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英文: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是斑疹伤寒的一种,常在战争爆发后或自然灾害过后引起流行[1][2][3]。流行性斑疹伤寒常由携带病菌的体虱在人群中传播,由普氏立克次氏体致病[2][3]。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有所不同,后者一般由跳蚤传播、病原为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2][3]。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死亡率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低。

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出现的身体皮疹

历史上,流行性斑疹伤寒曾造成过数以百万计的死亡,但依然属于较为罕见的疾病,常在人群密度较大、卫生环境差的地区爆发[2][3]。在发达的工业国家中,斑疹伤寒非常罕见,常出现在中非东非中美洲南美洲地区较为寒冷的山岳地区[4]。如果感染后不接受治疗,死亡率可达40%[4]

症状

流行性斑疹伤寒常在接触病原体后2周内发病,症状包括[2]

  • 发烧
  • 冷颤
  • 头痛
  • 呼吸急促
  • 身体/肌肉疼痛
  • 红疹
  • 咳嗽
  • 恶心
  • 呕吐
  • 头脑不清醒

5-6天后,身体开始出现黄斑皮疹,常由上而下起疹,但极少出现在脸部、手掌或脚掌。

布里尔-津瑟病,又称复发性斑疹伤寒,是一种较轻微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复发,常因为人体营养不良或患上其它疾病而导致抵抗力下降[2]

并发症

诊断

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IFA)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5]

治疗

流行性斑疹伤寒感染可采用抗生素治疗,输液和输氧也可用于稳定病人情况。无治疗的病患死亡率和经过治疗后的病患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无治疗的死亡率为10%-60%,而在首次感染8天内进行抗生素治疗可使得死亡率接近0%。多西环素四环霉素氯霉素常被用于治疗[2][6][7]

流行历史

一名美国士兵展示如何使用手持滴滴涕除虱设备。该设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用于防控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体虱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前,地方性斑疹伤寒出现于波兰及邻国[8][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俄国可能造成了约300万人死亡,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地也有数百万平民因此丧生[10][11]。 1914年起,许多军人、囚犯甚至医生都受到感染,在塞尔维亚至少有15万人染病死亡,其中5万人是囚犯[12][13][14]。一战的西部战线专门为部队设有除虱站,而东部战线则饱受该疾病困扰。当时该病的死亡率达10-40%,也是许多医护人员死亡的主因之一。一战和俄国内战期间,1918年-1922年,俄国境内共有2000-3000万人染病,其中200-3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行性斑疹伤寒也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15]。 1941年,在德军侵略苏联巴巴罗萨行动中,流行性斑疹伤寒侵袭了德军[16]。 1942-43年,北非伊朗也出现了大规模流行性斑疹伤寒疫情[17]。 在德军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等地,该病也导致许多囚犯死亡[16]

二战之后,随着疫苗的研发,西欧和北美地区逐渐控制了疫情。此后,该病主要在东欧、中东以及非洲部分地区出现。1993年,非洲布隆迪爆发内战,出现76万难民,1995年该国的一处监狱发生大规模流行性斑疹伤寒疫情[18]

参见

参考资料

  1. . 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2. . 美国疾控中心. 2020-11-13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6) (美国英语).
  3. Li, Li; Li, Guiying. . Li, Hongjun (编). .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5: 89–94 [2021-02-27]. ISBN 978-94-017-9876-1. doi:10.1007/978-94-017-9876-1_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英语).
  4. . 世界卫生组织.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5. . 美国疾控中心. 2020-11-13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美国英语).
  6. Krause, D. W.; Perine, P. L.; McDade, J. E.; Awoke, S. . East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1975-08, 52 (8): 421–427. ISSN 0012-835X. PMID 1183367.
  7. Huys, J.; Freyens, P.; Kayihigi, J.; Van den Berghe, G. .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973-01-01, 67 (5): 718–721. ISSN 0035-9203. doi:10.1016/0035-9203(73)90043-6 (英语).
  8. . encyclopedia.1914-1918-online.net.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9. Goodall, E. W. . Section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e Medicine. 1920-04-23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10. Patterson KD. . Med Hist. 1993, 37 (4): 361–381 [378]. PMC 1036775可免费查阅. PMID 8246643. doi:10.1017/s0025727300058725.
  11. . History of Vaccines.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英语).
  12. Pennington, Hugh. . Future Microbiology. 2019-01-10, 14 (3): 165–168 [2021-02-27]. ISSN 1746-0913. doi:10.2217/fmb-2018-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13. . Microbiology Society. [2021-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4. SOUBBOTITCH, V. . Section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e Medicine. 1917-11-30 [2021-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30).
  15. Zinsser, Hans. 需要免费注册. New York: Black Dog & Leventhal. 1996 [1935]. ISBN 978-1-884822-47-6.
  16. I. : 508–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7-01).
  17. Zarafonetis, Chris J. D. Internal Medicine in World War II, Volume II, Chapter 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8. Raoult, D; Ndihokubwayo, JB; Tissot-Dupont, H; Roux, V; Faugere, B; Abegbinni, R; Birtles, RJ. . The Lancet. 1998-08-01, 352 (9125): 353–358 [2021-02-27]. ISSN 0140-6736. PMID 9717922. S2CID 25814472. doi:10.1016/S0140-6736(97)1243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1)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