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理

美国总理英語:),是讽刺对美国政治制度认识的不足,或用于称呼某些政治实力足以匹敌美国总统的政治人物。在实行总统制的美国,总统兼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三軍統帥,实际上不存在总理这个官职。

概论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很多美国人无法信任政府,认为自己被其欺瞒。另一方面,英国的政治体制被认为是专制的。国王乔治三世周围的内阁官僚通过腐败的政治完全支配了国家。同時,能普遍也相信国王周围的官僚支配着英国的财政政策,破坏了以前平衡的政治体制。乔治·华盛顿的总统任期内,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设立了美国第一银行,卻遭遇强烈的反对。例如国民公报称汉密尔顿像「总理」一样行使权力,认为汉密尔顿的财政政策导致共和国的失败。

今天,对美国总统制不熟悉的美国人,有可能将最高行政长官称作为总理(譬如布什总理)。很多习惯议会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分家的人们,经常不能认识到美国总统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双重功能。

“美国总理”或“事实上的美国总理”也可能用于称呼那些被认为行使了实权,而非拥有法定权力的人。这时,这些词汇不仅仅是作为绰号,被政治评论家、内部人员或媒体使用,而是具有批判和讽刺意义的。为了暗示被称呼人如同18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高官一样是有影响力的人,与议会制中经选举产生的总理是截然相反的角色。

被称作「美国总理」的事例

查尔斯·汤姆森

查尔斯·汤姆森

弗雷德·S·劳特勒(Fred S. Rolater)称呼查尔斯·汤姆森为美国的的“总理”。因为汤姆森在代表更换非常激烈的大陆会议時期(1774年-1789年)能一直担任书记官并留下会议记录,是大陆会议中活跃的存在,隐然拥有“总理”的权威。[1]

唐纳德·里根

唐纳德·里根

唐纳德·里根于1981年至1985年间担任美国财政部长,1985年至1987年间担任白宫办公厅主任,后因伊朗门事件被迫辞职。因为他自诩严密看守罗纳德·里根总统的门户,掌控总统的议程,人们在背后称其为“美国总理”。[2]

迪克·切尼

迪克·切尼

迪克·切尼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歷史上最有实权的副总统[3][4]。其被罗纳德·里根的白宮幕僚長肯尼思·杜波斯坦[5]時事評論員美国众议院共和党议员约翰·勒布蒂耶[6]称为“事实上的总理”。

众议院议长

紐特·金里奇

美國眾議院議長和总统有可能属于不同党派,在这种情况之他们处于政治上的对立共生关系。众议院议长作为党派的领袖,体现对总统的权力制衡。众议院议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议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作用。眾議院議長也是在美國政壇上影響力第三大的人物,僅次於總統及副總統

美國的众议院多数党领袖,与加拿大英国这些议会制国家总理的定位实际刚好相反。在加拿大和英国,多数党领袖成为总理掌握行政权力,议长因在主持议事時需保持政治中立,更多是作为礼仪的作用。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是眾議院多數黨的第二領袖,最高領袖為眾議院議長。

19世纪,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弹劾的期间,美国总统制处于逆境。此时表面上总统拥有法定的行政权,然而政策筹划则交付给众议院议长。19世纪后半和20世纪开始发生这种权力转移。当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和此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掌握了多数党的优势而从议会那里夺回权力。1947年众议院议长的总统继任顺序调升至第二位。

近代作为众议院议长被称呼为“总理”的例子还有比尔·克林顿政权下的紐特·金里奇[7][8]

白宫幕僚长

白宫幕僚长是为总统提供政治建议的最亲密的人。有些白宫幕僚长会向白宫提议官职或者对职员指示。幕僚长有多大权力,取决于总统的授权。

其中作为具有实力的白宫幕僚长,如罗纳德·里根政权最后的总统首席助理霍华德·贝克

国务卿

「掌握白宫的是我」
里根暗杀未遂事件紧接之后举行记者招待会的亚历山大·黑格国务卿(1981年3月30日)

美国国务卿是內阁中位居最高等级的阁员,一直被认为是总统以外美國政府最重要的人物。法国学者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的旅行朋友称呼了当时的国务卿爱德华·利文斯顿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理」。

1981年3月30日,罗纳德·里根总统因暗杀未遂事件送医治疗。亚历山大·黑格是当时的国务卿,他抛开不管白宫的记者招待会,对于记者提出现在谁掌握着全权的问题回應:「宪法上副总统在,其次国务卿也在。如果总统期盼向副总统转让权限,我们很快会进行。可是布什副总统外访不在美国,现在掌握白宫的是我。」[註 1]但实际上在宪法中,总统继承顺序的第1位是美国副总统参议院议长,然后是众议院议长(时任众议院议长为民主党提普·奥尼尔),接著是参议院临时议长(时任参议院临时议长为共和党斯特罗姆·瑟蒙德),国务卿不过是第4位;这个「出格的仿效」引起各方面的舆论争议,黑格在一年半后辞职。

注释

  1. 英語:

参考文献

  1. Rolater, Fred S. The Pennsylvania Magazine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vol. 101, 1977
  2. . Deathwatch Central (纽约). Reuters. 2003-06-10 [201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3) (美国英语).
  3. . NPR.org. January 15, 2009 [January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18, 2009).
  4. Reynolds, Paul. . United Kingdom: BBC News. October 29, 2006 [January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9, 2010).
  5. . Press Trust of India. 2001-03-13 [2004-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12) (印度英语).
  6. LeBoutillier, John. . Newsmax. 2001-12-06 [200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12-17) (美国英语).
  7. ginguritchi, nyuto.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8. D. Renka, Russell.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1-27).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