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袋線

池袋線日语: Ikebukuro sen */?)是一條連結東京都豐島區池袋站埼玉縣飯能市吾野站,屬於西武鐵道的鐵路線。車站編號使用的路線記號為SI

池袋線
在池袋線行走的6000系0番台(雲雀丘站
日語原名
假名
羅馬字
概覽
營運地點 日本 東京都 埼玉縣
起點站池袋站
終點站吾野站
路線代號SI SI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57.8公里
最高速度105公里/小時
正線數目四線(練馬-石神井公園之間)
複線(池袋-練馬之間、石神井公園-飯能之間、北飯能信號場-武藏丘信號場之間)
單線(上述路段以外)
車站數目31個
軌距1,067毫米
電氣化方式直流電1,500 V 高架電纜
閉塞方式自動閉塞式
信號系統ATS
使用车型參見使用車輛
開通營運1915年4月15日
擁有者 西武鐵道
營運者 西武鐵道
6000系(2007年2月10日,小手指車輛基地攝影)

路線資料

  • 路線距離(營業距離):57.8公里
  • 軌距:1,067毫米(窄軌)
  • 站數:31個(包括起終點站)
  • 電氣化路段:全線(直流1,500V 高架電纜
  • 複線路段:
    • 四線:練馬-石神井公園(4.6公里)
    • 複線:池袋-練馬(6.0公里)、石神井公園-飯能(33.1公里)、北飯能信號場-武藏丘信號場(1.5公里)
    • 單線:飯能-北飯能信號場(1.3公里)、武藏丘信號場-吾野(11.3公里)
  • 高架路段:櫻台-石神井公園(5.4公里)
  • 最高速度:105公里/小時(ATS照查速度的上限為115公里/小時)

歷史

  • 1915年(大正4年)4月15日 - 池袋至飯能開業。
  • 1917年(大正6年)12月12日 - 秋津站開業。
  • 1922年(大正11年)11月1日 - 池袋至所澤電氣化(直流1500V)、江古田站開業。
  • 1924年(大正13年)6月11日 - 椎名町站中村橋站、田無町站(現:雲雀丘站)、清瀨站開業。
  • 1924年(大正13年)11月1日 - 東大泉站(現:大泉學園站)開業。
  • 1925年(大正14年)3月15日 - 貫井站(現:富士見臺站)開業。
  • 1925年(大正14年)3月25日 - 所澤至西所澤電氣化。
  • 1925年(大正14年)12月13日 - 西所澤至飯能電氣化。
  • 1926年(大正15年)4月1日 - 武藏藤澤站開業。
  • 1926年(大正15年)4月3日 - 元加治站開業。
  • 1928年(昭和3年)8月11日 - 池袋至練馬雙線化。
  • 1929年(昭和4年)3月20日 - 練馬至保谷雙線化。
  • 1929年(昭和4年)5月25日 - 上屋敷站開業。
  • 1929年(昭和4年)9月10日 - 飯能至吾野(14.1km)開業、全線通車。
  • 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 - 天覧山站開業。
  • 1931年(昭和6年)12月10日 - 東飯能站開業。
  • 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 - 稻荷山公園站開業。
  • 1936年(昭和11年)7月10日 - 櫻臺站開業。
  • 1938年(昭和13年)2月19日 - 松井村站(→東所澤站)開業。
  • 1945年(昭和20年)2月3日 - 上屋敷站、東所澤站、天覧山站停止營業。
  • 1946年(昭和21年)2月14日 - 保谷至田無町雙線化。
  • 1953年(昭和28年)1月15日 - 上屋敷站廢止。
  • 1953年(昭和28年)3月20日 - 田無町至東久留米雙線化。
  • 1953年(昭和28年)9月26日 - 東久留米至清瀨雙線化。
  • 1954年(昭和29年)10月10日 - 天覧山站廢止。
  • 1959年(昭和34年)12月21日 - 清瀨至秋津雙線化。
  • 1960年(昭和35年)5月25日 - 秋津至所澤雙線化。
  • 1965年(昭和40年)11月5日 - 所澤至西所澤雙線化。
  • 1966年(昭和41年)5月25日 - 西所澤至小手指信號所雙線化。
  • 1967年(昭和42年)10月28日 - 小手指信號所~武藏藤澤雙線化。
  • 1968年(昭和43年)11月13日 - 武藏藤澤至入間市雙線化。
  • 1969年(昭和44年)10月2日 - 佛子至笠縫信號所雙線化。
  • 1969年(昭和44年)10月14日 - 西武秩父線通車、開始直通運轉。
  • 1970年(昭和45年)11月20日 - 小手指站開業。
  • 1989年(平成元年)4月1日 - 至秩父鐵道秩父本線開始直通運轉。
  • 1994年(平成6年)12月7日 - 練馬高野臺站開業。
  • 1998年(平成10年)3月26日 - 經西武有楽町線至帝都高速度交通營團(現:東京地下鐵)有樂町線開始直通運轉。
  • 2001年(平成13年)12月6日 - 笠縫信號所至飯能雙線化、笠縫信號所廢止。
  • 2001年(平成13年)12月15日 - 中村橋至練馬高野臺雙複線化。

