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臺灣
臺灣歷史 | 台灣歷史年表 | |
世纪: | 19世纪臺灣 | 20世纪臺灣 | 21世纪臺灣 |
年代: | 1910年代臺灣 | 1920年代臺灣 | 1930年代臺灣 | 1940年代臺灣 | 1950年代臺灣 | 1960年代臺灣 | 1970年代臺灣 |
年份: | 1942年臺灣 | 1943年臺灣 | 1944年臺灣 | 1945年臺灣 | 1946年臺灣 | 1947年臺灣 | 1948年臺灣 | 1949年臺灣 | 1950年臺灣 | 1951年臺灣 | 1952年臺灣 |
纪年: | 丁亥年(猪年)、中華民國36年 |
1947年 |
政治 |
国家领导人 |
科技 |
天文 – 科技 – 铁路 |
文化娛樂 |
电影 – 文学 – 音乐 – 遊戲 – 電視節目 ( 中国大陆电视剧 – 台湾电视剧 ) |
體育 |
體育 – 足球 – 籃球 – 棒球 – 撞球 |
區域 |
分類 |
大事記
1月
- 1月1日——臺灣省自即日起廢止日本制度量衡,改用全國標準制即萬國公制[1]:825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臺灣省公有耕地放租辦法」[2]:486。
- 1月2日——臺灣省高雄發生大火,焚毁房屋百餘間,損失約7,000萬元[1]:8254。
- 1月6日——大林空軍地勤中隊倉庫於該日16時10分失火,直到20時火勢才熄滅。這場火災波及到彈藥庫與食品庫,光是單卅八部槍子彈就燒毀15萬多發。[3]
- 1月9日——臺灣省臺中、高雄各地流行天花(1月16日,屏東、嘉義各地天花蔓延)[2]:486。
- 1月14日——臺灣省積極推行「二五減租」,中央派專家抵臺考察農田水利[2]:486。據《文滙報》報導:台灣工業生產處於半停工狀態。蔗糖去年僅產8萬噸,不及全盛期十六分之一;特產樟腦業已全部停頓,價格飛漲不已,現有價無市[1]:8251。
- 1月15日——臺灣航業公司成立,派輪定期航行臺滬粵青線[2]:486。
- 1月20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命令廢止日治時期經建法規[2]:487。
- 1月29日——臺灣省臺東縣「紅頭嶼」改名為「蘭嶼」[2]:487。
2月
- 2月2日——海軍代總司令桂永清在臺強調,一部臺灣史即為一部海防史,認為建設海軍不容稍緩[2]:487。
- 2月7日——臺灣電力公司調整電價,提高約20倍[2]:487。
- 2月9日——臺灣省公有耕地放租委員會成立[2]:487。
- 2月27日——台灣省專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延平北路查緝私煙,女販林江邁逃避不及,遭查緝員毆打,當即昏倒在地;民眾包圍查緝員,查緝員又開槍打死市民陳文溪,群眾湧向警察局和憲兵團,要求懲兇,交涉無結果,群情激昂,燒毀查緝車,包圍警察局及憲兵團,直至天明,是為「緝私血案」[1]:8296。
- 2月28日——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因對當局處理昨日「緝私血案」方式不滿,台北市民早起結隊游行,並到市專賣局請願,因無人接見,更引起民眾不滿,下午1時,民眾齊至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請願,要求懲辦兇手,撤銷專賣局,遭軍警開槍射擊,數人死傷,市內停工、停課,民眾自發開會,並佔領廣播電台,向全台廣播,呼籲全台民眾支援台北民眾反貪官污吏之鬥爭,請願演變為起義;下午3時,陳儀宣布戒嚴,出動軍警鎮壓,消息傳出後,台灣各地均發生民眾反抗,響應台北之行動[1]:8297。台灣台北因緝私煙酒案件,發生暴動;行政長官陳儀宣佈戒嚴(3月2日,解嚴;3月9日,再次戒嚴)[2]:488。上午9時多,民眾以案件未得解決,沿街打鑼通告罷市,全市商行,立即響應,相繼關門,民心憤慨,群情激昂,全市騷動[4]:419。
3月
- 3月1日——台北暴動波及高雄、新竹、台南,攻擊外省籍官吏;陳儀接受要求,成立「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2]:488。下午5時,陳儀向全台廣播,宣布處理辦法:一、懲凶;二、撫恤傷亡;三、今晚12時起解除戒嚴,禁止罷工、罷課、罷市、集會游行;陳儀廣播後,又秘密召集手下集議對付辦法,電請中央派兵到台並調台南鳳山部隊北上增援[1]:8300。台灣台中召開市民大會(謝雪紅主持),成立「人民政府」(3月5日,取消「人民政府」,成立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2]:488。
