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年-1149年)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成功占領耶路撒冷之后,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國的请求與教廷號召,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领发起保衛聖地耶路撒冷的軍事行動。[1]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 |||||||
---|---|---|---|---|---|---|---|
十字军东征的一部分 | |||||||
埃德萨的陷落,见地图(約1140年的形勢)上的右侧,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导火索。 | |||||||
|
1144年,由于塞尔柱突厥人于占领埃德薩,逼近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由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率领下发起,從歐洲出發东征。出动较早的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溃,實力大損。成功抵達聖地的十字軍以法軍為主力,但這些十字军部隊攻占大马士革的行動也落了空,因此此次远征未达到任何目的。
而後續反十字軍的穆斯林在埃及蘇丹薩拉丁的領導下獲得統一。西元1187年,薩拉丁所率領的穆斯林在哈丁戰役擊敗了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兩年後,十字軍國家只剩下三個。之後為搶下被伊斯蘭教敘利亞的薩拉丁佔領的耶路撒冷,西歐國家引发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背景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9年西歐基督教十字軍「收復」了淪陷四個多世紀的聖地耶路撒冷,建立了不屬於拜占庭而聽命於羅馬教廷的耶路撒冷王国。之後大約有四十多年保持相安無事。
一直到了1143年,耶路撒冷國王傳位第四代的年僅十二歲的鮑德溫三世繼位時,大臣與將領們以為他年幼好欺,而爭權奪利各樹黨羽,來自德、法、英、義、諾曼、希臘等地的各封建貴族彼此傾軋,聖地外圍藩籬的埃德薩、安提安也不服從聖地耶路撒冷的王命。而保衛聖地的兩大僧侶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亦不受國王直接調遣。
另一方面是這些留駐的十字軍將士,許多都娶了當地阿拉伯與土耳其女性為妻而生下後代,同時在聖地得到封土,形成一個歐亞混血而相當有勢力的新貴族,這些歐洲貴族的後裔以出生於聖地而自豪,並且視其他新來的十字軍與朝聖者為威脅,彼此內亂不已、鬥爭不止。於是给予穆斯林反攻的機會[2]:77。
聖伯爾納鐸的號召
這次十字軍與所有歷次十字軍的任務都不同,在於保衛聖地[註 1],由於伊斯蘭教反攻奪回失土埃德薩,消息傳到西歐之後造成基督教徒們憂慮,使得教廷再次次號召而促成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由修道院長聖伯爾納鐸到西歐各國進行遊說,結果說動了法王路易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康拉德三世。
1147年春,日耳曼的6萬十字軍先出發[註 2]進入拜占廷之後,因大雨犯濫淹死很多十字軍,又因粗暴掠奪、軍紀不良遭希臘人忌恨,被嚮導欺騙而迷路,糧食飲水不足而餓死渴死,途經城市也遭閉門拒供糧食,或以高價詐欺與食物中下毒,最後又中希臘嚮導詭計,而在尼西亞陷入土耳其軍埋伏包圍傷亡慘重,連康拉德本人也中箭負傷。於是,這年冬天耶誕節後法國十字軍25萬人來接應,並嘲笑日耳曼十字軍的敗績之後,康拉德就率殘部退回君士坦丁堡了。
1148年春,法國十字軍也在小亞細亞遇土耳其軍的埋伏而損失慘重,於是决定走海路前往安条克,但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船隻,其余的部队只能由陆路前往安条克,途中艰难险阻,到达时军队损失惨重。路易七世與隨軍的王后埃莉诺率軍走海路抵達安条克城,因为這時的城主是埃莉诺的伯父所以受到熱烈接待。[3]
大馬士革之圍
之後路易七世與康拉德三世在亞克港聚首,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三世派醫院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來此表示歡迎,三方面會師,決定暫緩用兵埃德薩而先攻大馬士革。這是一個十分愚蠢的錯誤戰略決定,大馬士革對於回教世界的重要性,遠超過埃德薩,土耳其絕對堅守而不可能輕易被攻陷。而此時十字軍兵力已損失很多,不得已而把朝聖者武裝起來。大馬士革的阿拉伯人一面嚴守防範,一面挑撥耶路撒冷軍[註 3]與德、法軍的不和,前者把西歐來的十字軍又引入危境,德、法兩王認為這個仗已不能再打了,而自動解大馬士革之圍,退回耶路撒冷,次年(1149年)先後返回西歐。[2]:80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
- The Second Crusade and Afterma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the Internet Medieval Sourcebook
十字軍東征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第六次 | 第七次 | 第八次 | 第九次 | 北方十字軍 | 尼科波利斯十字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