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带杯伞
环带杯伞(學名:),俗稱假香蕈()、傻瓜的漏斗()和出汗蘑菇()[1],是一種有毒的杯傘屬真菌品種。與部份同類真菌相近,环带杯伞是一種細小的白色漏斗狀真菌,並且廣泛分佈在歐洲和北美的草坪、草地和其他長滿草的地區。环带杯伞含有極具毒性的毒蕈碱,且吃掉這種菌後中毒的症狀為大量出汗,所以得到「出汗蘑菇」的別號。[2]
环带杯伞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伞菌目 Agaricales |
科: | 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 |
属: | 杯伞属 Clitocybe |
种: | 环带杯伞 C. rivulosa |
二名法 | |
Clitocybe rivulosa | |
环带杯伞 | |
---|---|
子實層上有菌褶 | |
蕈傘為扁平 | |
子實層連生 | |
蕈柄裸露 | |
孢印白色 | |
異養腐生真菌 | |
有毒 |
描述
环带杯伞是一種體形細小的白色或淺黃色的蘑菇。其菌蓋直徑為3–4厘米,呈漏斗狀。這種菌擁有大量菌褶,其菌褶呈白色,並且點綴著粉紅色斑點。其菌柄呈纖維狀,長4厘米,並且沒有任何菌環。其孢子印為白色。[3]這種菌並沒有獨特的味道或氣味。环带杯伞與不少有毒的真菌物種相近,其中包括白霜杯傘。這類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硬柄小皮傘[4]和]斜盖菇等食用菌。[5]
分類和命名
起初,於1801年,环带杯伞獲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帕森給予學名「环带姬松茸」()[6]。但是,於1871年,德國真菌學家保羅·庫默爾將之重新歸類為杯傘屬,並因此將之易為現名。隨著年齡的增加,环带杯伞的菌蓋表面會出現環狀裂縫,因此它獲命名為「环带」()。[7]
分佈及生境
环带杯伞主要於夏季和秋季在歐洲和北美洲的草地上出現,並不時會在仙环中出現在。依偎在草叢中生長的环带杯伞通常會變得更大。[10]不幸的是,這種菌經常在草地出現,致使看到它們的兒童或幼兒可能會誤吃它們。[11]
毒性
环带杯伞的主要毒性來自毒蕈碱。人類吸收毒蕈碱後中毒的病症為大量流涎、大量流汗、以及大量流淚。這些病症都會在人們吃下环带杯伞後15-30分鐘內出現。[2]若大量進食,中毒者則會出現腹痛、嚴重恶心、腹瀉、視力模糊和呼吸困難的病症。中毒症狀一般會在兩小時內消退。环带杯伞導致的死亡個案極少,但嚴重能導致心衰竭和呼吸衰竭。毒蕈碱的解毒剂為阿托品。[11]
參考文獻
- .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 .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 Carluccio A. . Quadrille. 2003. ISBN 1-84400-040-0.
- Nilson S & Persson O. . Penguin. 1977: 98. ISBN 0-14-063006-6.
- (拉丁文) Persoon, Christian Hendrik. . Göttingen: H. Dietrich. 1801. OCLC 28329773.
- .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 Kuyper, Thomas W. . Persoonia. 1996, 16 – 2.
- (法文)Bon, Marcel. . Flore mycologique d'Europe. Quai Jeanne d'Arc, 80230 St. Valéry-sur-Somme, France: M. Bon. April 1997: 61.
- Haas H. . Burke. 1969: p. 132. ISBN 0-222-79409-7.
- Benjamin DR. . W H Freeman & Co. 1995. ISBN 0-7167-2649-1.
外部連結
- 毒性、蘑菇 - 毒蕈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