- 3月2日——台北市「緝私血案」調查委員會與長官公署討論解決方案,陳儀答應並廣播4項解決辦法:一、對參加者不追究;二、被捕人民免保領回;三、死傷者不分省籍,一律撫恤;四、「處理委員會」增加各界人民代表[1]:8301。
- 3月3日——謝雪紅、吳振武成立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3月6日,台中學生維持治安隊成立,另編「二七部隊」)[2]:488。台北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在中山堂召開首次會議,商定軍隊於下午6時撤回軍營,由憲、警、學生聯合組織治安服務隊維持治安[1]:8302;次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舉行會議決定:通知17縣、市參議會,緊急組織「處理委員會縣市分會」,並派代表參加全省處理委員會,目的為「要求政治改革」[1]:8303。
- 3月4日——監察院電令閩台監察使楊亮功,即日前往台灣查辦二二八事件有件關問題[1]:8303;台灣各地局勢仍不穩定,台南、嘉義、高雄、屏東、台東等地仍發生武裝衝突[1]:8304。
- 3月7日——台北「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提出「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及10項要求(陳儀拒絕接受)[2]:488。
- 3月9日——閩臺監察使楊亮功隨憲兵兩營自福建抵臺灣,調查臺灣事變真相,途中被阻截,開槍互擊,臺北再度宣布戒嚴;國軍劉雨卿所部整編第二十一師四三八團在基隆港登陸警戒[2]:488。
- 3月10日——蔣中正宣布處理臺灣事件方針,對於臺人憲法規定範圍以內之要求均可應允,盼嚴守紀律,候中央派員處理;陳儀下令解散「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2]:488。整編第廿一師師長劉雨卿對省民廣播,表示國軍來台目的[4]:423。
- 3月11日——國軍整編第二十一師司令部及四三六團陸續抵達基隆港[2]:488。
- 3月14日——臺北、基隆白晝解除戒嚴[2]:488。上午閩台監察使楊亮功訪問已復課之台灣大學;台北商店復業,學校陸續復課[1]:8312。
- 3月15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查封《青年自由報》;《大公報》臺北辦事處遭關閉;謝雪紅「二七部隊」攻擊魚池警察局(3月16日,整編第二十一師進攻埔里,與「二七部隊」發生激戰;晚間,「二七部隊」宣布解散)[2]:489。台灣二二八慘案慰問團在上海舉行記者招待會,李偉光、陳碧笙等報告赴台慰問經過;會後發表旅滬台灣六團體二二八慘案聯合後援聲明書,謂此次事變為「官逼民變」[1]:8312-8213。
- 3月16日——陳儀對臺官兵頒7項約束令[2]:489。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表公告,廢止2月15日公布之限制進出口貨物辦法[1]:8313。
- 3月17日——國防部長白崇禧及蔣經國至臺北,發表文告,宣布處理臺灣事變4原則[2]:489。
- 3月18日——自3月8日國軍抵台以來,對台胞血腥屠殺;據旅滬台灣七團體二二八慘案聯合後援會印發《台灣大屠殺報告書》統計,截至3月18日止,「總計在一萬人以上,連重傷者計之,至少在三萬以上」[1]:8315。
- 3月22日——中國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舉行第八次大會,會議通過將台灣行政長官陳儀撤職查辦[1]:8318。
- 3月24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第一四四號公報:實施連保連坐[2]:489。
- 3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奸偽徹底肅清辦法」[2]:489。
5月
- 臺灣省衛生處命令各縣市成立衛生所[2]:491。
- 5月5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改制警備司令部(5月10日,彭孟緝任司令)[2]:490。
- 5月6日——蔣介石接見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與秘書長徐道鄰,指示施政方針[1]:8349。
