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洞

甲洞馬來語),位於吉隆坡西北部,距離市中心約6公里,其北部为雪蘭莪双溪毛糯(Sungei Buloh),西部为武吉兰樟,东部为士拉央,南部为吉隆坡大使路(Jalan Duta)。甲洞是11个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代表吉隆坡选区之一。目前来自甲洞的议会代表是希望联盟民主行动党林立迎。由于華人移居此地颇久,佔據當地人口的64%,所以甲洞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而言,是一个典型的华人城镇。[3]

甲洞
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市的次分區
Kepong
其他文字轉寫
  爪夷文كڤوڠ
  淡米尔文
甲洞旗幟
旗幟
甲洞徽章
徽章
格言:[1]

“准备为一个优秀的城市做出贡献”
甲洞在吉隆坡的位置
甲洞
甲洞
甲洞吉隆坡马来西亚的位置
甲洞在馬來西亞的位置
甲洞
甲洞
甲洞 (馬來西亞)
坐标:3°12′46″N 101°38′24″E
国家 马来西亚
联邦直辖区 吉隆坡
选区甲洞
地方政府吉隆坡市政局
政府
  市长诺希山·阿末达兰
人口数据[2]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52100
电话区号+6-03 22
車牌編碼V或W
網站www.dbkl.gov.my

歷史

甲洞的名稱來源,係因這裡都被群山包圍,於是早期馬來人便於在山邊—“Kebusan”形容此地,之後被簡稱為“Kepong”,當地華人利用粵語直接音譯為“甲洞”。甲洞但歷史可追溯自19世紀60年代,係一座由錫礦業所興起的地區之一,在英國殖民時期是主要的錫礦場之一,後來轉型為橡膠的種植地。這裡也是馬來亞緊急狀態下,形成最大的華人新村之一。目前甲洞可追溯的最早史跡為1894年成立的甲洞增江光望加蘭中華義山,在1900年左右,甲洞一帶這裡僅有數百居民,除了華人意外,僅有少數的印度人在園丘工作,人口主要聚集在7英里大街一帶,當時的增江(Jinjang)、甲洞衛星市(Kepong Bharu)、甲洞花園(Taman Kepong)、甲洞武吉馬魯里(Kepong Bukit Maluri)、帝沙再也(Desa Jaya)等地皆為錫礦場橡膠園

最早來甲洞從事錫礦開採的人士多為葉姓客家人,造就現在葉姓成為甲洞的第一大姓,也使這裡成為華人聚集之地,部分社區的華人比例更高達9成以上。因其地形,在20世紀初期,這裡也成為馬來亞共產黨的活躍之地,因此當時的英國殖民政府便把散居於山上的華人集中在增江一帶,使這裡也成為典型的華人新村,以利政府監視行動。政府原本想把居住在甲洞的居民遷入增江,但當地居民不希望住在集中營式的新村而失去行動自由,於是自發組成輔警團,協助政府抵抗馬來亞共產黨維持治安,因此沒有被迫遷入增江

1967年,由李延年所有的万利有限公司,开始在甲洞发展房地产业,并与雪兰莪州政府联营和慕娘借贷公司配合的方式,在甲洞卫星市兴建数百间单层廉价屋,为最早的现代屋苑发展[4]。自60年代起,甲洞開始林立各種各樣的小型工廠,成為新興的商業區及輕工業區,並於1974年2月1日,與白沙羅(Damansara)、文良港(Setapak)、吉隆坡市區(KL Bandar)、新街場(Sungai Besi)從雪蘭莪分割出來一同組成聯邦直轄區[5][6]

主要社區

甲洞人口約30萬,為華人居多之區域,加上開埠超過百年的歷史,加上擁有輕工業區及商業區密布,因此區內人口密集,甲洞早期隨處可見非法木屋,在區內最後的非法木屋——甲洞鴻圖園木屋區被拆除後,也象徵非法木屋在甲洞已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為現代化且規劃整齊的排屋及高聳的公寓。[7] 甲洞擁有擁有許多的花園社區的分佈,年代較久遠有甲洞花園、甲洞衛星市、甲洞武吉馬魯里等,以及80至90年代崛起的美娜園、鴻圖園、中央花園等,較為新興的位於甲洞邊緣地區的孟加拉拉、帝沙再也、帝沙城市园等,其中、帝沙城市园在當地建商的建設下,成為吉隆坡新興的高級社區,社區內擁有許多綠化公園、商業區、國際學校、醫療中心等,吸引許多當地中產階級及外籍專業人士進駐。[8][9]

甲洞各社區列表:

