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

赤壁之战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的战爭之一,也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註 1],并且是第一次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註 2]

赤壁之战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鐫字
日期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1](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的长江沿岸)
结果 孙刘联军决定性胜利,曹军溃败北撤
参战方
曹操 孙权刘备聯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丞相曹操

荀攸
賈詡
許褚
曹休
曹真
曹仁
曹洪
徐晃
文聘
程昱
于禁
張遼
張郃
樂進
李典

討虜將軍孫權

建威中郎將周瑜
蕩寇中郎將程普
贊軍校尉魯肅
诈降将黃蓋[2]
韓當
陸遜
龐統

左將軍劉備
諸葛亮
劉琦
偏將軍漢壽亭侯關羽
中郎將張飛
趙雲
兵力
約250,000人(实际曹操主力中原軍190,000人(其中60,000人為精銳青州兵)、荆州劉琮降兵約70,000人)
(曹操宣稱大軍800,000人)
約50,000人
(孫權30,000人
、劉備(含劉琦)20,000人;关羽8,000人左右[3]
伤亡与损失
約100000 - 200000人 約20000人
赤壁之戰示意圖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孫權派遣魯肅探聽落難的劉備會否聯盟抗曹,於是劉備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註 3],奠定三國鼎立之勢。

背景及前哨戰

南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208年(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準備向南用兵:

  • 於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 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準備南征;
  • 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实际上做了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馬超的威胁;
  • 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 製造罪名殺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208年秋七月,曹操集合军队于许昌,准备乘破袁紹之勢南擊劉表,以下荆、吳。八月,荊州牧刘表病逝,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派骑兵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趋至宛、叶,另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徒都监护军,护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九月,曹軍到達新野(今屬河南省)。劉表之子、繼位荊州牧的劉琮知道此消息後,接受了蒯越傅巽等遊說:「若備不足禦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禦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投降曹操。當時依附刘表的劉備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北半),劉琮卻不敢告知已向曹操投降,劉備亦一直不知道曹操南下,直至曹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於是派親信詢問劉琮,此時劉琮才派宋忠通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曹劉追逐

在南渡漢水襄陽時,劉備麾下諸葛亮曾勸他攻劉琮奪襄陽,但劉備不忍心進攻劉表之子,繼續南行,另派關羽率船隊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十餘萬人投歸劉備,随刘备逃走,结果大大减慢劉備軍隊之速度,只能日行十多里,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走江陵(故楚都、今湖北江陵),但劉備不願意。劉備向南退却后,劉琮麾下王威勸劉琮反口,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問鼎中原,但劉琮不採納。當时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儲、器械等,來到漢水的曹操聽到了劉備南退的消息,恐怕劉備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派樂進守襄阳、徐晃守樊城,而自己則放棄輜重,親与曹纯曹休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讨刘备。

劉表去世時,魯肅向孫權進言找劉備等人結盟,借為劉表弔喪之名往荊州,實際上探聽劉備及劉表舊部等人的意向及消息,孫權打算與曹操決戰,於是採納,並立即命魯肅起行。魯肅到達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聞知曹操南下,於是晨夜兼道;趕至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消息傳出。[4]然而追了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餘里的曹軍在長坂(今荊門南)追上劉備,當時劉雖有十多萬人,輜重數千,但被甲士兵少,一觸即潰,劉備就棄妻子及百姓,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的曹純奪得劉備的輜重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夫人,收其散兵部眾。張飛率領廿騎斷後,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叫喊:「身是張益德[5]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劉備得以逃生。另一方面,有人見到趙雲向北走,暗示趙雲投曹,劉備卻擿手戟斷言「子龍不棄我走也」,最後趙雲成功將甘夫人與仍是嬰孩的劉禪救出。魯肅北走,在當陽長坂與劉備相遇詢問去向,劉備打算到蒼梧投靠舊友吳巨,魯肅則說明孫權的意向和實力,陳說成敗關鍵,邀請劉備加盟孫權合力對抗曹操,而不是投靠力弱之人,勸說劉備與孫權連合,劉備聽後大甚歡悅。魯肅又告訴諸葛亮其與諸葛瑾是朋友,於是立即交為好友。[6]劉備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東渡漢水後遇到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一同退至夏口

