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架七言

十架七言英語:),天主教称架上七言,指的是基督教傳統上認為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臨死亡前的最後遺言。這些遺言分散於四福音书裡,後人將其整理為七句話。[1][2][3][4][5]在《马太福音》与《马可福音》,耶稣向着上帝哭泣。而在《路加福音》,耶稣宽恕了行刑者,向身旁忏悔的囚犯许诺去往天国的路径,并宣称将把自己的灵魂交予上帝。在《约翰福音》,耶稣对母亲呼喊,表示自己感到口渴,并称自己在世间的生命即将结束。对耶稣临终话语的汇编是基督徒试图为综合四本福音书而作的尝试,这种综合超越了单本福音书的叙述内容。[6][7]

米开朗基罗于1540年创作的《十字架上的基督》

自16世纪以来,十架七言被广泛用于耶稣受难日的布道[6][8][9],并成为了天主教新教以及其它基督宗教礼拜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0][11]许多作曲家亦将其改编为乐曲。

概述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依照时间排序的七句遗言,然而,并没有任何一本福音书完整包含这七句话。其中三句只出现于《路加福音》,三句只出现于《约翰福音》,剩余一句同时出现在《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遗言“成了”只出现于《约翰福音》,但在《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中亦有暗示。表格中的引文选自现代标点和合本圣经

耶稣的遗言 福音书 诗篇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23:34[12]
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23:43[13]
母亲,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 19:26–27[14]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27:46[15] 15:34[16] 22:1[17]
我渴了。 19:28[18] 22:15[19], 69:21[20], 42:1[21]
成了! 19:30[22] 22:31[23]
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23:46[24] 31:5[25]

神学阐释

传统上,这七句遗言分别被阐释为[4]

  • 宽恕
  • 救世
  • 关系
  • 离弃
  • 痛苦
  • 胜利
  • 重聚

在基督教大斋期受难周耶稣受难日举行的苦路仪式中,这七句遗言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天主教道明会修士蒂莫西·拉德克利夫将此七言数量视为神圣,因为上帝亦用七日创造天地,“这七言是为完满上帝的创造”。[26]

历史观点

英国神学家詹姆斯·邓恩认为,这七句遗言很可能与早期基督教传统关系不大,而只是对耶稣临死前言语的复述。[27]他特别谈到了《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中耶稣感到被上帝遗弃的呼喊,这句话可能会使早期基督教会感到略微尴尬,因此可能不是被编造,而是真实发生的。[27]英国基督教学者莱斯利·霍尔登认为,《路加福音》或许有意删除了耶稣遭上帝离弃的言语,因为这与全书要展示的耶稣形象不符。[6][28]美国圣经学者迈克尔·R·利科纳指出,《约翰福音》可能删除了耶稣的部份真实遗言,而这些言语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被保留了下来。《马太福音》、《马可福音》都记录了耶稣曾引用《诗篇》22:1,《约翰福音》则记录道“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路加福音》中记录的耶稣最后几句话在《约翰福音》中被简化为“成了!”。[29]

七句遗言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当下耶稣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兵丁就拈阄分他的衣服。

——《路加福音》23:34

在传统中,耶稣于十字架上的的第一句遗言被称为“宽恕之言”。[4]神学将其阐释为耶稣为杀害自己的罗马士兵,以及所有事件相关者祈求宽恕。[30][31][32][33]

部分早期《路加福音》抄本不包含这句遗言[34],圣经学者巴特·叶尔曼认为或许是因公元2世纪左右的反犹情绪导致一些抄写员有意忽略了这句话,[35]

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耶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路加福音》23:43

这句遗言在传统上被称为“救赎之言”。[4]据《路加福音》记载,与耶稣同时被处刑的还有两个强盗,他们分别在耶稣十字架左右(在传统中,左侧的强盗被称为狄思玛斯,而右侧的则称为蓋斯塔斯)。强盗狄思玛斯认为耶稣是无罪的,他请求耶稣到达天国后仍记着自己。耶稣回告他,“我实在告诉你……”(amēn legō soi),接着是福音书中出现的唯一一次“乐园”(paradeisō)一词。

在以希腊语写成的原始福音书文本中没有标点,因此有关这句遗言的断句也成为了基督教徒们争论的焦点。[36]天主教和大多数新教徒通常将这句话解读为“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36]这意味着强盗狄思玛斯将免去在炼狱中净化的过程,而直接随同耶稣去往天国。[36]但亦有人将这句话解读为,“我今天实在告诉你: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这就表达了另外一层意思,即这句承诺虽然在今天许下,但去往天国的时间或许是在将来。[36]

母亲,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的母亲圣母玛利亚约翰使徒站在他的身旁。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约翰福音》19:26–27