  • 孟加拉拉镇(Bandar Menjalara)
  • 双威SPK白沙罗
  • 帝沙再也花园(Taman Desa Jaya)
  • 帝沙城市园(Desa ParkCity)
  • 星光花园(Taman Sri Bintang)
  • 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FRIM)
  • 增江北区(Jinjang Utara)
  • 增江南区(Jinjang Selatan)
  • 甲洞卫星市(Kepong Baru)
  • 美娜园(Kepong Metro Prima)
  • 达雅花园(Taman Daya)
  • 武吉马鲁里花园(Taman Bukit Maluri)
  • 宜信园(Taman Ehsan)
  • 发达城(Taman Fadason)
  • 柏兰花园(Taman Indah Perdana)
  • 甲洞花园(Taman Kepong)
  • 甲洞美佳花园(Taman Megah Kepong 1&2)
  • 八打灵花园(Taman Petaling)
  • 甲洞中央花园(Taman Pusat Kepong)
  • 甲洞英达花园(Taman Kepong Indah)
  • 国荣花园(Taman Sejahtera)

商業活動

甲洞54.5%的人口為25至34歲,24.8%在35至44歲的年齡組,這人口不僅為甲洞帶來朝氣活力及生活文化,也人口眾多,甲洞一帶吸引許多業者進駐建設商業區及開設商場。[3]其中較早開業的有日本永旺集團旗下的甲洞永旺廣場美娜園店(AEON MALL Metro Prima),其他包含柏年廣場(Brem Mall)、永旺霸市(Aeon BiG)甲洞店、莲花超市甲洞店等。

图片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社區联邦直辖区启用年份注释
美娜园永旺购物中心 ÆON Mall Metro Prima 甲洞美娜园(Kepong Metro Prima)

3°12′48″N 101°38′20″E

 吉隆坡 2004[10]
柏年广场[11] Brem Mall 增江南区(Jinjang Selatan)  吉隆坡 未知
莲花超市甲洞店 Lotus's Kepong 孟加拉拉 (Bandar Menjalara)  吉隆坡 2010 前称为甲洞村广场 (Kepong Village Mall)
阿卡蒂亞廣場 Plaza Arkadia 帝沙城市园  吉隆坡 2017

教育

甲洞一帶擁有許多華文學校,其中甲洞華小為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其前身甲洞開明學堂於1909年開學。雖然當地華人以客家人居多,但因幫派觀念嚴重,當地的福建人在20年代,另在甲洞的巴剎街創辦規模較小的崇德學校。兩校在二戰期間,因日軍入侵曾經停辦,於1946年才復辦。二戰之後,客家人與福建人破除幫派之分,在1948年與崇德學校合辦組成開明崇德聯校,經過多次搬遷,加上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該校董事部才於目前的現址購地湊建,新校舍在1951年落成,並改名為甲洞公立學校,60年代改制為甲洞國民型華文小學,並分為現在的一校和二校,在2007年於不遠處的帝沙城市園(Desa Park City)成立三校。[12]

学校编号 地区 中文名称 马來文名称 邮政
编码
位置 津贴
制度
学生
数量
坐标
WBC0149 甲洞 甲洞华小一校 SJK(C) Kepong 1 52100 市区 半津 1738 3.2147°N 101.6348°E / 3.2147; 101.6348 (甲洞1)
WBC0150 甲洞 甲洞华小二校 SJK(C) Kepong 2 52100 市区 半津 1899 3.2156°N 101.6347°E / 3.2156; 101.6347 (甲洞2)
WBC0172 帝沙城市园 甲洞华小三校 SJK(C) Kepong 3 52200 市区 半津 1646 3.1885°N 101.6407°E / 3.1885; 101.6407 (甲洞3)

交通

美娜园站

在過去,甲洞給人位置偏遠,出入不方便的印象,因此在80年代至90年代,曾經進入一段發展停滯期,隨著通往八打靈再也E11白沙羅-蒲種大道(LDP)及蕉賴吉隆坡第二中環公路(MRR2)的陸續開通,相關問題基本已獲得解決,加上12 布城线的興建,更是大大增加甲洞的通往其他地區的便利性。

鐵路

現階段,2 巴生港线在甲洞一帶設有兩站,分别為甲洞站甲洞中央站,另,馬來亞鐵道公司的電氣化鐵路 ETS 亦有停靠甲洞中央站 。2022年6月开通的12 布城线,計有數站設置在甲洞。

車站編號車站名称原文名车站服务
 KA06 甲洞站Kepong2 巴生港线
 KA07 甲洞中央站Kepong Sentral2 巴生港线12 布城线 ETS 
 PY09 美娜園站Metro Prima12 布城线
 PY10 甲洞衛星市站Kepong Baru12 布城线