而曹操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江陵。他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傳荊州「服從之功」,荆人因此封侯者就有十五位,又擢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而益州牧劉璋見曹操已得荊州,於是遣兵三百送禮予曹操,表示願意接受徵役[7]。曹操以接收回來的荊州水軍,準備東征劉備,順勢侵吞江東的孫權賈詡勸說曹操宜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孫權自會來降,但是曹操沒有接納,後世裴松之亦認為賈詡之說「未合當時之宜」[8]。休整約兩個月後,曹操就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順江東征。

孫劉联盟

在夏口,諸葛亮見事態緊急,向劉備請求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向孫權求救,劉備即派遣諸葛亮出使會見孫權,跟隨魯肅回柴桑,魯肅亦一同復命,劉備之後進往鄂縣樊口。當時孫權擁軍在柴桑,曹操形勢甚盛,送孫權勸降書,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9]」恐嚇意味極重。在軍事會議上,孫權打算與曹操決一死戰,但張昭秦松為首之東吳群臣皆勸孫權投降[10],議論:「曹操如狼似虎,借託漢朝丞相名銜,挾天子以征四方,動用大漢朝廷名義出兵,如果抵抗則是名不正言不順;將軍對抗曹操只能依賴長江,而曹操新得劉表水軍,已佔長江,沿江駐有步兵,曹軍水陸俱下,已與我方共有長江天險,而曹軍勢力強大,江東寡不敵眾,沒有能力抵抗。不如迎接曹操。」[11]魯肅趁孫權離席如廁更衣之際[12],追到屋宇下,孫權知其意,執魯肅手問:「卿欲何言?」,魯肅先指出眾人之議不足圖大事;又說他自己迎接曹操,仍可官至州郡,再反問曹操如何有地方容下曾為一方之主的孫權。孫權很高興魯肅與自己意見一致,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魯肅於是提議與劉備聯合,並再建議召回往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13]

諸葛亮用激將法問孫權:「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說:「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劉備)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孫權怒說自己「不願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而受制於他人(曹操)」,心意已決。「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但反問劉備新敗之後,又如何能對抗此災難?諸葛亮說:「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然後分析出曹操的敗處:

  • 曹操劳师远征,快速行軍,士卒疲惫;
  • 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 荆州新降軍民並非心服曹操。

诸葛亮结论如果劉孫联合必破曹軍,並成鼎足之形,孫權大悅[14]

周瑜剛出發往鄱陽不久收到孫權命令返回,而孫權對廷議上的爭論還沒有表態決議,於是起席離開,周瑜與魯肅看法一致,上前對孫權密說:「今抗拒曹操,擊敗他乃必然。若果擊破曹操,天下可以鼎立對峙,荊州上流當屬於吳所擁有。」孫權聽後也贊同[15]。當時朝議上唯獨周瑜和魯肅與孫權同樣看法,不贊同主張投降者所說,周瑜認為曹操雖然名為漢朝丞相,實則為漢賊。孫將軍有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英烈,割據江東,管治地方有數千里,兵精將廣,英雄安居樂業,應當圖取天下,為漢家除殘去垢。況且曹操自來送死,為何反而去歸降他?並為孫權劃策,分析北方還沒有平定,曹軍還有弱點[16]

  • 马超韩遂尚在關西,为曹操后患;
  • 天氣盛寒,馬無藁草;
  • 捨棄鞍馬,不習水戰,不是中原人之利;
  • 中原士兵疲惫不堪,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周瑜請求指揮三萬(水軍)精兵[17],進駐夏口,必定能幫孫將軍擊破曹操。孫權感歎說道:「老賊想廢漢自立很久了,忌憚二袁、呂布、劉表與孤。如今數名群雄已被攻滅,只剩下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你說一定要抗擊曹操,與孤意十分相合,此正是上天將你授予孤的原因。」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藉此壓制投降派及豪族的氣焰。