传统中称这句遗言为“关系之言”,耶稣将自己的母亲玛利亚委托给“耶稣所爱的门徒”。[4]

耶稣也在《约翰福音》2:4中称自己的母亲为“妇人”[37],在希腊语中这一称呼并无冒犯之处,而是作为尊重的用语。[38][39]天主教学者基于这两个段落,常将玛利亚等同为《创世纪》3:15[40]中描述的“女人”,以及《启示录第12章[41]中“身披日头,脚踏月亮,头戴十二星的冠冕”的妇人。因此,有部分基督教徒亦崇拜圣母玛利亚,将其视为夏娃再世。[42]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马可福音》15:34

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马太福音》27:46

这句引自《诗篇》22:1[17]的言语是唯一同时出现在两本福音书中的遗言。[4]在两个福音书出处中,耶稣皆以阿拉姆语发言,并被翻译为希腊语,两个版本有略微不同(马可福音: ; 马太福音: )。这个差异可能是因为方言不同,《马太福音》版本似乎受到了希伯来语影响,而《马可福音》则更加口语化。紧接着这句话,两本福音书都提到围观者认为耶稣正在呼唤先知以利亚的帮助。

有人认为这句话显示出圣父抛弃了圣子。另一种阐释则认为,临死前的耶稣承担了人类所有的罪,因此圣父转离了圣子,因为耶和华“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43]另一些神学家认为,耶稣的呼喊是因为他在那一刻真正成为了一个人,一个被遗弃的人,他被敌人伤害、被朋友遗弃,可能在那一刻也感觉到了上帝的离去。[44]

也有学者从《诗篇》的语境理解这段言语。十字架上的耶稣引用了《诗篇》中的许多文本,“这或许显示出他期望表现出自己正是这些文本所要描绘之人;因此耶稣引述这些文本,以此向人们暗示为何自己不从十字架上解脱,因为《诗篇》表明他必须承受这些痛苦。”[45]

尽管福音书作者将耶稣的这句遗言音译为“拉马撒巴各大尼()”,但在《诗篇》22章却是略有差异的()。《诗篇》中的可被翻译为“被离弃”,但一词无法在任何早期犹太文本中找到,这个词语可能源于,意为“献祭、屠宰”,这或许是为强调耶稣之死与逾越节献祭之间的关联。[46]

圣经学者A.T.罗伯森表示,“所谓《彼得福音[lower-alpha 1]以一种多西特[lower-alpha 2]克林妥)的方式保留了这句话:‘我的力量,我的力量啊,禰離棄了我。’”[47][48][49]

我渴了

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

——《约翰福音》19:28

这句话传统上被称为“痛苦之言”,并常被与《约翰福音》第四章耶稣问撒马利亚女人取水的故事相对比。[4]

尽管只有《约翰福音》记录有这句话,但在四本福音书中皆提到人们为耶稣提供了。《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描述,有人“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约翰福音》的描述类似,但表示海绒是绑在牛膝草上的。《约翰福音》的描绘可能带有象征意涵,因为在圣经旧约中,牛膝草常出现于净化仪式的描写。[50]

《约翰福音》记录的这句遗言通常被阐释为是应验了《诗篇》69:21中的预言: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51][52]也因此,《约翰福音》提到“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耶路撒冷圣经引用了《诗篇》22:15:我的精力枯干,如同瓦片,我的舌头贴在我牙床上。[53][54]

成了

从十字架上耶稣视角看到的场景,詹姆斯·迪索 1890

耶稣尝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神了。

——《约翰福音》19:30

传统上这句话被称为“胜利之言”,神学阐释为宣告了耶稣在世间生命的终结,并为其复活作下铺垫。[4]

“成了”的福音书希腊文原文为 ()[55],亦可译为“结束了”[56],在商业文件或收据中,该词可用于表示“债务已还清”。[57]

虽然只在《约翰福音》有完整描述这一遗言,但在《马可福音》15:37和《马太福音》27:50中也有对这句话的暗示: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58][59]

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了这话,气就断了。

——《路加福音》23:46

这句遗言来自《诗篇》31:5[25],传统上被称为“重聚之言”,神学阐释为耶稣返回天国,回到圣父身边。[4]