道路

甲洞路(Jalan Kepong)為甲洞的主要道路,連接區內眾多社區及商業地帶,12 布城线也在甲洞路上空興建。吉隆坡第二中環公路(MRR2)、士拉央-甲洞大道(Selayang-Kepong Highway)、E33大使路-淡江大道(DUKE)、E11白沙羅-蒲種大道(LDP)、E1南北大道(PLUS)、古晉路(Jalan Kuching)等,為甲洞地區之主要聯外道路。[13]

公園

甲洞大都會公園
馬來西亞森林研究院之熱帶雨林樹冠

佔地95公頃的甲洞大都會公園(Metropolitan Park),為吉隆坡規模最大的戶外公園之一,公園內設有跑道、自行車道、風箏場、足球場、瞭望台等。[14]另外,在帝沙城市园社區也設有許多大型公園,為吉隆坡少數能允許寵物進入的戶外公園。[15]

設立於1929年的馬來西亞森林研究院(FRIM)佔地約545公頃,係全球最大的人造森林之一,該處原為一片舊錫礦場,因不適合種植,於是在1926年開始有森林研究院在這片貧瘠之地大量種植,並進行研究與觀察,此後這片森林被列為森林生態研究所,2012年被列為國家遺產,在2017年被收錄於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內。[16]

美食

甲洞美食多不胜数,歷史悠久的餐馆及攤販處處林立,為吉隆坡華人社區的典型美食天堂,當地美食以華人美食站居多,如魚頭米粉叻沙肉骨茶雲吞麵等。[17]

文化

2012年上映,由馬來西亞籍導演—馬逸騰執導,謝佳見戴祖雄許亮宇等主演的電影—《甲洞》,主要講述甲洞一帶的黑幫之故事,在電影在2015年亦推出續集。[18]

宗教

位於甲洞路上的慈濟靜思堂

甲洞擁有許多宗教機構,如基督教卫理公会甲洞堂,基督教卫理公会增江堂,台灣唯一具有影響力的媽祖信仰 - 廣福宮慈聖閣(甲洞媽祖廟)、甲洞福慶堂暨烏魯觀音廟、甲洞富城阮梁公聖佛廟、甲洞靈惠廟、甲洞龍山宮、耶穌聖愛天主教堂( Jesus Caritas Catholic Church )、甲洞神召會、甲洞基督教宣恩堂等。其中,甲洞富城阮梁公聖佛廟為少數超過百年的廟宇。[19]來自台灣慈濟基金會,也在甲洞建立其在馬來西亞規模最大的道場,於2013年啟用。[20]

名胜古迹

  • 在台灣西螺擁有超過300年的媽祖廟,海外分鎮座落於馬來西亞甲洞。這間媽祖廟來歷可謂“具有真正媽祖信仰傳承的代表”,宮名為「馬來西亞廣福宮慈聖閣」。主祀天上聖母老大媽,亦是真正湄洲香火代代相傳的代表廟宇。該廟位於甲洞花園,門牌18號 第9A路。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為媽祖聖壽之日,農曆九月初九為媽祖得道昇天紀念日。
  • 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收费)
  • 淡马锡锡厂,位于甲洞站500公尺外。
  • 增江北区三间庙,位于甲洞大路旁。(三间庙分别是福泽堂、南阳宫和凤山寺)
  • 九皇爷(北天宫),每年农历八月三十至九月初九的九皇大帝诞为热闹庆典,高潮为过火坑仪式。
  • 甲洞大都会公园,总面积90公顷,是吉隆坡最大的公园之一。
  • 甲洞美娜园齊孫宫(1993年創立)是一间以齊天大聖为主神的宫庙,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日是庆祝齊天大聖千秋寶誕热闹的庆典;類似宮廟另有万仙宫(帝沙再也,1947年創立)、紫竹莲齐天大圣宫(百美园,1981年創立)及水濂宫(美嘉花园,1986年創立)。

参考

  1. . www.dbkl.gov.my. [2020-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6).
  2. (PDF). 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 2010年更新 [2012-04-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5-22).
  3. . 馬來西亞南洋網. 2019-11-17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4. . www.enanyang.my. 2019-08-09 [2022-08-18] (中文(简体)).
  5. . 當代評論. 2020-02-19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6. . 馬來西亞星洲網. 2013-10-20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7. . 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9-12-29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8. . 信報財經新聞. 2019-09-28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9. . 馬來西亞星洲網. 2009-04-0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10. . AEON CO. (M) BHD.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11. . www.bremmall.com.m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5).
  12. . 馬來西亞星洲網. 2015-10-04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3. . 馬來西亞東方網. 2019-05-12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14. . 光明日報. 2018-09-11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1).
  15. . 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4-06-08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16. . 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8-08-24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17. . 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8-01-15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7).
  18. . 馬來西亞星洲網. 2015-03-12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19. . 馬來西亞中國報. 2015-03-15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20. . 馬來西亞星洲網. 2010-09-16 [2021-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