當夜周瑜請見孫權,進一步分析了曹軍實際力量,說道:“眾人只見曹操信上說水軍、步騎八十萬,各自被震懾而且恐懼,不再考慮其虛實,便發出投降議論,是非常無謂。如今以實際情況校量,曹操他所率領的中原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疲憊已久;所得之劉表軍隊,最多亦只有七八萬罷了,而且還心懷狐疑。用疲憊染病的士卒指揮猶豫不定的大軍,人數雖多,未足畏懼。有精兵五萬,我就足夠制止它,希望將軍不要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卿說到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等人只顧妻子兒女,夾帶自己的打算,非常讓我失望;只有卿與子敬跟孤想法一致,此是上天讓你二人輔助孤也!五萬兵難以在一時間湊合,已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軍械都已經辦齊。卿與子敬、程公就率先出發,孤必當繼續派出軍隊,會多裝載物資、糧餉,為卿作後援。卿能夠對付曹操就跟他決一死戰,倘若交戰不利,就撤回到孤此處,孤定當與孟德決一死戰。”孫權於是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策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兵沿江而上,與劉備合力迎擊曹操[18]

曹操征討荊州,劉備逃奔於吳地,在曹營許多人都認為孫權必定殺掉劉備,但程昱卻認為孫權新在位,但未足令海内之人忌憚,而曹操剛攻下荊州,名氣威震江南,孫權雖然有謀略,但其名氣不能獨立對抗。而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必定資助劉備,利用劉備之名來對抗曹操。後來果然如此,程昱估計無誤。[19]

聯盟記載

三國史官採取專美本國之敘事立場,陷入互為對立之正統解釋爭奪戰[20]

後世裴松之認為,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都是先出自魯肅所謀劃,魯肅又對諸葛亮說自己與諸葛瑾是友人,故此諸葛亮已經多番聽到魯肅謀劃。然而《三國志·諸葛亮傳》說諸葛亮以連橫戰略遊說孫權,孫權聽後大悅。如此看起來諸葛亮像是此計策的始創人。如果是兩國史官,會各自記述自己所聞,稱讚美化自己本國,各取自家功勞。但是如今《魯肅傳》及《諸葛亮傳》記述均出自陳壽一人,資料記述不一致,此非史書應該出現[21]。孫權是主動派魯肅找落難的劉備聯合,一心對抗曹操,而不是諸葛亮發起主導聯合。

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認為時序有誤,而劉知幾評價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章學誠也評價道:「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記述,孫權與周瑜決計抗曹在前,魯肅於當陽遇劉備在後,諸葛亮代劉備出使孫權在後,鞏固孫劉聯合的決心,孫權派遣周瑜和程普等率軍與劉備合力,唐朝許嵩的《建康實錄》六朝歷史也是同樣先後次序(建康實錄之時序被陶札質疑,陶札認為孫權派遣魯肅打探北方消息邀請劉備共拒曹操,這一段記述事發生在孫權和周瑜私下決計之後是有誤。意思是孫權派魯肅打探是發生在周瑜密會決計之前,而不是密會之後才開始派出魯肅,陶札引註在孫權派魯肅打探消息的時序,而不是引註在諸葛亮到達江東之後的時序,密會決計的時候魯肅在路途上而不是在朝廷上,然後魯肅勸孫權從鄱陽召回周瑜。)。東晉袁宏《後漢紀》亦是先記周瑜遊說孫權,後記諸葛亮遊說孫權,而沒有提及魯肅。

「《江表傳》: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三國志·魯肅傳》: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魯肅趁孫權更衣遊說他,「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整合資料兩者皆有記述,記載諸葛亮「遂與魯肅俱詣孫權」,而且認為二人同到柴桑後,是諸葛亮先於魯肅遊說孫權。故將諸葛亮會見孫權擺在周瑜決計之前發生,南宋胡三省的《資治通鑒註》在資治通鑒的基礎再加以自己的見解和注釋,故此架構不變。

《吳主傳》《魯肅傳》《周瑜傳》《江表傳》《吳錄》《建康實錄》記述孫權打算與曹操開戰,所以聽從魯肅提議,邀請劉備共拒曹操召回周瑜商議,而周瑜在大臣會議上不認同投降派看法,並分析孫權的南方軍隊及曹操北方軍隊的優劣之差,孫權也藉此砍桌子以表決心壓制投降派。也提及到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答復孫權,孫權收到劉備答復後,派周瑜和魯肅等與劉備合力。而《諸葛亮傳》記述則全部歸功於諸葛亮所為,沒有記載孫權、周瑜、魯肅的舉動。隨之記述劉備來到夏口,孫權沒有派魯肅主動邀請劉備聯合,魯肅也沒有出現過,而是諸葛亮認為事態緊急,主動向劉備申請到柴桑找孫權聯合。而又說孫權當時擁兵柴桑觀成敗,沒有派任何一個人施與援手,全憑諸葛亮自己一人出使江東,激說不願出兵對抗曹操的孫權,孫權怒說不打算給別人指揮自己的十萬軍隊,決心坐以待斃不卷入戰爭中,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解說劉備如何英才蓋世有人望,雖然被打敗,但是仍然兵多,然後又道出與周瑜差不多的優劣分析,如果是劉孫聯軍一定可以打敗曹操。孫權聽後非常高興,在觀望之孫權因為諸葛亮所說才聯合劉備,隨後周瑜和程普率軍附和劉備的總指揮。

