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府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等地的民间雕刻艺术,尤以多层镂通和金碧辉煌的金漆木雕而著称于世[1],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木雕[2][3]。潮州木雕源远流长,发展于,成熟于末,至中晚期达到鼎盛。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潮州木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
分类传统美术
序号339
编号项目Ⅶ—40

历史

潮州木雕早期风格较为粗犷,至明代已很精美,日用木雕则起源于清代。其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唐昭宗年间,在刘恂的《岭表异录》中[5][6][7],就有三则有关潮州雕刻艺术的记载。而潮州金漆木雕的出现,则在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就有文献记录了[8]。而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潮州开元寺,寺内现保存有一条长约1米唐代木鱼,及一条北宋政和四年的木龙。而许驸马府亦保存有宋代梁架雕饰,虽然这些木雕饰品刀法简朴,但说明在唐宋时期,潮州已有建筑装饰的木雕工艺了[9]

艺术特色

潮州木雕

种类繁多

潮州木雕作为完全独立的摆设是基本没有的,通常是与建筑、家具及神器结合在一起而作为它们的装饰或构件的。按照用项区分,大致可以分为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和案头摆设四类[10]

建筑装饰

包括牌匾狮、进屏、屐头、檐角、柱头、横梁、门楣、屏风、门饰、窗格、栏杆及梁的雕饰百多种。

神器装饰

神器装饰,也称宗教用品装饰品,分有五类:龛椟类(包括大龛、椟仔),馔盒类(包括馔盒、果碟、糖枋架、饼架等),宣炉罩类(四方型、八角型、圆筒型、木雕加玻璃型等),神轿神亭类;游神配套类(包括茶担、鼓架、烛台、香架、香炉等)。

家具装饰

包括床、几、桌、椅、茶橱、衣柜、梳妆台、纸煤筒、灯心筒等常见家具。

案头摆设

欣赏型的小型木雕

题材的选择

木雕所要表达的内容取材广泛,有民间故事小说也有戏剧故事,或是地方熟悉的历史人物,更多是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生活。

雕法

雕刻形式,分浮雕沉雕圆雕通雕四类[11]

制作过程

潮州木雕的制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起草图”,第二是“凿粗胚”,第三是“细雕刻”。

木雕加彩觀世音菩薩(19世紀)

木材的选用

潮州木雕常用的木料有以下几种:樟木杉木苦楝黎木杀柴柯木合欢木榕木柚木等。这些具有的共同特点,那就是质地结实,又有强大的坚韧力。实际运用中要根据饰物的品类、用途和内容,来分别选用所需木料。其中樟木是主要的木材用料[12]

工具的选用

除了画草图需要的弓把夹仔,常用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 叩槌,即敲击凿子用的木槌
  • 方凿刀,即平口刀
  • 方湖刀,刀刃稍弧形,用来做出稍有弧度的形状
  • 圆凿刀,刀刃弧形,用来做出较圆的形状
  • 挠凿刀,刀口翘起与刀梗成一定角度,用于削平深层其它刀不能触及的地方
  • 雕刀,刀刃成锐角形,用于刻划线条、花纹。
  • 毛尾刀,镂空雕刻的特制刃刀,形成长锐角形,用于侧面的造型刻画[13]

上漆

潮州除大幅度用髹漆贴金之外,还有水漆、退光漆、刀漆、金漆画、五彩漆画等等工种。一般髹漆贴金的需要制漆、滤漆、填料、上漆四道工序[14]

图片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潮州木雕

参考文献

  1. . [201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中新网. 2010年10月31日 [2011年6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15日).
  3. . 中国侨网. [202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4. 国家名录339潮州木雕
  5. 《岭表异录》(卷上):“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矛小而红,最堪作笏。”
  6. 《岭表异录》(卷中):“枹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履。当未干时,刻削易如割瓜;既干之后,柔韧不可理也。或油或漆,其轻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湿地气,有力如杉木。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枹木履也。”
  7. 《岭表异录》(卷中):“枹椽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爱其香气,京辇豪贵家仃盘筵,怜其远方异果。肉甚厚,白如萝卜。南中女子竞取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让湘中镂木瓜也。”
  8. 永乐大典》“潮”字,卷5345林汶可《刻漏记》:“乃择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绳木,丱金涂漆。历四旬,凡总六十事件,而漏刻成”
  9. 杨坚平.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3-01: 第19页. ISBN 9787536238039.
  10. 杨坚平.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3-01: 第107页. ISBN 9787536238039.
  11. 杨坚平.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3-01: 第124页. ISBN 9787536238039.
  12. 杨坚平.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3-01: 第136页. ISBN 9787536238039.
  13. 杨坚平.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3-01: 第138页. ISBN 9787536238039.
  14. 杨坚平. .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3-01: 第147页. ISBN 978753623803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