- 5月16日——臺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宣布解除戒嚴,停止清鄉,廢除新聞檢查,撤銷交通管制[2]:491。
- 5月23日——台灣省政府決定撤銷台灣省專賣局,改為「台灣省煙酒公賣局」,火柴部分設股份有限公司,樟腦公司改歸建設廳管理[1]:8360。
- 5月26日——台灣省今晨一小時內連續發生四次地震,震中在花蓮港以東63公里海底[1]:8361-8362。
- 5月27日——台北市總工會成立[2]:491。
- 5月30日——台灣省政府決定撤銷台省貿易局,改設物資調節委員會;台灣省政府宣布台幣與法幣之比率提高為1:51[1]:8364。
6月
- 6月1日——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正式,專門負責各項社會福利、救濟事業發展[2]:491。
- 6月2日——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命令舉行全省軍事演習,並實行戒嚴[1]:8367。
- 6月6日——臺灣臺北市參議會通過:反對日本移民臺灣,同時堅決反對國際共管[2]:492。
- 6月7日——台灣省議員、國大代表聯席會議,電請蔣介石妥籌對策,堅決反對日、美共管琉球群島及台灣特別移民權等無理要求;同日,台灣旅滬同鄉會代表旅滬同胞發表通電,請政府採取有效措置,防止日本帝國主義之野心復活[1]:8368。
- 6月9日——臺灣省政府公布免除山地住民稅金[2]:492。
- 6月12日——臺灣輪船公司成立[2]:492。
- 6月15日——臺灣省兵役協會成立[2]:492。
出生
参见: 1947年出生
- 1月4日——徐成焜: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 1月6日——
- 1月21日——高惠宇:記者、主持人、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聯合報》政治記者。
- 1月31日——翁金珠: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彰化縣縣長。
- 2月7日——黃克林:歌手。
- 2月15日——簡太郎:政治人物,曾任行政院秘書長、中華民國內政部政務次長、台北市副市長、台北市工務局局長。
- 2月19日——林懷民,舞蹈家。
- 2月23日——黃越綏:作家、主持人、政治運動人士,是黃越欽之妹、黃越宏之姊。
- 2月24日——曹興誠,企業家。聯華電子榮譽董事長。
- 3月5日——黃敏恭:政治人物,曾任行政院副祕書長、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桃園縣代理縣長、桃園縣副縣長。
- 3月7日——林奇梅:旅英作家。
- 3月10日——張炎憲:歷史學家,曾任國史館館長、台灣歷史學會會長、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3月12日——葉復台:歌手、演員、舞蹈家。
- 3月14日——葉津鈴:政治人物、電台台長,是民生之聲創辦人,曾任高雄市議員。
- 3月20日——黃勁連:作家、台語文學推行者。
- 3月25日——林濁水,作家、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 3月30日——黃榮村:政治人物、心理學家,現任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 4月2日——林重謨: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 4月3日——蕭丁訓:政治人物、航運學家,是蕭登串之弟,曾任台灣港務公司董事長、基隆港務局局長、花蓮港務局局長、高雄港務局局長。
- 4月8日——侯孝賢,導演。代表作有《悲情城市》
- 4月17日——許亞芬:演員、導演。
- 4月20日——李羅權:地球物理學家。
- 5月20日——王文淵:企業家,是王永在長子,現任台塑集團總裁。
- 5月29日——洪蘭:作家、心理學家、廣播主持人。
- 6月9日——杜英宗:會計師、企業家,曾任南山人壽董事長、和潤企業董事長。
- 6月10日——陳芳明:作家、文學史家、政治運動人士。
- 6月16日——李錫錕:政治學家。
- 6月19日——葉百修:大法官。
- 6月20日——楊壬孝:數學家,曾任台灣師大附中校長。
- 7月5日——林春德: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