后世许多著名人物都以这句出自《路加福音》23:46,或出自《诗篇》31:5的言语作为遗言,尤其是那些自认虔诚的基督教圣徒和殉道者。[60][61][62]其中包括:腓力使徒(死于公元80年)[63]该撒利亚的巴西流(公元379年)[62][64]查理曼(814年)[62][65]圣安斯加尔(856年)[66]托马斯·贝克特(1170年)[62][67]扬·胡斯(1415年)[62][68][61][69]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506年)[62][70]卢多维卡·阿尔贝托尼(1533年)[71]马丁·路德(1546年)[72]乔治·威沙特(1546年)[73]简·格雷(1554年)[61][74]和其父亲亨利·格雷(1555年[62])、维拉诺瓦的托马斯(1555年)[75]苏格兰玛丽一世(1587年)[62][61][76]类思·公撒格(1591年)[77]托尔夸托·塔索(1595年)[61]莫格罗韦霍的图里比乌斯(1606年)[78]约翰·布鲁恩(1625年)[79]乔治·赫伯特(1633年)[62][80],以及苏格兰誓约派休·麦凯尔(1666年)、詹姆斯·伦威克(1688年)[62]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施瓦茨(1798年)。[81]

参见

注释

  1. 此福音被天主教会视为伪典。
  2. 该学说认为,耶稣是完全的神,并无肉身,他在人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上帝投射的假象。

