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蒙古
漠南蒙古,即对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的历史称谓,其居住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不包括北部的呼伦贝尔及西套蒙古),戈壁以南地区历史上直至13世紀中葉仍為漢族聚居地[1],後來成为蒙古族聚居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明朝建立,元朝残余势力退至长城以北,史称北元。北元后分裂成许多部落。明朝所称的鞑靼和兀良哈三卫随后演化为漠南蒙古各部,察哈尔部为其中一支显赫的部落,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即在此。
史前時代 | 旧石器时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商 | 匈奴 东胡 竹 山戎 | ||||||||||
周 | 匈奴 东胡 | ||||||||||
春秋 戰國 |
匈奴 东胡 林胡 楼烦 | ||||||||||
秦 | 匈奴 东胡 | ||||||||||
漢 | 南匈奴 | ||||||||||
三国 | 南匈奴 鲜卑 乌桓 | ||||||||||
晉 | 丁零 鲜卑 | ||||||||||
南北朝 | 北魏 高車 柔然 | ||||||||||
隋 | 铁勒 突厥汗国 | ||||||||||
唐 | 東突厥 薛延陀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鶻 | ||||||||||
辽 | 阻卜 西夏 契丹 奚 | ||||||||||
金 | 西夏 汪古 塔塔儿 克烈 蒙兀 | ||||||||||
元 |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中书省德宁路、净州路、集宁路 | ||||||||||
明 | 北元 韃靼 漠南八部 | ||||||||||
清 | 內札薩克蒙古 | ||||||||||
中華民國 | 察哈尔(特别区·省)热河(特别区·省)绥远(特别区·省)興安省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内蒙古自治政府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内蒙古自治区 | ||||||||||
後金甫興起时,與察哈爾部交战,林丹汗兵败后逃亡青海,其子额哲于1635年向后金皇太极投降,并献出当年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玺。漠南蒙古于1635年被後金(后为清朝)吞并,成为其内札萨克。在理藩院則例中,此名一直在官書中使用,与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相对。
两翼蒙古
自达延汗将蒙古本部分为六万户后,随着博迪阿拉克汗时期兀良哈万户的覆灭及土默特万户俺答汗的兴起,东蒙古各部逐渐分散,除外喀尔喀七部留居漠北之外,漠南蒙古分左右两翼,因蒙古人视角「坐北朝南」,故东为左翼、西为右翼。
左翼由蒙古大汗统领,包括察哈尔诸部、内喀尔喀五部(后与兀良哈三卫融合)、科尔沁诸部;还有合撒儿后裔的茂明安部、乌喇特部;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后裔的四子部、翁牛特部;别勒古台后裔的阿巴哈纳尔等部。
右翼在顺义王俺答汗一系的支配下相对独立,并繁衍出许多支系,鄂尔多斯与土默特诸部形成两个稳定的部落集团。永谢布万户的各部以喀喇沁、永谢布、阿苏特各部最强,逐渐自立。[2]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