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
《河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时称“六集電視連續節目”),于1988年6月11日[1]首播。《河殇》被某些人认为繼承了1910年代新文化運動的脉络,[2]对諸多中国文化符号辨析和评判,包括黃河黄土文明、长城和龙等,同时表达了对海洋文明的嚮往。約2億至3億中國觀眾收看,[3]全國報章收到讀者尤其學生的來信感言。[4]該片第一次用電視媒介總結了中国共产党改革派對於改革開放遇陷入經濟困局的解讀——困局源於中國文化有太多傳統包袱。[2][3]
河殇 | |
---|---|
纪录片《河殇》片头截图(沙孟海題字) | |
类型 | 紀錄片 |
导演 | 夏駿 |
旁白 | 张家声 |
集数 | 6 |
每集长度 | 37分鐘(不含廣告) |
制作 | |
人 | 王宋 郭寶祥 |
监制 | 陳漢元 |
錢丹丹 | |
制作公司 | 中國中央電視台 |
播出 | |
首播频道 | CCTV-1 |
播出日期 | 1988年6月11日—1988年-月-日 |
1988年的《河殇》在80年代的中國學生運動史有承先啟後的意義,與1981年內蒙古學運、八六学潮和八九學運的思潮悉悉相關,並代表了80年代文化热的高峰和尾聲。[5]
内容
《河殇》以类似报告文学的风格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批判,其主要论点是:中国以河流、大地为根基的内向式“黄色文明”导致了保守、愚昧和落后;为了生存,中国必须向以海洋为根基的“蓝色文明”学习,并应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为了令这套系列片的论证更加权威,作者引用了众多西方理论,包括魏復古的水利文明、东方专制论,黑格尔有关中国陆地文明趋于保守的说法,小湯恩比的一个早期观点——“除基督教文明外,所有其他文明,不是已经湮灭,就是步向死亡[6]”。
片名與人員
- 苏晓康和王鲁湘为总撰稿人,夏骏为导演,学者谢选骏为全片的主要内容最初策划者,金觀濤和厲以寧作为该片顾问。[7]
- 《河殇》片名出典於屈原《九歌·國殤》[8],一曲禮贊為黃河獻身的中華志士仁人的樂歌。纪录片分为六集,分别为《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蔚蓝色》。
- 六集撰稿人一共有五位,其中兩位(時為39歲的報告文學作家蘇曉康,和32歲的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講師王魯湘)撰寫六集裡面四集[9]:171:
- 第六集《蔚蓝色》由謝選駿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學系博士生遠志明撰寫[9]:180。
- 攝制人員表
创作过程
在1983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大获成功后,中国国内掀起“河流片热”的风潮。1986年,央视和日本NHK电视台耗时三年合拍了另一部“河”的纪录片《大黄河》。然而这部影片在一开始并没有通过央视高层的审批,仅在日本单方面播出。为重新带出该片,时任央视副台长陳漢元委派导演夏骏拍摄一部新的有关黄河的纪录片,重新带出对黄河的拍摄。[10]
夏骏亲自邀请了苏晓康和王鲁湘来为影片撰写解说词。原先该片曾以《大血脉》作为片名,在王鲁湘的建议下,最终片名确定为《河殇》。[7]
1987年9月,《河殇》正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立项。央视聘用了《走向未来》主编金觀濤和经济学家厲以寧作为该片的顾问。[7]
影响
社会
- 《河殤》播出之后,除了在思想较为激进的青年学生中受到广泛欢迎之外,更一度得到其他普通民众的热烈讨论和关注,在中央电视台曾两度重播,在校園引起「河殤熱」,學生熱情討論中國未來的出路與發展。
- 1988年6月,現代出版社出版《河殤》解說詞的单行本(1988年6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封面題字者同樣是沙孟海。
政治
-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在初次观看《河殇》后曾表示“干嘛骂老祖宗呢?”[11]但之后在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时,赵紫阳向李光耀亲自赠送了该片的录像带,并对李光耀表示:“听说你们这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这里出了一个纪录片批判传统,送给你看看。”[12]
- 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在各個场合多次批评《河殇》:“这片子看了就火大!把我们的民族一顿臭骂,把中国共产党一顿臭骂……连我们的女排也骂!是可忍,孰不可忍!”“将来我去见毛泽东时,我要对他讲,你讲搞不好要改变颜色,过去我不懂,现在懂了!”“如果中央称赞,党的总书记(赵紫阳)称赞,我也不称赞,无非就是开除党籍。这次我就要讲话。政治运动不搞了,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不能放弃。你不去运动人家了,人家来运动你。”[13]而在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上,王震在散会前突然起身发言:“《河殇》伤了我的心……伤了中华民族的心,把中华民族诬蔑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河殇》说黄种人人种不好,说黄种人愚昧,……为什么这样的坏东西能出很多书?我坚决反对这个,要求向中央报告!”[13]
其他
- 《河殇》的部分内容亦被编入中国大陆高中历史课本的官方教案中。如第二集“命运”的解说词,“(长城)无法代表强大、进取和荣光,它只代表著封闭、保守、无能的防御和怯弱的不出击。由于它的庞大和悠久,它还把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了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教案给出的解读为“(该说法)不正确,因它夸大了长城的消极作用而忽视了长城的积极作用”。[16]
辨誤
- 美国并非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的西方国家:“一九七二年二月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首都机场握住了周恩来的手。自从新中国诞生以来,这是中国第一次同西方握手。”(第二集“命运”)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往的西方国家是瑞典,两国在1950年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18]而中国与法国也于1964年建立了外交关系。[19]
作者表态
2014年,总撰稿人之一的苏晓康表示,以现在的眼光看,《河殇》的思考水平有限,并且很肤浅,表示西方文明也有毛病。[22]