参考文献

引用

  1. John Edmunds, The seven sayings of Christ on the cross, Published by G. J. Palmer, London, 1855
  2. Geoffrey W. Bromiley,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Eerdmans Press 1995, ISBN 9780802837844 page 426
  3. Joseph F. Kell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for Catholics Liturgical Press, 2006 ISBN 9780814652169 page 153
  4. Bromiley, Geoffrey W. . Eerdmans Press. 1988: 426. ISBN 0-8028-3784-0.
  5. Kelly, Joseph F. . Liturgical Press. 2006: 153. ISBN 978-0-8146-5216-9.
  6. Holden, Leslie. .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627. ISBN 0-8264-8011-X.
  7. Ehrman, Bart D. . HarperCollins. 2009: 69–70. ISBN 978-0-06-117393-6.
  8. McCrocklin, W. . Xulon Press. 2006: 134. ISBN 1-59781-863-1.
  9. Houlden, Leslie. . ABC-CLIO. 2003: 645. ISBN 1-57607-856-6.
  10. Young, Richard.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5: 190–191 [2023-06-01]. ISBN 978-07425438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在1964年联合教会会议通过的《敬拜礼仪书》中,规定了两种不同的耶稣受难日礼拜形式:一种是下午三小时的礼拜仪式,另一种是晚上的礼拜仪式,包括"向十字架敬拜"(包含福音书阅读、悲痛祷告和敬拜十字架),但刻意排除了圣餐仪式,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联合教会版的无圣餐弥撒仪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卫理公会版本的圣餐先圣化弥撒
  11. . .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Corporation. 1919: 51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1) HathiTrust Digital Library. “三小时默想”最初源自罗马天主教,通常在在十二点至三点进行,内容为默想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七句遗言。该仪式为圣周五的活动之一,在圣公会中受到普遍认可。
  12.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13.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14.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15.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16.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17.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不听我唉哼的言语?
  18.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19.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我的精力枯干,如同瓦片,我的舌头贴在我牙床上。你将我安置在死地的尘土中。
  20.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
  21.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22.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23.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他们必来把他的公义传给将要生的民,言明这事是他所行的。
  24.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英语).
  25. . Bible Gateway. [2023-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1). 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耶和华诚实的神啊,你救赎了我!
  26. Radcliffe, Timothy. . Burns & Oates. 2005: 11. ISBN 0-86012-397-9.
  27. Dunn, James G. D. . Eerdmans. 2003: 779–81. ISBN 0802839312.
  28. Houlden, Leslie. . ABC-CLIO. 2003: 645. ISBN 1-57607-856-6.
  29. Michael R. Licona, Why 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the Gospel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Ancient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 165–166.
  30. Robbins, Vernon K. . Thompson, Richard P. (编). . 1998: 200–01. ISBN 0-86554-563-4.
  31. McWilliams, Warren. . Mills, W. E.; Bullard, R. A. (编). .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648. ISBN 0-86554-373-9.
  32. Kurz, William S. . John Knox Press. 1993: 201. ISBN 0-664-25441-1.
  33. O'Toole, Robert F. .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2004: 215. ISBN 88-7653-625-6.
  34. Cox, Steven L.; Easley, Kendell H. .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2007: 234. ISBN 978-0-8054-9444-0.
  35. Ehrman, Bart. . The Bart Ehrman Blog. March 24, 2019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36. Christman, A. R. . Buckley, J.; Bauerschmidt, F. C.; Pomplun, T. (编). .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0: 48. ISBN 978-1-4443-3732-7.
  37. . Bible Gateway.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英语).
  38. Brownrigg, Ronald. . Taylor & Francis. 2005: 201 [2023-06-02]. ISBN 9781134509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39. Brown, Raymond E. 需要免费注册. The Anchor Bible. Doubleday & Company. 1966: 99. ISBN 0385015178.
  40. . Bible Gateway.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英语).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41. . Bible Gateway.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英语).
  42. Brown 1966,第107–9頁
  43. . Bible Gateway. [202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英语). 你眼目清洁,不看邪僻,不看奸恶。行诡诈的,你为何看着不理呢?恶人吞灭比自己公义的,你为何静默不语呢?
  44. Conner, W. T. . Nashville, TN: Broadman Press. 1954: 34. OCLC 2882455.
  45. . Bible Hub. [12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3).
  46. Ulmer, Rivka. . Garber, Zev (编). . Purdue University Press. 2011: 79 [2023-06-04]. ISBN 978-1-55753-57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9).
  47. Robertson, A. T. . Broadman-Holman. 1973. ISBN 0-8054-1307-3.
  48. .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12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9).
  49. . 離教文庫. [2023-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4) (美国英语).
  50. Hamilton, Adam. . Abingdon Press. 2009: 111. ISBN 978-0-687-46555-2. 再一次,我们发现《约翰福音》使用了一个小细节来指向更深层次的含义。上帝曾命令在埃及长子被杀之夜使用牛膝草,将逾越节羔羊的血洒在以色列人的住所门上(出埃及记12:22)。用纱线包裹的牛膝草被用来向麻风病人(利未记14章)和在礼仪上不洁净的人(民数记19章)洒血和水,以净化他们。当大卫在《诗篇》51忏悔祷告时,他向上帝喊道,'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51:7);而《希伯来书》的作者提到,摩西给人民戒律后,'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说: “这血就是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希伯来书》9:19–20)。
  51. . Bible Gateway.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52. Nicoll, W. R. . Bible Hub. [15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53. . Bible Gateway.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54. Jones, Alexander (编). . Darton, Longman & Todd. 1966. John 19:28.
  55. . Bible.org. [12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56. . Bible Hub. [12 September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Jesus therefore, when he had taken the vinegar, said: It is consummated. And bowing his head, he gave up the ghost.
  57. Milligan, George. . Hendrickson. 1997. ISBN 1-56563-271-0.
  58. . Bible Gateway.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59. . Bible Gateway.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5) (英语).
  60. . The Christian Treasury (Edinburgh: Johnstone, Hunter). 1879, 35: 117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英语).
  61. Thompson, Augustus Charles. . Gould and Lincoln. 1869: 282–284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英语).
  62. Lockyer, Herbert. . . Kregel Publications. 1993: 118–124 [2023-06-05]. ISBN 978-0-8254-97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8) (英语).
  63. Lockyer 1975 p. 48
  64. Butler 1866, June 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65. Lockyer 1975 p. 83
  66. Lockyer 1975 p. 52
  67. Morris, John. . London: Longman, Brown, Green, & Longmans. 1859: 331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英语).
  68. Lockyer 1975 p. 147
  69. Wratislaw, Albert Henry. .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1882 [2023-06-05]. ISBN 978-0-7905-615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英语).
  70. Abbott, John Stevens Cabot. . Dodd & Mead. 1875 [2023-06-05]. ISBN 978-0-7222-83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英语).
  71. Perlove, Shelley Karen.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9. ISBN 978-0-271-00684-0 (英语).
  72. Lockyer 1975 p. 73
  73. Lockyer 1975 p. 175
  74. Lockyer 1975 p. 85
  75. Butler 1866, September 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6. Carruthers, James. . Edinburgh. 1831: 453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英语).
  77. Butler 1866, June 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8. Butler 1866, March 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9. Lockyer 1975 p. 166
  80. Lockyer 1975 p. 107
  81. Germann, Wilhelm. . Erlangen: Andreas Deichert. 1870: 381 [2023-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德语). In deine Hände befehle ich meinen Geist, du hast mich erlöset, du getreuer Gott!

来源

  • The Reader's Encyclopedia, Second Edition 1965, publisher Thomas Y. Crowell Co., New York, editions 1948, 1955.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 Card No. 65-12510, pages 917- 918 Section: "seven last words of Christ"
  • Butler, Alban. . Dublin: James Duffy. 1866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6) Bartleby.com.
  • Lockyer, Herbert. 需要免费注册. Grand Rapids, Mich.: Kregel Publications. 1975. ISBN 978-0-8254-3102-9.

延伸阅读

  • Anderson-Berry, David. . Glasgow: Pickering & Inglis Publishers. 1871.
  • Knecht, Friedrich Justus. . . B. Herder. 1910.
  • Long, Simon Peter. . Baker Books. 1966.
  • Pink, Arthur. . Baker Books. 2005. ISBN 0-8010-6573-9.
  • Rutledge, Fleming. .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ISBN 0-8028-2786-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