決戰

铭文弩机,赤壁镇墓葬出土。望山上刻“上大将军吕侯都尉陈文和弩一张”,它的出土为研究赤壁之战提供了实物资料。

戰前部署

曹操軍方面,部署情形,如下:

孫權、劉備聯軍方面,如下:

參戰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為了保存曹操顏面,並沒有記錄被火燒大敗一事,只記載與劉備交戰不利而撤退[22]。《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孫權派周瑜大敗曹操舟師於赤壁、烏林[23]。而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傳記並沒有參與赤壁及烏林之役的舉動記載,關羽、張飛只在南郡之戰尾聲的時候有記述;相反吳將黃蓋、程普、魯肅、呂範、韓當、呂蒙、甘寧、凌統、周泰等人的傳記均記載跟從周瑜破曹操於赤壁及烏林,決定戰在烏林。《三國志·先主傳》及《三國志·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周瑜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而《吳錄》、《江表傳》、《後漢書》、《資治通鑒》、《英雄記》、《建康實錄》則是周瑜為赤壁大戰及烏林追擊戰的總指揮官。陳壽《先主傳》及劉協《山陽公記》則歸功火燒赤壁於劉備。而曹魏建安七子的王粲《英雄記》記載是周瑜用輕船走舸火燒曹操,而導致曹操軍大敗而退[24]。《江表傳》則記載周瑜率軍在前,而劉備不信任兵少的周瑜會贏,與關張在後觀成敗再決定進還是退,後來火燒赤壁,曹操送信說是瘟疫導致自己燒船撤退,只是周瑜虛獲此名。但《郭嘉傳》記載是曹操大敗撤退到荊州的時候才遇上瘟疫,所以才下令燒船[25]

火燒烏林

周瑜率领的水軍在水上前進,而刘备在樊口等待,然后兩軍水陸並進,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在沿江東弄時,遭遇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將军队「引次江北」,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將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即時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至戰日,黄蓋准备了十艘輕利之蒙衝鬥艦,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舉帆,順風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黃蓋中流矢,墮寒水,後為韓當所救[26]。孫劉聯軍乘勢率輕銳橫渡長江,雷鼓大震,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餘船,引軍退走。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穿過雲夢大澤,向江陵方向退却,遇泥濘,道不通,死者甚眾,劉備追之不及。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沒有參與赤壁之戰,一直在南郡防守直到後來接應敗退的曹操,而以滿寵屯於當陽。孙刘联军大胜。

搶奪荊州

赤壁決战后,曹操帶兵退回北方,從此致力經營北方,終生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無法短时间内统一海內。而孫劉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荊州之地。为了打通进攻江陵的通道,孙权占领了江夏郡南岸的沙羡、鄂县、下雉等地。

周瑜等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未有交鋒。劉備見曹仁糧食多,向周瑜提出分張飛和一千人跟隨周瑜,向周瑜要二千人斷曹仁後路,如此前後夾擊就可以逼退曹仁,周瑜聽從,於是分二千人給劉備。周瑜派遣甘宁袭取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刘璋与曹仁的联系断绝。刘璋原本派袭肃等趁临江郡空虚夺取了秭归、巫县,但甘宁到后,袭肃即率三百军投降。曹仁分兵圍攻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聽從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吳軍先鋒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差點丟了命,後來曹仁突入救出自軍。

十二月,孫權為了減輕周瑜等在荊州之壓力,親自率儘餘的軍力圍合肥,分兵派遣張昭攻九江之當塗,向曹軍施壓力。圍城數十日無法攻下,最後聽從張紘之言退兵。(詳見合肥之戰#第一次戰役[27][28]

