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二級行政區列表

目前,中華民國臺灣省法理上轄有[註 1]11、3,共14個二級行政區

現行臺灣省二級行政區行政區劃圖

目前臺灣省面積最大和最小的二級行政區分別為花蓮縣嘉義市,面積分別為4,628.57平方公里和60.02平方公里;人口數最多和最少的二級行政區分別為彰化縣澎湖縣,截至2023年9月底二縣人口數分別為1,240,871人和107,701人;人口密度最大跟最小的二級行政區分別為嘉義市和臺東縣,人口密度分別為每平方公里4,380人和每平方公里60人;下轄三級行政區數最多和最少的二級行政區分別為屏東縣和嘉義市,分別轄有33個三級行政區(29、3、1)和僅僅2個三級行政區(2);澎湖縣是唯一全境被海洋包圍的二級行政區,南投縣及嘉義市則是唯二全境被陸地包圍的二級行政區。此外,基隆市被直轄市新北市包圍,為臺灣省唯一一塊外飛地

簡史

臺灣省的行政區劃史可追溯至荷蘭及西班牙統治時期。1626年,西班牙在臺灣北部建立殖民地艾爾摩莎(),將所轄地域劃分為淡水()、噶瑪蘭()及哆囉滿()3個省區[1][2]荷蘭則於1624年在臺灣南部建立殖民地福爾摩沙(),並在雞籠之戰擊敗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後,將全臺劃分為北部南部淡水卑南4個地方會議區域[3][4]。1661年(永曆十五年),延平王鄭成功擊敗荷蘭人,佔領臺灣;初設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等12,號為「東都」;後鄭成功之子鄭經於1664年(永曆十八年)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縣與萬年縣為,並加設澎湖安撫司南部安撫司北部安撫司安撫司,共1府2州3司[5][6]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大清康熙皇帝施琅率兵攻打臺灣,鄭經之子鄭克塽澎湖海戰失敗後向施琅投降[7]。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分巡臺廈兵備道,下轄臺灣鳳山諸羅3[8]:55[9]歷經多次變動,至1727年(雍正五年)共轄4縣2、1845年(道光十五年)共轄4縣3廳、1875年(光緒元年)增設臺北府後全臺共劃為8縣4廳[10][11][12];1885年朝廷敕命臺灣建省,預定轄2府8縣4廳;1887年(光緒十三年)正式建省,名稱為福建臺灣省,下轄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原臺灣府)等3府,共11縣3廳,並有臺東1個直隸州[8]:85[13];1894年(光緒二十年)增設南雅廳後,福建臺灣省轄區增至3府11縣4廳1直隸州[14]

由於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清政府於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明治二十八年)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等島嶼割讓予日本[註 2]日治初期將全臺劃為3縣1廳[15]:156. 158,之後歷經多次變動,包括於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將縣制改為廳制,將當時全臺共3縣4廳重劃為20廳[16][17][18];至1920年(大正九年)7月實施地方制度改正,調整行政區劃為52廳,1926年(大正十五年)增設澎湖廳,此後便維持5州3廳的建制至日治時期結束[19][20]。此外,1920年7月後新設州轄市制度,至日治時期結束前共設有11市[20]

1945年(民國34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1948年改制為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設置臺灣省,並改日治時期各州廳市為89。1949年(民國38年),析臺北縣草山管理局[21]:138。1950年(民國39年)4月,草山管理局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21]:138. 139;8月,行政區劃進行大幅改制,析置縣分,並將部分省轄市降格為縣轄市。調整後,臺灣省共轄16縣5市1管理局。1956年(民國45年),臺灣省省會自臺北市遷至臺中縣,旋遷南投縣中興新村至今[22][23][24]。1967年(民國56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管轄範圍,臺灣省轄區減為16縣4市1管理局[25]。1968年,臺北縣部分區域及陽明山管理局劃歸臺北市,臺灣省轄區減為16縣4市[21]:140。1973年(民國62年),析臺中縣置梨山建設管理局,臺灣省恢復16縣4市1管理局建制[26][27]。1979年(民國68年),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28];1981年(民國70年),梨山建設管理局降格為管理所,劃歸臺灣省交通處管轄[29];1982年(民國71年),析新竹縣新竹市,析嘉義縣嘉義市[30]。此時臺灣省共轄16縣5市。

1998年(民國87年),中央政府依第四次修憲結果進行省制虛級化[註 3]臺灣省政府因而遭到縮編,成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政策制定與人事任命權均由中央掌握;至於原屬省政府管轄的縣、市等地方各級政府則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並以內政部為主要監理機關,各縣、市僅在行政區劃上仍隸屬於省[32][33][34]。此後,臺灣省不再實際管轄各二級行政區。2010年(民國99年),臺北縣、臺中縣、臺中市臺南縣臺南市高雄縣等縣市分別經單獨升格或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註 4],臺灣省轄區減為12縣3市[35];2014年(民國103年),桃園縣亦升格為直轄市,臺灣省轄區再減為11縣3市[36]。2018年(民國107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進一步決議省級機關去任務化、預算歸零,所存省級行政組織及業務完全移交中央政府[32][37][38];7月,臺灣省政府之行政組織及業務移交予國家發展委員會,中央政府此後也不再任命行政首長,臺灣省實質上宣告解散,僅於法理上保留地位[39]

列表

註:本章節表列之區域代碼係為戶役政資訊系統資料代碼,而非已停止適用之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或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及村里代碼,資料來自內政部戶政司[40][41][42];縣市旗、縣市徽及下轄三級行政區數資料來自內政部及各地方政府官網[43];面積、人口數及人口密度資料來自內政部統計處發行之《內政統計月報》(採計2023年9月底數據),面積的單位是平方公里(取至小數點下第4位),人口的單位是人,人口密度的單位則是人/平方公里(取至小數點下第2位)[44]

