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c小調第32號鋼琴奏嗚曲,作品編號111,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於1821-22年,是他晚期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中的第三首,亦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首完成的鋼琴奏鳴曲。作品題獻給魯道夫大公,他既是貝多芬的學生,也是他的朋友和贊助人

這首鋼琴奏嗚曲包含了賦格的元素,同時也採用了很多被應認為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素材,對及後浪漫時期的音樂發展作出了指標性的作用。全曲只有兩個樂章,而第二樂章則與同時期的第30號奏鳴曲一樣,是由主題和變奏所組成的變奏曲,貝多芬稱之為「小詠嘆調」(arietta)。對貝多芬音樂甚有認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表示,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真正與奏鳴曲式說再見的代表作[1][2]

這首奏鳴曲並不如第30號或第31號奏鳴曲般,很快便受到了聽眾的注視,要一直至十九世紀後期時才開始被聽眾接受[3],而這曲同樣也需要很有想像力的節奏感以及技術上的挑戰性,是一首不容易掌握得好的鋼琴作品。

歷史背景

費迪南·佐格·華特米勒所繪畫的貝多芬肖像,1823年。

最初貝多芬打算於1820年的夏季完成一連三首的奏鳴曲,即第30號、第31號及本曲,然而同時間他亦在創作《莊嚴彌撒曲》。本曲的大網早於1819年便已定好,而當中第一樂章中「輝煌及熱情的快板」的第一主題,更可追朔至他於1801-02年間的草稿簿中—大約是相對他創作第2號交響曲的時期[4] 。而從草稿簿中亦可窺見,貝多芬是有打算把它創作成為一個三樂章的奏鳴曲,不過,隨着原第一樂章的主題被用在第13號弦樂四重奏內時,原來預定作為第三樂章的音樂動機,便改為用於本曲的第一樂章內[5]。至於第二樂章的素材,同樣地可以在草稿簿中找到,這亦與貝多芬的原意相近,最終,貝多芬放棄了重寫第三樂章的想法,即變成了現時留傳下來的規模[6]

雖然這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但同時期,他亦完成了迪亞貝利變奏曲作品119作品126的兩套音樂小品等的鋼琴獨奏曲。

樂曲結構

共分成兩個樂章:

  • 第一樂章:莊嚴的(Maestoso)—輝煌及熱情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common time
  • 第二樂章:小詠嘆調(Arietta)—十分簡單而如歌地的慢板(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第一樂章的演奏時間約為7-10分鐘,第二樂章需時15-20分鐘,第二樂章的演奏時間差不多是第一樂章的兩倍時間。

注釋

  1. Mann, Thomas. . 由H. T. Lowe-Porter翻译.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49: 56.
  2. Cobley, Evelyn. . New German Critique. Spring–Summer 2002, (86): 43–70 (63). JSTOR 3115201. doi:10.2307/3115201.
  3. Jean Witold, Ludwig van Beethoven: The Man and His Work (Paris 1964), p. 140: "The sonata went almost unnoticed by contemporaries and it would be not until later that they came to understand its richness."
  4. Zwei Skizzenbücher von B. aus den Jahren 1801 bis 1803, Breitkopf, pp. 19, 14 – cited by Rolland 1937,第517頁
  5. Rolland, Romain. . Paris: Sablier editions. 1937: 518–520.
  6. Rolland 1937,第513頁.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第32號鋼琴奏鳴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