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座狀葉叢
蓮座狀葉叢()在植物學是指一種葉片生長成環狀的狀態,一般常於地面或植物的基部上疊生[1][2]。對於葉片長成蓮座狀葉叢的植物,又被稱為蓮座狀植物或蓮座狀植株。
對於開花植物,葉叢一般長在接近泥土的位置。這種結構是一種名為改良莖或修飾莖的變態莖特例,其中葉片之間的節間間隙不擴展,因此所有葉片都保持緊密聚集在一起的狀態,並且處於相似的高度。生菜、蒲公英及某些多肉植物都是這種植物的例子。
葉叢多見於多年生植物上,當較上層的葉枯死時,保護了其下的蕨類植物等其他植物。
功能
植物長有短縮莖,透過縮短莖的節間間距,使葉片在基部叢生,就好像在莴苣、蒲公英或部分多肉植物那樣[3]。當像萵苣這類植物生長過快時,成長的不是葉片而是其莖,而這種現像被稱為「抽薹現象」,是農業上的大忌。
另外,葉叢多見於多年生植物上,當較上層的葉枯死時,掉下來的葉片對植株起着保護作用;而葉叢長時期位於植物的基部(例如:蒲公英),有助固定植物。
保護作用
就如蒲公英那樣,蓮座狀葉叢的其中一個功用是保護植株,使其難於被拔出地面:蓮座狀葉叢使葉片較整株植株更容易被扯走,從而讓植物的直根保持完好。
另一種保護作用只限於多葉莖的(caulescent)[4]蓮座狀葉叢,是南美洲巨型植物安第斯菊屬(Espeletia)物種的一種生長模式,有着發育完好的地上莖[5]。 In tropical alpine environments,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in different plant familie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evolved this 生活型 characterized by evergreen rosettes growing above marcescent leaves. Examples where this arrangement has been confirmed to improve survival, help water balance, or protect the plant from cold injury are Espeletia schultzii and Espeletia timotensis, both from the 安地斯山脈.[6][7]
參考文獻
- . 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中文(繁體)).
-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園. 2018-08-21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中文).
- . Botany online.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英语).
-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202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中文(繁體)).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5) (英语).
- .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 . [2019-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