臺灣省共有11個縣。

名稱 區域代碼 縣旗 縣徽 面積 人口數 人口密度 下轄三級行政區 政府所在地 地圖
宜蘭縣 10002 宜蘭縣縣旗 宜蘭縣縣徽 2,143.6251 450,031 209.94 12(8、3、1 宜蘭市
新竹縣 10004 新竹縣縣旗 新竹縣縣徽 1,427.5369 588,183 412.03 13(9鄉、3鎮、1市) 竹北市
苗栗縣 10005 苗栗縣縣旗 苗栗縣縣徽 1,820.3149 535,011 293.91 18(11鄉、5鎮、2市) 苗栗市
彰化縣 10007 彰化縣縣旗 彰化縣縣徽 1,074.3960 1,240,871 1,154.95 26(18鄉、6鎮、2市) 彰化市
南投縣 10008 南投縣縣旗 南投縣縣徽 4,106.4360 477,691 116.33 13(8鄉、4鎮、1市) 南投市
雲林縣 10009 雲林縣縣旗 雲林縣縣徽 1,290.8326 660,545 511.72 20(14鄉、5鎮、1市) 斗六市
嘉義縣 10010 嘉義縣縣旗 嘉義縣縣徽 1,903.6367 485,410 254.99 18(14鄉、2鎮、2市) 太保市
屏東縣 10013 屏東縣縣旗 屏東縣縣徽 2,775.6003 796,114 286.83 33(29鄉、3鎮、1市) 屏東市
臺東縣 10014 臺東縣縣旗 臺東縣縣徽 3,515.2526 211,681 60.22 16(13鄉、2鎮、1市) 臺東市
花蓮縣 10015 花蓮縣縣旗 花蓮縣縣徽 4,628.5714 317,881 68.68 13(10鄉、2鎮、1市) 花蓮市
澎湖縣 10016 澎湖縣縣旗 澎湖縣縣徽 126.8641 107,701 848.95 6(5鄉、1市) 馬公市

臺灣省共有3個市(又稱為省轄市)。

名稱 區域代碼 市旗 市徽 面積 人口數 人口密度 下轄三級行政區 政府所在地 地圖
基隆市 10017 基隆市市旗 基隆市市徽 132.7589 362,548 2,730.88 7(7 中正區
新竹市 10018 新竹市市旗 新竹市市徽 104.1526 455,510 4,373.49 3(3區) 北區
嘉義市 10020 嘉義市市旗 嘉義市市徽 60.0256 263,750 4,393.96 2(2區) 東區

圖集

參見

注釋

  1. 因臺灣省已虛級化,此處的「下轄」僅指法律上的隸屬關係。
  2. 《馬關條約》第二款:「中國將管理下開地方之權併將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讓與日本:⋯⋯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三、澎湖列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
  3. 即民國86年版《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下列各項條款,於1997年(民國86年)7月18日由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修正通過,1997年7月21日公布[31]
  4. 臺北縣單獨升格為新北市,臺中縣、市及臺南縣、市分別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縣則與當時已是直轄市的高雄市整合,仍稱高雄市。

參考資料

  1. 陳宗仁. . 《臺灣文獻》. 2010-09, 61 (3): 9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繁體)).
  2. 鮑曉鷗. . 臺北: 南天書局. 2008. ISBN 9789576387104 (中文(繁體)).
  3.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0).
  4. 張德水. . 臺北: 前衛出版社. 1992: 34-35. ISBN 9789579512756.
  5. 江樹生主編. . 臺北: 漢聲雜誌社. 1992: 72. ISBN 9786665880379.
  6.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7. 施琅. . 《靖海紀事》.
  8. 施雅軒. . 臺北: 遠足文化事業. 2003. ISBN 9789867630124.
  9.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10.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11.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12.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5).
  13.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14.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7).
  15. 劉寧顏(總纂). 王世慶. 7. 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
  16.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17.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18.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3).
  19. .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20. .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20-07-30, (1070): 61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需註冊
  21. 高純淑. . . 香港: 天地圖書. 2014. ISBN 9789866475283.
  22. (PDF). 《中央日報》. 1957-05-13. 需註冊
  23. 沈揮勝. . 《中國時報》. 2016-10-26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24. 陳胤宏. . 《暨南史學》. 2011, 14: 121-154.
  25. . 《總統府公報》.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67-01-03, 1815: 3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26. .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政府. 1973-06-30, 62:秋:2: 12-13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27. .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政府. 1974-01-18,. 63:春:14: 5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28. . 《總統府公報》.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79-04-04, 3494: 1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29. .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政府. 1980-12-03,. 69:冬:51: 19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30. . 《臺灣省政府公報》. 臺灣省政府. 1982-06-24,. 71:夏:73: 10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31. . 《總統府公報》. 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7-07-21, 6167: 1-7 [2022-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8).
  32. . 行政院. 2011-12-0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
  33. . 臺灣省政府. 2011-01-1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34. . 立法院.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35. . 內政部.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36. . 中央通訊社. 2014-12-15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4) (中文(繁體)).
  37. . 臺灣省政府.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中文(繁體)).
  38. 林河名. . 《經濟日報》. 聯合報. 2018-06-2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中文(繁體)).
  39. 邱柏勝. . 中央通訊社. 2018-06-23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中文(繁體)).
  40. .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中文(繁體)).
  41.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中文(繁體)).
  42. . 內政部戶政司.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17) (中文(繁體)).
  43. .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中文(繁體)).
  44. . 內政部. [201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