後雙方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擽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於是後退。曹仁知道周瑜臥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擊退曹仁。

劉備撤出江陵,之後在孫曹交戰間乘機出兵荊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投降。戰後,劉備另派遣關羽阻絕曹仁北逃道路,但與徐晃滿寵交戰未果,在樂進、江夏的文聘增援反攻漢津,擊退關羽[29]。汝南太守李通率眾來擊關羽,亲自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援曹仁軍,勇冠諸將[30]。終於一年時間後,無力再戰的曹仁被迫撤退,周瑜進駐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31]周瑜分公安給劉備屯駐。而刘备上表以劉琦為荊州刺史,並拔擢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使得自身实力迅速扩大。

分析

赤壁戰前曹操極具優勢: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統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之優勢,所以令孫劉聯軍之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成功以寡擊眾之著名戰例。

時機

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徹底擊潰劉備,错过了战机。

詹士模認為,曹操戰敗後所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指慨嘆沒有採用攻袁氏兄弟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之策略,所以曹操應等待孫劉聯盟生變[32][33]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進攻時機正確,勝負是天為之運數。當時關西有韓遂、馬超,曹操不得久留荊州。而曹操「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又評曰:「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又言,後來曹操擊破漢中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於曹操不用劉曄之計,未有把握時機突襲蜀地,後更在漢中之戰失利。

疫病

而傳統評論一般沒有探究是何疫病流行。曹操將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見於《江表傳》,陳壽亦多次提及曹軍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陸軍主力來自北方,荊州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氣候

在遠流出版,陳文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东南风。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準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周瑜可能還隱瞞一個氣候學的事實。赤壁東南有幕阜山脈,烏林西北有雲夢大澤,當天氣放晴後之夜晚,因山地散熱快,湖澤散熱慢,溫差對流可能會逆吹東南水陸風下降風,由冷山地(東南)吹向暖湖澤(西北)。冬天逆吹東南地形風此一點是北方長大之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為長江水邊長大者之地利。

戰線

曹軍另一個戰略失策是戰線太集中。曹操將大軍兵力集中用在於烏林一個方向上與東吳決戰,如此便可被東吳利用地利與水軍優勢一舉擊退,一旦曹軍被火攻,則全軍潰敗。此後曹魏亦曾數次南擊均無法取勝,直到西晉針對東吳弱點採取兵分多路進攻之策略,令東吳首尾不能相顧,徹底發揮兵力優勢壓倒對手,而取勝滅吳。[32]

传说与演义

曹操南屏山橫槊賦詩,月岡芳年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之夸大,据考证,曹操能调动至前線的兵力大约为7万[34]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蔣幹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決戰日寫在十一月甲子日。

地方史與傳說中,曹操戰敗逃亡時被關羽在華容釋放。《山西通志》:孫權約昭烈拒操,操敗歸,遇羽於華容,釋之。

附錄

史料

赤壁之戰場所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經過整理考異上述史料後,依據列出赤壁之戰過程(見卷65、卷66)。

孫權攻合肥與赤壁之戰時序記載有矛盾。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云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近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赤壁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有討論「赤壁」地望位於何處。