- 7月15日——吳夏暉:詩人。
- 7月19日——邱復生:企業家,是洪小喬前夫、邱芸之父,為年代集團創辦人,曾任TVBS董事長。
- 7月23日——李顯榮:建築師、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台北縣議員。
- 7月28日——蘇貞昌,律師、政治人物。曾任臺灣省議員、屏東縣長、臺北縣長,現任行政院院長。
- 8月10日——李豐楙:道士、宗教研究學家。
- 8月26日——林進春:政治人物,是陳秀卿之夫,曾任立法委員、彰化縣議員。
- 9月10日——曾永權: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中華民國立法院副院長。
- 9月12日——鄭南榕,雜誌出版人、政治人物。因爭取臺灣獨立及言論自由在雜誌社內自焚而死。(1989年逝世)
- 9月17日——李明仁:森林學家,曾任國立嘉義大學校長。
- 9月18日——黃芳彥:麻醉師,曾任國軍松山醫院抗SARS總指揮、新光醫院副院長,因涉及SOGO案而遭中華民國法務部通緝。
- 9月25日——
- 10月6日——伍錦霖: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
- 10月10日——陳建年:政治人物,是陳耕元之子、陳瑩之父,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台東縣縣長。
- 10月17日——王進旺:警務人士,曾任警政署署長、海岸巡防署署長、台北市警察局局長。
- 10月29日——廖了以:政治人物,是廖一久之弟,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府秘書長、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台中縣縣長、豐原市(今豐原區)市長。
- 10月31日——林宗仁:演員、戲曲樂師,以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飾演「茂伯」一角而爆紅。
- 11月1日——葉青:演員。
- 11月5日——
- 11月6日——楊德昌,電影導演。(2007年逝世)
- 11月12日——劉政鴻:政治人物,曾任立法委員、苗栗縣縣長、苗栗縣議員。
- 11月17日——馮寄台:政治人物,曾任禮賓司司長、駐日代表、駐多大使。
- 11月20日——李敏勇:詩人、翻譯家。
- 11月23日——吳德美:企業家、政治人物,是朱安雄之妻,曾任立法委員、高雄市議員、安鋒鋼鐵董事長、海裕屋生魚片連鎖店負責人。
- 12月1日——
- 12月6日——洪冬桂:政治人物、主持人,曾任立法委員、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12月9日——鄭邦鎮:政治人物、文學家,曾任台南市教育局局長。
- 12月16日——吳乃仁:政治人物,是吳乃德之兄。
- 12月18日——錢林慧君:政治人物,曾任監察委員、立法委員。
- 12月27日——黃西田,歌手。
- 12月29日——小戽斗:演員。
逝世
- 1月2日——黃欣,仕紳、實業家、政治人物,曾任總督府評議員。(1885年出生)
- 3月10日——蕭朝金,牧師,卒於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清鄉。(1907年出生)
- 3月11日——陳炘,企業家。金融機構「大東信託」創辦人,在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逮捕中失蹤。(3月11日為逮捕日期,1893年出生)
- 3月13日——湯德章,律師,卒於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清鄉。(1907年出生)
- 3月25日——陳澄波,畫家,卒於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清鄉。(1895年出生)
- 3月25日——潘木枝,醫生,卒於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清鄉。(1902年出生)
- 3月31日——王育霖,檢察官,卒於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的清鄉。(1919年出生)[5]
參考來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