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
王振(?—1449年),山西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明英宗時期的宦官。明朝宦官時代起始代表人物之一。
王振 | |||||
---|---|---|---|---|---|
司禮監太監 | |||||
國家 | 明 | ||||
主君 | 明英宗 | ||||
姓名 | 王振 | ||||
出生 | ? 山西蔚州 (現今河北省蔚縣) | ||||
逝世 | 1449年 土木堡 (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 ||||
谥号 | 旌忠 | ||||
祠廟 | 北京東城區智化寺旌忠祠 | ||||
|
生平
早年
王振略通經書,後來謀了個府學教官的差使。史書中說。他因為中舉人、考進士無望,於是自閹入宮。可是讀書人一向輕視閹人,因屢試不第而淨身入宮者甚少;固有傳言王振因濫賭,欠了大筆的賭注無法還上,被賭坊的打手踢爛了他的下體,然後因傷被閹的事情經由高郎中府上的小徒弟之中傳揚出去,引得府學同僚甚至學生們的恥笑排擠,王振羞愧難當,沒臉見人,只好辭了這教官職位進宮去;其緣由羞愧難言,才謊稱屢試不第。
最初入宮時是位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識字的宦官。
王振與其他宮中的頭腦木訥的宦官和需要處處迴避問題的教師不同,王振是個讀書人,通文墨曉古今,自然受到歡迎。他知道在宮中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依付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靠山。後來他成功尋找到他的大靠山:當時的太子朱祁鎮,就是之後的明英宗。由於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師,他知道很多對朱祁鎮來說聞所未聞、見未所見的事物。兩人很快就親近起來,這位太子更尊稱王振為「先生」,王振得到了賞識便從一班宦官中脫穎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錢財和名譽,而是無限的權勢以及地位。
掌握大權
王振的地位在太子心中愈來愈高,當時九歲的朱祁鎮登基後八個月後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礼监。這個職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門中最高的。由於明朝的中央集權,皇帝的大權於一身,但由於政務繁複,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務自然落到宦官的手中。
王振掌管了司礼监便可利用到英宗的寵信,以代批奏章、傳達詔諭等的方式,欺上瞞下、控制朝廷了。後來,王振為一試自己的權力,便下令在京師朝陽門外修了一座將台。又召集來守衛京師的各衛武官,校試射騎,又請英宗閱兵,但實際上是要收取兵權。有一個叫紀廣的人,是王振的親信,王振利用這機會把紀廣報了個武官第一,請英宗下旨,升他為督都僉事。
但由於英宗左右有張太皇太后、張輔、楊榮、楊士奇、楊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為,只好等待機會。到了正統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礙物—張太后逝世,「三楊」只餘下年時已高的楊溥。後來又在皇城大興地土、排除異己。最過份的是他與同黨製造大量鋼鐵箭鏃賣給瓦剌,以換取良馬。
土木堡之變
為了粉飾太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王振便討好瓦剌,對於瓦剌來朝貢的使者,必會待遇優厚、有求必應。瓦剌看出明廷的軟弱便不斷增加貢使(按規定,瓦剌的貢使不得多於五十),瓦剌貢使稍有不滿便在邊境上製造事端,王振等人只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
到了正統十四年春,瓦剌帶來了二千貢使,更報稱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滿足瓦剌的要求,於是對邊境攻擊,邊境的守軍根本不是瓦剌的對手,連續幾次的慘敗傳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時間找王振商議。
後來,王振提以皇帝親征以振軍心,但實質上,王振一來是不想自己的家鄉受到戰火的蹂躪(因戰事就發生於王振家鄉蔚州附近),二來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親征途中,明軍節節敗退的消息已傳到王振的周圍,王振自然沒把消息告訴英宗。而在路途中,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被人馬踩壞,又繞了一段路,明軍死傷慘重。
親征的第十四日,瓦剌軍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議和。王振信以為真,於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誰知瓦剌軍從四面八方衝出來,明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英宗已知大勢已去,連忙下馬,不久即被瓦剌軍所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王振被嚇得魂飛魄散,還想逃跑。最後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明英宗复辟后,赐王振祭葬,立祠“旌忠”。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王振根本不可能指挥得动英宗,只是为英宗背锅而已[1]。
前任: 范弘 |
司礼监掌印太监 1443年—1449年 |
繼任: 金英 |
參見
參考資料
- 大明疑案(上部)16 英宗被俘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