參見

註釋与来源

註釋
  1. 「三大戰役」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夷陵之戰
  2. 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3. 孫權攻破黃祖得江夏,在借南郡後,劉備佔了一半荊州,刘备势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全佔了益州。215年湘水之盟至219年關羽敗亡期間,孫權取得荊南兩郡,荊州近乎三分。
參考來源
  1. 乌林为曹操军驻地,长江对岸则乃孙刘联军赤壁嘉鱼地区
  2. s:後漢書/卷9》: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
    s:建康實錄/卷01》:權乃使周瑜、程普將兵二萬隨亮與備南拒操,權自將中軍一萬繼之。
    s:三國志/卷54#周瑜》注引《江表傳》: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s:三國志/卷58#陸遜》:陛下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烏林,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
  3. 《蜀書先主傳》: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蜀書先主傳》: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舩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蜀書諸葛亮傳》: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魏書九諸夏侯曹傳》:(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
    《蜀書先主傳》引《江表傳》:(劉備)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孫盛曰:劉備雄才,處必亡之地,告急於吳,而獲奔助,無緣復顧望江渚而懷後計。江表傳之言,當是吳人欲專美之辭。
    《吳錄》: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吳書魯肅傳》引《吳錄》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不足一千人),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
  4. s:三國志/卷54#魯肅: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並力。備甚歡悅。時諸葛亮與備相隨。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5. 三國志作益德,演義作翼德
  6. s:三國志/卷32#先主 劉備注引《江表傳》曰:孫權遣魯肅弔劉表二子,並令與備相結。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肅故進前,與備相遇於當陽。因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云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併,豈足託乎?」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
  7. s:三國志/卷31#劉璋
  8. s:三國志/卷10#賈詡
  9. s:三國志/卷47#孫權注引《江表傳》
  10. s:三國志/卷54#周瑜注引《江表傳》曰:子布(張昭)、文表(秦松)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
  11. s:資治通鑒 (胡三省音注)/卷065: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鬬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爲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魯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12. s:義府_(四庫全書本)/卷下#更衣:古時入厠名更衣
  13. s:三國志/卷54#魯肅
  14. s:三國志/卷35#諸葛亮
  15. s:建康實錄/卷01》:秋,曹操征劉表於荊州,時表已死,子琮舉荊州降。時劉備自袁紹南連劉表在荊州,操既平荊土,因追破備,備走當陽。操乃多修船舫,遺書於權曰:「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召示羣臣,張昭等議皆勸權迎之,魯肅竊諫不可。時命周瑜使鄱陽,行途未遠,請追瑜,任以軍事。權召瑜,瑜還,意與肅同。權廷論未能決,因起入,周瑜趨後,密說權曰:「今拒操,破之必矣。若破操,天下可鼎峙而立,荊州上流當吳有也。」權許之,乃密使魯肅上往觀舋。肅至,遇備已敗,遂便止,傳權意見備於當陽長坂,切陳成敗事勢,將合謀以拒操。權始自吳遷於京口而鎮之。備乃使諸葛亮詣權,權乃使周瑜、程普將兵二萬隨亮與備南拒操,權自將中軍一萬繼之。(權許之乃密使魯肅上往觀舋,陶札云:「案《實錄》敍權遣魯肅觀舋在決計拒曹後,誤。」)
  16. s:三國志/卷54#周瑜: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閒〕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閒,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17. 《周瑜傳》、《後漢紀》記載為三萬,而《江表傳》及《資治通鑒》記載為五萬
  18. s:三國志/卷54#周瑜注引《江表傳》: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及會罷之夜,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原將軍勿慮。」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讚孤也。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並力逆操;以魯肅為讚軍校尉,助畫方略。
  19. s:三國志/卷14#程昱
  20. 王文進. (PDF) (第28期).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學報. 2010-04 [2019-01-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6).
  21. 臣松之案:劉備與權並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而《蜀書亮傳》曰:「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如似此計始出於亮。若二國史官,各記所聞,競欲稱揚本國容美,各取其功。今此二書,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載述之體也。
  22. 十二月,孫權爲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23. s:後漢書/卷9》是月,刘表卒,少子琮立,琮以荆州降操。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24. 《英雄記》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25. 《郭嘉傳》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26. s:三國志/卷55#黃蓋注引吳書
  27. s:三國志/卷01#曹操:十二月,孫權爲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28. s:三國志/卷47#孫權: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29. s:三國志/卷18#文聘 s:三國志/卷17#樂進
  30. s:三國志/卷18#李通
  31. 也有记载孙权任全柔为桂阳太守,但时间不明,或在湘水之盟孙权占领桂阳后。同时期也有刘备方任赵云为桂阳太守的记载,后来刘备还任庞统为桂阳下属的耒阳县令。
  32. 詹士模. (PDF).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128頁及140頁. 2009-12 [2019-01-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12).
  33. s:三國志/卷14#郭嘉
  34. . 新华网. 2015-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8).

參考書目

  •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 司馬光. 链接至维基文库 . 维基文库. 宋朝 (中文).
  • de Crespigny, Rafe. Generals of the South: 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 of Wu. Canberra: Faculty of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0.
  • 蔣永星. 「周郎赤壁何處」,《歷史教學》,1980.12,50
  • 解放軍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第二卷),解放軍出版社,1986
  • 李友松. 「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中華醫史雜誌》, 1981年第11第2期
  • 張作耀. 《曹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 易中天. 《品三國 上》(第二十四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赤壁之戰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