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
胃是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是贮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位置大约位于人体肋骨以下的左上腹。主要是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分子,以便進一步吸收。
胃 | |
---|---|
胃在人体中的位置 | |
基本 | |
发育自 | Foregut |
系統 | 消化系统 |
动脉 | Right gastric artery, 左胃動脈, right gastro-omental artery, left gastro-omental artery, short gastric arteries |
静脉 | Right gastric vein, left gastric vein, right gastroepiploic vein, left gastroepiploic vein, short gastric veins |
神经 | Celiac ganglia, 迷走神经[1] |
淋巴 | Celiac lymph nodes[2]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Ventriculus |
希腊文 | Gaster |
MeSH | D013270 |
TA98 | A05.5.01.001 |
TA2 | 2901 |
FMA | FMA:7148 |
格雷氏 | p.1161 |
《解剖學術語》 |
结构
鱼类、有尾两栖类和蛇类,因身体细长,胃呈纺锤形;哺乳类动物因身体粗短,胃则呈袋状弯曲,横卧于腹腔内。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腺胃黏膜中,分泌盐酸、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同一种细胞(泌酸酶细胞)。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中,如食蝗小鼠、河狸和海牛等,其胃小弯近贲门处还有袋状或结节状的胃腺。
哺乳类:胃壁一般由黏膜层(内层),浆膜层(外层),平滑肌组成的肌层(中间)构成。大部分胃黏膜都有胃腺,也有不含胃腺,如鼠类的胃分前后两部,前胃不含胃腺,腺胃含胃腺。反刍类仅皱胃有胃腺。不含胃腺的胃黏膜由複层鳞状上皮覆盖,含胃腺的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胃腺有3类(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泌酸腺存在于胃体、胃底的黏膜内,系直管腺,大约3~7个腺体的管腔排放到胃黏膜表面的一个小陷窝内,每平方毫米的黏膜有90~100个小陷窝。
灵长类、大多数食肉类、许多食虫目动物中,胃往往是单腔器官,前端与食管连接(贲门),后端与小腸连接(幽门)。
反刍类(牛、山羊、绵羊)胃分四室,瘤胃、网胃、瓣胃、皱胃。鸟类食管在锁骨水平膨大成嗉囊。嗉囊壁薄,内表面由複层鳞状上皮覆盖,囊内存在由食管、唾液腺分泌的消化酶,嗉囊有类似胃的功能,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鸟胃前为腺胃,能分泌消化液;后为肌胃(砂囊),可借助吞食的砂粒来研碎食物。有些动物没有胃,如鸭嘴兽,针鼹、无胃鱼等,其食管直接与小腸相连。脊索动物(如文昌鱼、圆口类)也没有真正的胃。
功能
储存:咀嚼、吞咽食物时,反射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体、胃底肌肉舒张、容受性舒张,食物涌入胃内。食物有充分时间在胃内消化,缓慢地进入小腸。
消化:胃壁的平滑肌微弱的持续性收缩(紧张性收缩),使胃腔具有一定压力,有助于胃液掺入食物、推动食糜向小腸移行。胃体向幽门方向进行的胃壁肌肉节律性收缩、舒张活动(蠕动)。在胃大弯的近胃底中部可能存在蠕动的起搏点。蠕动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搅拌磨碎食物,经幽门推送食糜入小腸。
排空:食物入胃后,胃内压逐渐升高,把食糜间断的推进幽門。酸性食糜进入幽門后刺激肠黏膜,通过神经、体液途径抑制胃运动,排放中止。当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肠内碱性液体中和后,抑制胃运动的作用解除。排空过程中,幽门括约肌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防止小腸内容物逆流入胃。一般水只需10分钟就从人胃排空,糖类食物需2小时以上,蛋白质排空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需4~5小时。
化学消化: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起作用的最适酸度为pH=2,在pH=5的环境中失活。它能水解蛋白质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或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的羧基所组成的肽链,使蛋白质分解成较小的肽。幼年反刍动物(如小牛和小山羊)的胃液中,还含有凝乳酶,有强烈的凝固乳汁作用,使乳汁易受蛋白酶的分解。
由壁细胞分泌的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微生物;盐酸进入小腸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胆汁的分泌。
由胃黏膜的表面上皮细胞、胃腺的黏液细胞及贲门腺、幽门腺所分泌的黏液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黏多糖等,其中糖蛋白是黏液中的主要组分。黏液分泌后构成屏障,有中和胃酸、抵抗胃蛋白酶消化胃壁的作用。
在正常胃组织、胃液中,还存在着一种由壁细胞分泌的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内因子)。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在肠腔内不容易被破坏,还能吸附在回肠壁的受体上,有利于回肠上皮细胞对维生素B12的吸收。缺乏内因子,会产生恶性贫血。
吸收: 一般胃對於蛋白質不會吸收,對於其他例如醣類或脂類也不進行吸收作用,但會吸收少量的酒精和藥劑。
胃液分泌
空腹情况下,仅幽门部黏膜分泌少量胃液;进食后5~10分钟,胃液分泌明显增多。至少有3种物质共同调节(胃黏膜局部释放的组胺,胃窦G细胞释放的胃泌素,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组胺能加强胃泌素、乙酰胆碱的作用,组胺-胃泌素或组胺-乙酰胆碱联合作用,大于两个刺激物单独作用之和。
- 头期: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的感受器后,冲动通过舌神经、舌咽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与消化有关的中枢(下丘脑、延髓),再经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直接使胃腺分泌胃液,或通过胃窦的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通过血流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在此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食物的外形、气味、颜色等,同食物刺激相结合,还可建立胃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 胃期:机械性扩张胃窦,引起胃泌素释放,反射地引起泌酸细胞分泌胃酸;机械性扩张胃的泌酸腺区,也可反射地引起胃泌素释放;蛋白质的不完全消化产物可化学性地刺激胃窦黏膜,较强地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使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食物刺激还能引起胃黏膜释放前列腺素导致胃黏膜分泌黏液、碳酸根离子。
- 肠期:食糜进入小腸后,还能继续刺激胃液分泌,这可能是通过小腸黏膜释放胃泌素或其他胃肠激素引起的。肠期的分泌量少。
- 抑制:在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质为盐酸、脂肪和糖。当盐酸分泌达一定的临界浓度时(在幽门部临界浓度的pH值为1.2~1.5,賁門为2.5)能抑制胃液分泌。胃内盐酸通过释放生长抑素抑制胃酸分泌,小腸内的盐酸,通过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GIP)等胃肠激素,抑制胃液分泌。进入小肠的脂肪可刺激抑胃肽、神经降压素释放,抑制胃液分泌。
參考文獻
- Nosek, Thomas M.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 (英文)The Stomach 在韦斯利诺曼的解剖课上(乔治城大学)
相关书籍
- 《高級程度生物3》何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