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慧英

華慧英1925年—2016年1月8日),台灣電影攝影師導演電視製作人,代表作有《蚵女》、《龍門客棧》及《俠女》等。曾獲第1屆金馬獎最佳黑白攝影、第8屆第10屆金鐘獎創新節目獎,並擔任多屆金馬獎評審。

華慧英
摄影师
罗马拼音Hui-Ying Hua
国籍 中華民國
籍贯浙江寧波
出生1925年
 中華民國江蘇省上海縣
逝世2016年1月8日(2016歲—01—08)(90—91歲)
臺灣臺北市北投區臺北榮民總醫院
职业電影攝影師、導演暨電視製作人
语言國語
活跃年代1946年-1992年
奖项
最高技術獎
1975年 《俠女
金马奖
最佳黑白攝影
1962年 《宜室宜家》
金钟奖
創新節目
1972年 《龍》

創新節目
1974年 《炙艾圖》

生平

1925年生於上海[1],籍貫浙江省寧波市[2]。1946年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上海技術站擔任助理技術員,從事新聞攝影;並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3]。1950年擔任劇情片《惡夢初醒》之攝影助理[4],1951年中製改組,隨老師王士珍進入農業教育電影公司。1954年農教又改組為中央電影公司,他於次年升任為攝影師,首度獨當一面拍攝《碧海同舟》。1956年獲中影選派赴考察攝影技術[5][6],隨導演市川崑學習彩色攝影[7]。1950年代,他亦曾在《聯合報副刊發表多篇專文,介紹電影攝影[8][9][10]

1962年以《宜室宜家》獲頒第1屆金馬獎最佳黑白攝影,1964年擔任中影第一部彩色電影《蚵女》之攝影師。1967年離開中影,至聯邦電影公司大湳製片廠擔任副廠長兼攝影師[11],拍攝《龍門客棧》、《俠女》等片。1975年《俠女》於坎城影展獲得最高技術獎之殊榮[1]

1971年任職華視電影組組長,1972年以《龍》獲頒第8屆金鐘獎創新節目獎,1974年又以《炙艾圖》再度獲得同一獎項[1]。華視電影組組長任內,推動華視節目赴海外攝影[12]、國產電視動畫小平與小安》攝製等事宜[13],並於1985年退休[14]

1984年至1992年數度擔任金馬獎評審[15][16][17][18],並曾於1988年主辦「金馬獎攝影器材展」,展出1940至1980年代的國內攝影器材[19]。1986年發起創設中華民國電影攝影協會,1988年獲核准正式成立,並擔任首屆理事長[20]

1988年擔任臺灣省電影製片廠紀錄片《美夢成真》攝影師,習得360度電影拍攝技術[21],並於1990年受中影委託赴中國大陸拍攝360度紀錄片《錦繡河山》[22]

除攝影之外,亦對文學、音樂等其他藝術類型有所涉獵,曾以筆名寫作數個劇本[23],並著有回憶錄《捕捉影像的人》[24]及《老時童年》[2]

2016年1月8日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耆壽91歲[25][26]

作品

攝影

  • 敦親報國(1951)
  • 和鄰睦族(1951)
  • 台灣獄政(1951)
  • 人情的溫暖(1951)
  • 無心的過失(1951)
  • 革命兒女(1951)
  • 一萬四千反共義士(1951)
  • 寶島大動脈(1951)
  • 風塵劫(1954)
  • 梅崗春回(1955)
  • 薛平貴與王寶釧(1955)
  • 碧海同舟(原名「浪淘沙」,1956)
  • 錦繡前程(1956)—榮獲亞洲影展金禾獎
  • 呂洞賓(1957)
  • 萬里長城(1958)
  • 苦女尋親記(1958)
  • 歸來(1958)
  • 懸崖(1959)
  • 太平洋之鯊(1960)
  • 宜室宜家(1962)—榮獲第1屆金馬獎最佳黑白攝影
  • 薇薇的週記(1963)
  • 黑夜到黎明(1963)
  • 蚵女(1964)
  • 意難忘(1965)
  • 雷堡風雲(1965)
  • 鳳鳳(1965)
  • 還我河山(1966)
  • 我女若蘭(1966)
  • 挑女婿(1967)
  • 尋夢園(1967)
  • 龍門客棧(1967)
  • 貂蟬與呂布(1968)
  • 月滿西樓(1968)
  • 鐵娘子(1969)
  • 家在台北(1970)
  • 烈火(1970)
  • 三娘教子(1970)
  • 俠女(1970)
  • 早晨再見(1974)
  • 純純的愛(1974)
  • 美夢成真(1989)—360度電影

導演

  • 情海斷腸人(1966)
  • 龍(1971)—獲頒第8屆金鐘獎創新節目獎
  • 刺蠻王(1971)
  • 蜿蜒的長虹(1972)
  • 炙艾圖(1973)—獲頒第10屆金鐘獎創新節目獎
  • 大地牛郎(1973)
  • 飛行三萬里(1978)
  • 八十年代的震撼(1980)
  • 錦繡河山(1990)—360度電影
  • 長江三峽(1992)—360度電影

製作

著作

  • 捕捉影像的人(2000)ISBN 9789573239994
  • 老時童年(2009)ISBN 9789860199727

參考資料

  1. . 臺灣電影網. 中華民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18-08-22 [2021-03-07].
  2. 華慧英, , 聯合報, 2009-10-23
  3. 華慧英, , 遠流出版社, 2000, ISBN 9789573239994
  4. . 臺灣電影數位博物館.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5. 鍾影, , 聯合報, 1957-10-06
  6. 哈公, , 聯合報, 1957-01-01
  7. 徐正棽, , 聯合報, 1994-10-31
  8. 華慧英, , 聯合報, 1956-09-25
  9. 華慧英, , 聯合報, 1957-10-06
  10. 華慧英, , 聯合報, 1959-09-18
  11. , 聯合報, 1967-08-08
  12. , 民生報, 1978-08-10
  13. 胡幼鳳, , 民生報, 1985-01-17
  14. , 聯合報, 1985-12-17
  15. , 民生報, 1984-09-16
  16. , 民生報, 1987-09-02
  17. , 聯合報, 1989-11-13
  18. 褚明仁, , 民生報, 1992-10-18
  19. , 聯合報, 1988-09-05
  20. , 民生報, 1988-01-29
  21. , 民生報, 1988-09-05
  22. 黎大康, , 聯合晚報, 1990-12-12
  23. 趙堡, , 聯合報, 1965-10-21
  24. 蕭永盛, , 聯合報, 2000-06-05
  25. 王雅蘭, , 聯合影音, 2016-01-09 [2021-03-07]
  26. 鄒念祖, , 自由時報, 2016-01-10 [2021-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