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小囊皮菌
朱红小囊皮菌(学名:)是伞菌科小囊皮菌属的一种担子菌。子实体小型,具有独特的浅红色粗糙菌盖,发生于全世界的针叶林和落叶林中 。 在2002年之前,本种曾归属于囊皮菌属,因而有异名及。
朱红小囊皮菌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伞菌目 Agaricales |
科: | 伞菌科 Agaricaceae |
属: | 小囊皮菌属 Cystodermella |
种: | 朱红小囊皮菌 C. cinnabarina |
二名法 | |
Cystodermella cinnabarina (Alb. & Schwein.) Harmaja | |
異名 | |
Agaricus granulosus var. cinnabarinus |
Cystodermella cinnabarina | |
---|---|
子實層上有菌褶 | |
蕈傘為凸面 或平坦 | |
子實層邊緣有凹痕 或連生 | |
蕈柄有環狀構造 | |
孢印白色 | |
異養腐生真菌 | |
不建議食用 |
分类
该物种最初在1805年被德国植物学家约翰内斯·巴普蒂斯塔·冯·阿尔贝蒂尼和美国人刘易斯·戴维·德·史威尼茨描述为Agaricus granulosus var. cinnabarinus。 [2]本种亦被称为Agaricus terreyi( Berkeley and Broome ,1870)、[3]Armillaria cinnabarina( Kauffman) ,1922)、[4]Lepiota cinnabarina) ( Karsten ,1914)、 [5]以及Cystoderma terreyi( Harmaja ,1978)。[6]
描述
朱红小囊皮菌的菌盖最初为半球形,随成熟而变凸,最终变平,直径可达8cm(3.1英寸)。表皮朱红色,砖红色或锈橙色,密被细小颗粒。 菌肉白色至苍白,有温和的蘑菇味,几乎无气味。 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致密,微缺或贴生。细棉状的菌幕覆盖着未成熟标本的菌褶,撕开后留下一枚精致的菌环 。菌环上方菌柄为白色,下方为鳞片状,深橙色。菌柄最大高度6cm(2.4英寸),最大直径1.5cm(0.6英寸),有时中空且于基部膨大成球状。
微观特征
朱红小囊皮菌的担孢子呈椭圆形,透明,非淀粉质,尺寸3.5-5×2.5-3.5μm。孢子印白色。[7][8]担子(产孢构造)棒状,17-24×4-5μm。 本种总是具有称为“褶缘囊状体”的细胞,呈矛状,存在于菌褶边缘。此微观特征可以帮助区分本种与颜色相似的C.<span typeof="mw:Entity" id="mwVg"> </span>adnatifolia[9]和 C. granulosa,它们也具有非淀粉质孢子,但缺乏囊状体.
囊皮菌属的许多种(包括橙色菌盖的种类,如皱盖囊皮菌)通常具有淀粉质孢子,与具有非淀粉质孢子的本种以及小囊皮菌属各种形成对比。这是通过使用淀粉样反应中的化学试剂对组织进行染色来确定的—小囊皮菌属所有种都显阴性(孢子保持无色)。[10]
生长分布
朱红小囊皮菌发生于针叶林和落叶林中的苔藓,草丛和枯枝败叶上 。[11]作为一种腐生菌,它会分解死亡的有机物。其被记录发生于希腊与土耳其的松树 ( 欧洲黑松 , 意大利石松 ), 橡树 , 云杉 ( 东方云杉 ), 冷杉 ( 希腊冷杉 )和栗树 ( 欧洲栗 )下。 [8][12]子实体于夏秋季单生或群生。 [7]朱红小囊皮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北美,尽管在许多地方并不常见。 [13]英国受威胁真菌的初步红色名录将朱红小囊皮菌列于IUCN“近危”状态下。[14]
参考文献
- . CAB International. [Dec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Lipsiae, Sumtibus Kummerianis. 1805: 147 [2009-12-17] (拉丁语).
- .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IV. 1870, 6: 461–69.
- Kauffmann CH. . Papers of the Michig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22, 2: 53–67.
- Karsten P. . Leipzig: T. O. Weigel. 1914: 327 [200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德语).
- Harmaja H. . Karstenia. 1978, 18: 29–30.
- Ts. Hinkova. . Zemizdat (Bulgaria). 1986: 95.
- Sesli E. . Turkish Journal of Botany. 2005, 29 (6): 463–466.
- Saar I. . Mycotaxon. 2003, 86: 455–73.
- . Mycological Progress. 2009, 8: 59–73. doi:10.1007/s11557-008-0578-9.
- . Kuo M. [Dec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 Dimou D. M.; Zervakis G. I.; Polemis E. . Mycotaxon. 2008, 104: 39–42.
- . Rogers Plants Ltd. [Dec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6, 2008).
- (PDF).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December 13, 2009].
- . Javier Perez Calvo. [December 1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19, 2009) (西班牙语).
- Boa E. R.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 144. ISBN 92-5-205157-0 (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