列車種類及運行區間

  • 各停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西武秩父站
  • 通勤準急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飯能站
  • 通勤急行(只限早上繁忙時間)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飯能站。
  • 區間準急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飯能站。
  • 快速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飯能站。
  • 急行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飯能站。
  • 快速急行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至西武秩父站。
  • 特急
    運行區間是池袋站至西武秩父站。

車站列表

範例
●:停靠、|:通過、↑:上行方向通過(只限通勤急行、通勤準急)、◎:只限西武有樂町線直通列車停車、※:只限平日停車、△:只限在週末或假期停車、○:臨時停車(特急參見特急列車記事,快速急行、急行參見表下的注記)、◆:4月上旬 - 5月下旬・10月上旬 - 10月下旬的平日 池袋發7:52的準急延長至西武秩父(從來往小手指)、∥:不途經
車站編號於2013年3月依次引入。[1]
車站編號 中文站名 日文站名 英文站名 站間距離 累計距離 準急 通勤準急 快速 通勤急行 急行 快速急行 S-Train 特急 接續路線 軌道 所在地
SI01 池袋 - 0.0 東日本旅客鐵道 山手線(JY13)、 埼京線(JA12)、 湘南新宿線(JS21)
東武鐵道 東上本線(TJ-01)
東京地下鐵 丸之內線(M-25)、 有樂町線(Y-09)、 副都心線(F-09)
東京都 豐島區
SI02 椎名町 1.9 1.9  
SI03 東長崎 1.2 3.1  
SI04 江古田 1.2 4.3   練馬區
SI05 櫻台 0.9 5.2
SI06 練馬 0.8 6.0 都營地下鐵 大江戶線(E-35)
西武鐵道:西武池袋線 西武有樂町線西武池袋線豐島線(均進行直通運行
∧∧
SI07 中村橋 1.5 7.5 ∥∥
SI08 富士見台 0.8 8.3   ∥∥
SI09 練馬高野台 1.2 9.5   ∥∥
SI10 石神井公園 1.1 10.6   ∨∨
SI11 大泉學園 1.9 12.5  
SI12 保谷 1.6 14.1   西東京市
SI13 雲雀之丘 2.3 16.4  
SI14 東久留米 1.4 17.8   東久留米市
SI15 清瀨 1.8 19.6   清瀨市
SI16 秋津 2.2 21.8 東日本旅客鐵道: 武藏野線新秋津:JM31) 東村山市
SI17 所澤 3.0 24.8 西武鐵道:西武新宿線 新宿線(SS22) 埼玉縣 所澤市
SI18 西所澤 2.4 27.2 西武鐵道:西武池袋線 狹山線(直通運行)
SI19 小手指 2.2 29.4  
SI20 狹山之丘 2.2 31.6    
SI21 武藏藤澤 1.3 32.9     入間市
SI22 稻荷山公園 3.0 35.9     狹山市
SI23 入間市 0.9 36.8     入間市
SI24 佛子 2.9 39.7    
SI25 元加治 1.3 41.0    
SI26 飯能 2.7 43.7     飯能市
SI27 東飯能 0.8 44.5       東日本旅客鐵道:八高線
  北飯能信號場 / 0.5 45.0        
  武藏丘信號場 / 1.5 46.5         日高市
SI28 高麗 2.0 48.5        
SI29 武藏橫手 2.8 51.3        
SI30 東吾野 2.5 53.8         飯能市
SI31 吾野 4.0 57.8       西武鐵道:西武池袋線西武秩父線(直通運行)
  • 临时停车
    • 2013年起春季的秩父芝樱花期以及秋季的巾着田曼珠沙华花期时,一部分的急行和快速急行列车在秋津站临时停车。此期间一部分特急列车在练马站临时停车
    • 2014年入间航空基地祭期间,与副都心线直通的一部分列车为下行快速、上行急行。2013年一部分快速急行列车在稻荷山公园停车。
    • 入间航空基地祭期间,特急列车在稻荷山公园临时停车。
    • 9月份巾着田曼珠沙华花期时,特急列车在高丽临时停车。
    • 芦久保站不定期临时停车(主要在黄金周期间)。
    • 埼玉西武獅队的主场比赛期间或在国际玫瑰园林展期间,特急“巨蛋号”列车在西武球场前临时停车。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池袋線

参考文献

  1. 西武線全駅で駅ナンバリングを導入しますPDF - 西武鉄道、2012年4月25日閲覧。
  1. 1945年休止,1953年廢除
  2. 1945年休止,1954年廢除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