 28 252 明華大廈重建第一期 同一屋邨空置單位
L座阿公岩道3號 26 234
M座阿公岩道1號 30 270

出租單位面積及編配標凖

單位款式編配標凖室內樓面面積
小型單位1-3人13.01至28.84 m2(140.0至310.4 sq ft)
中型單位4-6人28.69至35.3 m2(308.8至380.0 sq ft)
大型單位6人或以上49.1 m2(529 sq ft)

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筲箕灣東大街
香港電車
  • 筲箕灣總站
阿公岩道
柴灣道
望隆街
紅色小巴

曾居住名人

參考文獻

  1. . 華僑日報 (第10頁). 1958-11-03.
  2. . [2013年1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10日).
  3. 設集體回憶保育公園明華大廈全部拆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 2013年3月15日
  4. 明華大廈全部拆卸重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星島日報》 2013年3月15日
  5. 明華大廈決建保育公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東方日報》 2013年3月16日
  6. . 香港電台. 2022-04-23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9).
  7. 徐雲庭、陳志偉、翁鈺輝. . 蘋果日報. 2018-05-24 [2018-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8. 陳嘉文. . 細説明華.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9. (PDF). 差餉物業估價署. 2020-10 [2020-1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4).
  10.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11.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12.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2).
  13.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14. . [2016-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5).
  15. . 蘋果日報. [201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16. . 國際在綫. [2014-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17. . 新浪网. 2002-06-06 [2014-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註釋

  1. 見於各幢樓宇大門入口
  2. A座於1965年落成,於1976年拆卸,於1978年重建完成。
  3. 於2010年獲大規模地翻新及加裝設施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明華大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