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郡
沿革
晉十六國
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立皇子司馬允為濮陽王[1],改東郡為濮陽國,屬兗州,治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領濮陽、廩丘、鄄城、燕[2]四公國[3]和白馬縣。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滑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郓城、邺城等市县。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濮陽王為淮南王,復濮陽國為東郡[4]。
司馬倫建始元年(301年),廢皇太孫司馬臧為濮陽王[5],復改東郡為濮陽國[4]。七日後,殺濮陽王,國除為濮陽郡。晉惠帝光熙元年(306年),進封東嬴公司馬騰為東燕王,分陳留國、濮陽郡置東燕國,燕公國、白馬縣改屬東燕國。至此,濮陽郡領三公國:濮陽、廩丘、鄄城[6]。
十六國時期,濮陽郡先後為漢(315年-319年,315年攻佔濮陽縣,316年攻佔廩丘、鄄城二縣)、後趙及其殘餘勢力(319年-358年)、前燕(358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94年)、後燕(394年-398年)所有。後燕成武帝建興九年(394年),濮陽郡改屬徐州。[6]
人口
太守
- 許式,字儀祖,高陽人,西晉後期在任。[11]
- 苟晞,字道將,河內山陽人,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見任。[12]
- 王廙,字世將,琅邪臨沂人,晉懷帝永嘉中在任。[13]
- 韓弘,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濮陽城陷,為石勒將葛薄所害。[12]
- 戴僧施,晉穆帝永和中在任,據枋頭。[14]
- 酈紹,范陽涿人,後燕惠愍帝永康三年(398年)以郡降於北魏。[15]
- 陽瓚,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見任,堅守滑臺城,城破後不降,為北魏所殺。[16]
- 尉那,代人,北魏早期在任。[17]
- 呂肥,代人,北魏早期在任。[17]
- □胡,弘農胡城人。[18]
- 竇遵,頓丘衛國人。[19]
- 許琛,常山人。[20]
- 崔鬱,博陵安平人。[21]
- 游矯,廣平任人。[22]
- 房堅,字千秋,清河繹幕人,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在任。[23]
- 茹皓,字禽奇,淮陽上黨人,北魏宣武帝時在任。[24]
- 鄭雲,字道漢,滎陽開封人,北魏孝明帝時在任。[25]
- 崔巨倫,字孝宗,博陵安平人,北魏孝莊帝時在任。[25]
- 辛諶,潁川人。[26]
- 邢臧,字子良,河間人。[27]
- 元豫,字景豫,河南洛陽人。[28]
- 鄭敬叔,滎陽開封人。[25]
- 崔尚(天宝初年)
- 萧谊(天宝年间)
- 崔季重,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至十三載(754年)見任。
- 薛景元(756年)
- 張萬頃,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至乾元元年(758年)在任。[29]
註釋及徵引文獻
- 《晉書·卷三·帝紀第三》
- 《晉書·地理志》脫漏燕,參見《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等。
- 曹魏東平王曹翕,入晉後降封廩丘公;濟北王曹志,入晉後降封鄄城公;燕王曹宇,入晉後降封燕公;濮陽公為何王所降封不可考。
- 《宋書·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
-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十六國北朝卷》
- 《魏書·卷一百六中·地形志二中第六》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 《舊唐書·卷三十八·志第十八》
-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裴註引《晉諸公贊》:“猛子式,字儀祖,有才幹,至濮陽內史、平原太守。”“濮陽內史、平原太守”疑為“濮陽太守、平原內史”之訛。
- 《晉書·卷一百四·載記第四》
-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 《晉書·卷七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 《魏書·卷三十·列傳第十八》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忻墓誌
- 《魏書·卷四十六·列傳第三十四》
- 《魏書·卷四十八·列傳第三十六》
- 《魏書·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
- 《魏書·卷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
- 《魏書·卷九十三·列傳恩倖第八十一》
- 《魏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 《魏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
- 《魏書·卷八十五·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 《北齊書·卷四十一·列傳第三十三》
- 《唐刺史考全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