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檢索
部首
部首是將漢字裡常見的共同偏旁,如金、木、水、火、土、人、鬼等,拿來作為分類漢字的基準,所有漢字都被歸類在某個部首中。部首是現代繁體漢字字典、辭典最主要的檢索方式。台灣、香港的學校也會教授學生關於部首及字典查詢的知識。
部首的概念始於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於公元100年(永元12年)所著之《說文解字》,有540個。經過《字彙》、《康熙字典》沿用、修改後,成為現代的214個部首。
由於部首只能作大略分類,無法作到細部檢索,因此多會搭配筆劃檢索。通常的排序方式是先依部首的筆劃數排,部首相同的字再依去掉部首後的「剩餘筆劃」排序。如果部首筆劃相同或剩餘筆劃相同,再依形、義的形似性排列。
同筆劃的部首或同剩餘筆劃的字,沒有統一的排序標準,大多數的字典會沿用《康熙字典》的排序,但也有些字典會依照自己的理念加以調整。部分漢字歸屬的部首也是如此。
部首檢字法
利用漢字的部首來查字,多在知道字形而不知道讀音與釋義的時候使用。
步驟:
- 找出所查字的偏旁部首,數清此部首的筆畫。
- 在“部首檢字表”的“部首目錄”中找到這個部首,記住部首旁邊標明的頁碼。
- 到“檢字表”找到頁碼並且找到要查的部首。
- 除去部首,數清餘下部分的筆畫數,然後按照所查部首下列的筆畫順序找到需要查的字。
部首查字法的運用
部首的位置一般是:上、下、左、右、外;如果所查字沒有部首,可以嘗試查文字的中間部分,也可嘗試左上角。
若一個字同時具備多個部首,則可按如下規則查詢:
若上下都有部首,查上不查下;
若左右都有部首,查左不查右;
若內外都有部首,查外不查內。
如果所查字是獨體字,則有如下方法:
若這個獨體字是一個部首的整體,則可以將其當做部首來查,剩餘部分筆畫數為零;
若這個獨體字不是一個部首的整體,則需要查此字的起始筆畫。
筆劃法
這是根據漢字的筆畫屬性來排序和檢索的方法。包括:
四角號碼
四角號碼檢字法由王雲五在1925年發明,用數字0到9表示一個漢字四角的十種筆形,依序取漢字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角的筆劃,得一個四位數字,有時在最後增加一位補數,故最多為五碼。
四角號碼檢字法曾經在早期許多字典使用,但現今多被部首檢字取代,僅有少數大型字典附有此種檢字方式。
電腦內碼
在電腦等數位環境中,必須先將文字轉換為線性的編碼才能處理。電腦中的文字通常會按照內碼排序,但在特殊情形下,也可指定使用筆劃、讀音排序。目前的漢字字集編碼方式不一,排序也大異其趣。常見的如下:
倉頡檢字法
倉頡輸入法由朱邦復發明,原名為「形意檢字法」,目的是為了解決一切漢字檢索的困難(包括字典、辭典、電腦內碼、電腦漢字排序等等)。目前這套方法除用作輸入法外,未被廣泛使用,只有朱邦復等人使用在他們自行開發的倉頡系統上。在香港倉頡輸入法很流行,但其檢字功能則否。
外部連結
- PRC,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PDF). 上海教育出版社. October 1, 1999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23) (中文).
- 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12nd.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ISBN 978-7-100-17093-2 (中文).
- 语言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 7th.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