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理模式 (犯罪學)
偏差行為的精神病理模式(英語:,或譯為:心理病理模式)曾主宰過精神病患/心理疾患的犯罪預測與矯治之研究。
| 犯罪學 |
|---|
![]() |
| 子領域 |
| 犯罪生物學 |
| 犯罪社會學 | 犯罪心理學 |
| 刑罰學 | 刑事政策 | 受害者學 |
| 學派 |
| <依知識論立場> |
| 古典學派 | 實證學派 |
| 新古典學派 |
| <依地理位置> |
| 義大利學派 | 芝加哥學派 |
| 法蘭克福學派 |
| <依社會、哲學、政治理論> |
| 衝突犯罪學 | 環境犯罪學 |
| 馬克思主義犯罪學 |
| 女性主義犯罪學 |
| 左翼現實主義 | 右翼現實主義 |
| 整合犯罪學 | 後現代主義 |
| 犯罪原因理论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功利主義(古典理論) |
| 生來犯罪人 | 精神病學模式 |
| 紧张理论 | 差別接觸理論 |
| 次文化理論 | 社会控制理论 |
| 標籤理論 | 明恥整合理論 |
| 理性選擇理論 | 自我发展论 |
| 日常活動理論 | 破窗理論 |
| 一般人格與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
| 衍生的刑罰理論 (大致依時間先後) |
| 應報理論 | 嚇阻理論 |
| 預防理論 | 矯治模式 |
| 罪有應得理論 | 修復性司法 |
| 新應報理論 | 表達性刑罰理論 |
| 重要概念 |
| 犯罪 | 暴力 | 人性 |
| 連環殺手 | 少年犯罪 |
| 白領犯罪 | 社會階級 |
| 社会解体 | 社会分化 |
| 文化失範 | 文化冲突 |
| 组织型犯罪 | 受害者 |
| 毒品 | 回避机制 |
| 越軌 | 刑法 | 司法程序 |
| 刑罰 | 保安處分 |
| 监狱 | 虐囚 | 監獄人權 |
| 規訓與懲罰 | 瘋癲與文明 |
| 死刑存廢問題 |
| 社區處遇 | 轉向處遇 |
| 少年感化院 | 中途之家 |
| 更生人 | 更生中心 |
| 再犯 | 累犯 |
| 相关学科 |
| 心理學 | 社会学 | 精神醫學 |
| 刑事學 | 法医学 |
在犯罪原因的認識和犯罪(再犯)預測上,精神病學模式重視的變數主要是與精神問題、心理問題相關的,像是:精神分裂、焦慮、重度憂鬱、躁鬱症等等。——雖然實際上這些因子的預測力大多很弱,相關係數最高的也不到0.3,不過學界還是曾追逐這條錯誤路線好一段時間。[1]
與精神病理模式競爭的是犯罪心理學上的通用理論(或稱:一般化理論,general theory)。「通用」一詞意味著:不論什麼類型的犯罪人(暴力/非暴力,精神疾病/精神正常,性犯罪/非性犯罪)都可適用社會心理學和普通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認識和矯治。這方面當前最成功的模式是起源於加拿大社會心理學界的「一般人格與社會認知學習理論」(英語:)。
精神病犯罪人矯治
在矯治上,精神病理模式對待精神病的犯罪人和一般無犯罪的精神病患相同,例如:憂鬱症的犯人可能被開給抗憂鬱藥物(像是百憂解),躁鬱症的犯人可能被開給鋰鹽(Lithium salt),精神分裂症的犯人可能被開給鎮定劑(depressant)。直到症狀被消除了(或者,至少症狀控制住了),患者才被認為是「治癒」,不再需要治療。
這種矯治計畫的成果很令人失望,研究發現大部分是無效的,表現最差的正好是那些鎖定精神疾病症狀的計畫。也因此,媒體在報導精神病患的犯罪人(尤其性犯罪人)時,經常以聳動的口吻渲染恐懼:「效果有限,永難治癒!」[2]
然而情勢轉變中。近十餘年來,主要來自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得出:用藥雖然迅速抑制生理反應,但效果短暫;若採在矯治一般犯罪人時已證明效果卓越的認知行為療法,並注意「風險-需求-一般反應性」原則(簡稱RNR原則,principles of risk, need and general responsivity),將能收到明顯優於精神病理模式的效果——即使是精神病尚未完全消除的病患,也能降低他的再犯率,也包括暴力行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