2015年,另一位总撰稿人王鲁湘指出,《河殇》并非对中华文明抱有敌意、或是全盘否定中华文化,而是针对80年代各种旧观念对国家发展的束缚,进行一种文化批判上的策略安排,就是要用非常激昂的措辞,故意达到一种“片面的深刻”,因此才会鞭笞自己的祖先、传统和历史,憧憬甚至夸大西方文明的优点。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建构一个现代文明的“梦”,希望中国像开放的海洋一样,建成一个开放、现代化的国家。但同时他也承认,《河殇》以及当时的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23][24]
相關書籍
- 《河殇》,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现代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ISBN 978-7-80028-021-4
- 《河殇》,苏晓康、王鲁湘总撰稿,刘远图片摄制。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ISBN 7-5401-0058-3/J2/33
- 《河殤》,蘇晓康、王魯湘總撰稿。中國圖書刊行社,1988年9月初版(簡體字)。ISBN 978-962-04-0668-3
- 《河殤》,(台灣)風雲時代、金楓(聯合出版發行),1988年10月初版,1992年2月145版。
- 《河殤》(修訂版)。(台灣)風雲時代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ISBN 978-986-146-187-8
- 《河殤論》,崔文華編,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ISBN 978-7-5039-0304-5
- 《河殤‧何傷》,胡菊人,風雲時代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ISBN 978-957-645-183-6
参考文献
- 崔文华.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河殇〉对中国电视的启示何在?》第一段:“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一日,中国电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这一天的黄金时间里,一部使整个中国久久不能平静的系列电视片开始播出了。”. ISBN 9787503903045.
- 邢福增. . 基督教時代論壇. 2009年6月1日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
- 尹萍. . 遠見雜誌 (台灣). 1988-11-15(1988年12月號)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估計有兩、三億大陸人,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從螢光幕上看到這部充滿批判與自省、鞭策與激動意味的影片。(……)很多人立即動手,寫信、打電話甚至打電報給北平「中央電視台」,表示「激動、震撼和感慨」。他們當中,有學生、教師、工人,有老資格的共產黨員,也有軍隊裡的政治處主任。(……)這部影集確實有相當大的突破,它第一次用電視這種最大眾化的媒體,總結報告了改革派在經濟與文化上的觀點
- 崔文華 (编). .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8年9月. 該章節分2部份公開於:. 河殇专题博客. 2007-01-01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河殇专题博客. 2007-01-01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王学典. . 《开放时代》. 2009, (6)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全文又轉載於:. 凤凰网文化. 2014-01-10 [202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 赵鼎新. .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2007. ISBN 978-962-996-252-4.
- . 悠读文学网.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 《九歌·國殤》參見 劉向编《楚辭》卷第二
- 關杰明. . 《河殤》附錄㈢:兩岸看河殤 大陸方面.
- . 中國報 China Press. 2014-09-26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美国英语).
- . [2016-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 . 开放杂志. [2022-06-13]. ([hhttp://www.open.com.hk/old_version/0906p56.htm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7).
- 《王震传》编写组. . 观察者网. 中华网. [201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 金鐘. . 2009-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5) (中文(臺灣)).
- 星島日報. . 台灣蘋果日報. 2014-02-05 [2014-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臺灣)).
- .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 . 搜狐读书. 2013-06-24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哥德堡总领馆.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02).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 . 科学导报. 2007, 25 (4): 72–76.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帮助) - . 南方都市报. 2003-10-17 [2019-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看地球景色非常美丽,但是我没有看到我们的长城。
- . 美国之音. 2014-06-03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news.sina.com.cn.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5).
- . 腾讯网. 2015-05-08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