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廟宇法師流派列表
澎湖法師源自福建閩南地區。澎湖的「法師」同「道士」一樣敬祀鬼神,但普遍而言,法師多附屬地方上宮廟,區域色彩較濃,法術、符令等傳承多倚仗口耳相傳,體系也未如道士流派般具制度化,所以法師的性質更近似原始宗教,如巫祝或巫醫般存在的民間信仰。[1]

文澳祖師廟廟埕的小法犒軍儀式
澎湖宮廟的「法師」與「道士」雖然在政府機關皆登記為「道教」,不過兩者其實有所差別,不僅服飾裝扮和所持法器大相逕庭,精神內涵更是涇渭分明。「法師」又稱「法官」或「福官」又或古稱的「壇頭」,服務對象是生者,主驅邪、避禍、治病等以扶民濟世;而「道士」又讀作「師公」或尊稱「道長」,則是替亡者招魂、開路,拔渡往生者早歸生方。[1]
澎湖法師流派
- 普庵派:以普庵禪師為宗師。普庵俗名余印肅,生於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南宋高宗紹興四年(1134年)剃度出家,信徒廣遍江南、湖南一帶。澎湖地區凡承普庵流派的廟宇,計有109座,其中鎖港北極殿、龍門安良廟等皆有雕塑普庵祖師的金身來奉祀。[2][3]:26–33
- 閭山派:奉許真君為法主。許真君即許遜,又稱慈濟真君或感天大帝。許遜早年習法修道,在西晉初年,任官出仕期間,遭逢瘟疫流行,傳有許遜以神力符咒治癒疾民的神蹟顯現,後乃聲名大噪,追隨者眾,漸成流派。澎湖地區凡繼閭山流派的廟宇,計有30座,奉祀許真君金身的廟宇有菓葉玉皇宮與嵵裡水仙宮等。[2][3]:26–33
- 九天玄女派:龍門安良廟原屬普庵派,卻於1997年一度改為「九天玄女派」,不過又於2002年回歸普庵派迄今。[3]:26–33
- 疑似摩尼教:摩尼教又稱明教,來自西域波斯,在唐代中葉開始在中原傳播,信徒多活躍於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一直到明太祖洪武年間才被查禁。根據澎湖文史工作者甘村吉的說法,湖西鄉南寮保寧宮的符令獨樹一幟,與澎湖其他廟宇等大異其趣,兼之保寧宮法師先祖許返清曾有遊歷東南沿海一帶的經歷,是故懷疑其符令乃被摩尼派影響所致;不過此一說法僅為臆測,尚未有結論定之。[3]:26–33(南寮保寧宮與北寮保安宮均登錄為「閭山派」。)
澎湖廟宇法師流派列表
根據甘村吉所製「澎湖法師傳承口述的系統與派別表」,茲略引如下:
| 法師派別 | 支派 | 廟宇 | 傳承廟宇 |
|---|---|---|---|
| 普庵派 | 玉皇勅令勅令支派 | 東甲北極殿 | 東文溫極殿、講美龍德宮、東坪蕭府廟、西吉西吉宮 |
| 文澳祖師廟 | 吉貝武聖殿、合界威揚宮、大池治安宮等 | ||
| 林投鳳凰殿 | 隘門三聖殿、鎖港北極殿、太武玄靈殿、鐵線祖師廟 | ||
| 湖西天后宮 | 北寮保安宮、赤崁龍德宮 | ||
| 西溪北極殿 | 大城北北極殿、東石泰靈殿 | ||
| 外垵溫王廟 | 小門震義宮、池西關帝廟 | ||
| 將軍將軍廟 | 中社五府千歲廟、水垵李王宮 | ||
| 玉皇勅令雷令支派 | 鼎灣開帝殿 | 青螺真武殿 | |
| 重光威靈殿 | 北甲北辰宮、西衛宸威殿、竹灣大義宮、火燒坪靈光殿 | ||
| 鎖港北極殿 | 鐵線祖師廟 | ||
| 成功天軍殿 | 尖山顯濟殿、東石泰靈殿 | ||
| 玉皇勅旨勅令支派 | 案山北極殿 | 重光威靈殿、通樑保安宮、大倉水仙宮、後寮威靈宮 | |
| 沙港廣聖殿 | 南甲海靈殿 | ||
| 玉皇勅旨雷令支派 | 城前明新宮 | 中西代天宮、潭邊東明宮 | |
| 中屯永安宮 | |||
| 菜園東安宮 | |||
| 雷令支派 | 烏崁靖海宮 | ||
| 鳥嶼福德宮 | |||
| 雷令、勅令支派 | 合界威揚宮 | 大池治安宮 | |
| 玉皇勅令36天玄都元帥勅令支派 | 潭邊東明宮 | ||
| 閭山派 | 玉皇勅令或玉皇帝勅、
呂山法主、勅令 |
內垵池王殿 | |
| 風櫃溫王殿 | 桶盤福海宮、赤馬李王廟、二崁二興宮 | ||
| 玉皇勅令、雷令支派 | 嵵裡水仙宮 | ||
| 雷令、呂山、法主、勅令 | 山水上帝廟 | ||
| 菓葉聖帝廟 | |||
| 井垵上帝廟 | 石泉朱王廟、前寮朱王廟、將軍將軍廟 | ||
| 紅羅北極殿 | 橫礁五天宮、員貝龍興宮 | ||
| 雷令支派 | 西湖玉蓮寺 | ||
| 海豐吳府宮 | 西吉西吉宮(今西吉宮行臺)、東坪蕭府廟 | ||
| 疑似摩尼派 | 玉勅旨、雷令 | 後寮威靈宮 | 北寮保安宮 |
| 南寮保寧宮 |
參考資料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澎湖大符雷令圖輯 |
- 甘, 村吉. . 澎湖縣: 澎湖縣文化局. 2014: 18–22. ISBN 9789860431452 (中文(臺灣)).
-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8-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中文(臺灣)).
- 甘, 村吉. . 澎湖縣: 甘村吉. 2009. ISBN 9789574164110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E4%B8%89%E7%95%8C%E5%85%AC%E7%88%90%E3%80%81%E5%A4%A7%E7%AC%A6%E3%80%81%E5%8C%BE%E9%A1%8D.jpg.webp)
%E5%A4%A7%E7%AC%A6%E9%9B%B7%E4%BB%A4.jpg.we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