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陰郡

濟陰郡中國古代

沿革

西漢

漢景帝六年(前144年),立梁孝王之子劉不識為濟陰王,分梁國濟陰國,治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菏泽、定陶、东明、鄄城等市县地及成武、巨野等县部分地区,北至濮阳地区。元年(前143年),濟陰王薨,無子,國除為濟陰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濟陰郡屬兗州刺史部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立皇子劉囂為定陶王,改濟陰郡為定陶國黃龍元年(前49年),徙定陶王為楚王,復為濟陰郡漢元帝建昭五年(前34年),山陽郡黃侯國、菑鄉侯國改屬濟陰郡。

漢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徙山陽王劉康為定陶王,復置定陶國,黃侯國、菑鄉侯國還屬山陽郡漢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徙定陶王劉景為信都王,復改為濟陰郡。至此,濟陰郡領九縣:定陶、冤句、呂都、葭密、成陽、鄄城、句陽、秺、乘氏。[1]

東漢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省併呂都、葭密、秺三縣。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立皇子劉長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以東郡離狐縣、陳留郡長垣縣益濟陰國。建初九年(84年),濟陰王薨,無子,國除為濟陰郡[2],後長垣縣還屬陳留郡

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濟陰郡城陽、鄄城、句陽、離狐四縣、東郡廩丘縣置城陽國。永元五年(93年),削梁國單父、成武、己氏三縣,還屬濟陰郡。永元六年(94年),城陽國除,領縣併入濟陰郡。漢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廢皇太子劉保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延光四年(125年),濟陰王即皇帝位,國除為濟陰郡。至此,濟陰郡領十一縣(侯國):定陶、冤句、城陽、鄄城、句陽、乘氏、離狐、廩丘、單父、成武、己氏。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鄄城、廩丘二縣改屬東郡;立皇子劉熙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約此前後,分離狐等縣置離狐郡,旋廢。至漢末,濟陰國領九縣(侯國):定陶、冤句、城陽、句陽、乘氏、離狐、單父、成武、己氏[3],至西晉不變[4]

魏晉十六國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降漢濟陰王為列侯,國除為濟陰郡。黃初三年(222年),徙封彭城王曹據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黃初五年(224年),降封濟陰王為定陶王,復為濟陰郡[5]晉懷帝永嘉中,徙封新都王司馬衍為濟陰王,復置濟陰國永嘉之亂後,國除為濟陰郡

十六國時期,濟陰郡先後為後趙(325年-351年)、東晉(351年-359年)、前燕(359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87年)、翟魏(387年-392年)、後燕(392年-398年)所有。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東晉再次收復濟陰郡。[6]

南北朝

宋文帝元嘉初,濟陰郡定陶、冤句、城陽、句陽、乘氏、離狐、己氏七縣為北魏所取[6],僅餘單父、成武二縣,併入鄰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以單父(改為僑縣離狐)、成武二縣置北濟陰郡[7]

北魏奪取濟陰郡後,移治定陶縣左城(今山東省曹縣西北),省併句陽縣,城陽縣改屬濮陽郡[8]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分兗州濟州西兗州,濟陰郡改屬西兗州,分己氏縣置考城縣。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分濟陰郡置沛郡,考城、己氏二縣改屬沛郡。至此,濟陰郡領四縣:定陶、離狐、冤句、乘氏[9]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廢北梁郡,其所領城安縣併入考陽縣,改稱城安縣,改屬濟陰郡。至此,濟陰郡領五縣:定陶、離狐、冤句、乘氏、城安。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改西兗州為曹州,濟陰郡仍屬之。[6]

隋唐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濟陰郡,領縣直屬曹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曹州為濟陰郡,治濟陰縣左城(今山東省曹縣西北),領九縣:濟陰、外黃、濟陽、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單父、金鄉。[10]

永平元年(617年),改濟陰郡為曹州。隋煬帝大業十四年(618年),復為濟陰郡。不久,濟陰郡即屬宇文化及之許。開明元年(619年),復改為曹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復改為濟陰郡,領六縣:濟陰縣考城县冤句县乘氏县南華縣成武县燕光烈帝聖武元年(756年),復改為曹州。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復改為濟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曹州燕昭武帝順天元年(759年),復改為濟陰郡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復改為曹州,濟陰郡之名不再作為行政區劃名稱。[11]

人口

長官

濟陰太守(23年-72年)

濟陰相(72年-84年)

濟陰太守(84年-212年)

濟陰相(222年-224年)

濟陰太守(224年-300年代)

濟陰太守(310年代-502年)

濟陰內史(502年-)

濟陰太守(-577年)

濟陰郡守(577年-583年)

濟陰郡太守(607年-619年)

  • 楊雄,弘農華陰人,隋煬帝大業八年(612年)追贈。[50]

濟陰郡太守(742年-761年)

國主

  • 濟陰哀王劉不識,前144年-前143年在位。
  • 定陶王劉囂,前52年-前49年在位。
  • 定陶共王劉康,前25年-前23年在位。
    • 定陶王劉欣,前22年-前8年在位。
    • 定陶王劉景(共王繼子),前8年-前5年在位。
  • 濟陰悼王劉長,72年-84年在位。
  • 濟陰王劉保,124年-125年在位。
  • 濟陰王劉熙,212年-220年在位。
  • 濟陰王曹據,222年-224年在位。
  • 濟陰王司馬衍,300年代-311年在位。
  • 濟陰靜王元誕,502年-?在位。
    • 濟陰王元撫,?-528年在位。
    • 濟陰王元暉業(元撫從兄),528年-550年在位。

参见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
  2.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3. 李曉傑《東漢政區地理》
  4.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5. 《三國志·卷二十·魏書二十·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6.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7.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8. 《魏書·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二上第五》
  9.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10. 《隋書·卷三十·志第二十五》
  11.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12.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13. 《續漢書·志第二十一·郡國三》
  14.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15. 《宋書·卷一百·列傳第六十》
  16. 《後漢書·卷三十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17. 《南齊書·卷一·本紀第一》
  18.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19. 《後漢書·卷二十七·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章懷註引《續漢書》
  20. 《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21. 《後漢書·卷四十四·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22. 《後漢書·卷六十三·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23. 《後漢書·卷四十一·第五鍾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24.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25.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
  26. 《隸釋》:「熹平四年冬十二月濟隂太守河南張寵。」
  27.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
  28.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29.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裴註引《獻帝起居注》
  30. 《三國志·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裴註引《荀氏家傳》
  31.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32.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
  33.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裴註引《魏略·清介傳》
  34.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濟陰郤傳第十二》裴註引《華陽國志》
  35. 《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裴註引《會稽典錄》
  36. 《晉書·卷六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37. 《晉書·卷一百二十八·載記第二十八》
  38.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39. 《魏書·卷九十二·列傳列女第八十》
  40. 《魏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
  41. 《北齊書·卷二十四·列傳第十六》
  42. 《魏書·卷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
  43.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
  44. 《魏書·卷四十四·列傳第三十二》
  45. 《北齊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五》
  46. 《北齊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
  47. 《北齊書·卷七十三·列傳第三十八》
  48. 《北齊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八》
  49.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
  50. 《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八》
  51. 《唐刺史考全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