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路

赵登禹路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北部的一条道路,1947年为纪念抗日将领赵登禹改为现名。

赵登禹路南端
地點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西城区
附近主要建築物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
起點西直门内大街
終點阜成门内大街

简介

赵登禹路是一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该路向北连接东新开胡同,向南连接太平桥大街[1]

元朝时,高梁河水流入元大都和义门南水关之后,沿西直门内大街以南向东,到今东新开胡同附近折向南方,沿今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到今丰盛胡同附近折向东,最终同“萧墙”(皇城)的南护城河相连。当时,该河道称“金水河”,是为皇城水系供水的河道。[2]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高梁河不再直接入金水河,金水河遂逐渐变为排水沟,河内之水也改以生活污水和雨水为主。该河改道向南,经闹市口以东一带向南流入宣武门以西的护城河。由于承天门(现天安门)前的河道仍称“金水河”,故这条纵贯北京内城西部的排水河道被人们改称为“大明濠”(即排水明渠)。元大都时期自今丰盛胡同到萧墙的一段河道则逐渐干涸,其西段演变成日后的前泥洼胡同后泥洼胡同东斜街西斜街[2]

中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京都市政公所提出针对大明壕的《筹划改筑大明濠方案》,准备对其进行治理。1921年治理工程开工,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墙产生的城砖,修葺大明壕,将其改造为暗沟,其上铺设马路。1930年前后,治理工程竣工,整条大明壕上新建的道路未起名字,统称“沟沿大街”,被评定为一等乙类道路,其北段被习惯性地叫做“北沟沿大街”。[2]

赵登禹路南口,远处是妙应寺白塔

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冯玉祥提议,北平市临时参议会通过决议,北平市市长何思源于1947年3月13日签发《北平市政府户字第59号训令》,将南沟沿大街、北沟沿大街、铁狮子胡同分别改名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以示对抗日英雄的纪念。[2]文革”时期,赵登禹路改称“中华路”,佟麟阁路改称“四新路”,张自忠路改称“工农兵东大街”。“文革”结束后,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10月决定恢复上述三条道路的原名。[3]

北京地铁19号线在西城区北部大部分区段沿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闹市口北街-闹市口大街布置。

参考文献

  1. 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2. . [2013-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8).
  3. 赵登禹路,首都文明网,2011-12-3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