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马力欧银河2
《超级马力欧银河2》(日语:,英语:,)是由任天堂开发并发行在Wii平台上的平台3D动作游戏。本作是2007年游戏《超级马力欧银河》的续作,于2009年E3电子娱乐展上正式公开,并于2010年在全球发行。在本作中,反派酷霸王绑架了桃花公主将她带至宇宙,利用力量星星控制全宇宙;玩家需操控马力欧追赶酷霸王。为此,马力欧需要造访多个银河,收集力量星星,从而得以前往宇宙中心击败酷霸王、解救桃花公主。
超级马里奥银河2 | |
---|---|
类型 | 平台 |
平台 | Wii、 |
开发商 | 任天堂情报开发本部东京製作部 |
发行商 | 任天堂 |
总监 | 林田宏一 |
制作人 | 小泉歡晃、 |
设计师 | 元仓健太 |
早川毅 | |
美术 | 渡边大介 |
音乐 | 横田真人、 |
系列 | 超级瑪利歐系列 |
模式 | 单人、 |
发行日 | Wii
|
依最初计划,本作为前作《超级马力欧银河》的升级版,开发周期为一年。然而,随着开发团队涌现出大量点子,本作最终按全新续作标准开发,制作周期随之延长至两年半。本作融入了多项新元素,如动态环境变化、全新强化道具、耀西等。
本作发售后媒体一致表示好评,称其质量胜于前作。媒体盛称游戏的创意与技术进步,但对难度偏高及故事弱化略有微词。本作被视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子游戏之一,同时也在全球卖出近700万套,成为畅销Wii游戏。
游戏系统
《超级马力欧银河2》的游戏系统与前作《超级马里奥银河》类似,游戏舞台为若干星球构成的银河,主人公马力欧在三维关卡中移动、跳跃。星球和银河的主题、大小、环境、气候不一。玩家操纵马力欧,利用「旋转」攻击、长跳、爬墙跳和多种翻腾跳能力挑战关卡[1]。游戏后期,玩家还可选用马力欧的弟弟路易吉挑战关卡。与前作一样,本作的目标是穿梭于银河之间收集力量星星。力量星星可在通过关卡或达成任务时获得;后期部分关卡需收集一定数量的力量星星才能解锁。本作中玩家依然可以收集并向敌人发射星塵。此外,前作部分关卡元素在本作中再次登场,例如依靠体感游玩的平衡球关卡[2]。
设定与关卡设计
同《超级马里奥世界》和《新超级马里奥兄弟Wii》类似,《超级马力欧银河2》也采用了大地图选关系统,玩家可以选择银河探索[3]。在游戏中,马力欧搭乘「瑪利歐星艦」在大地图中移动。瑪利歐星艦由一颗星球改造而成,外观形似马力欧的头。瑪利歐星艦本身作为一颗星球,也可供玩家随时探索;随着游戏推进,探索内容也逐渐丰富[4]。本作共有49个银河,构成7个「世界」;各世界难度逐步上升。除第7世界外,各世界最后一个银河均为头目关卡,玩家要在这些银河中击败酷霸王Jr.(世界1、3、5)或酷霸王(世界2、4、6)。玩家只有击败头目,才能通往下一个世界。当玩家集齐全部120颗力量星星后,游戏会解锁120颗綠星星。綠星星常位于关卡隐蔽偏僻处;玩家通常需要仔细探索星球,再极其精准的操作获取。一旦操作不慎,玩家角色可能就会死亡[5]。
本作大部分关卡均有特定的主题,且大多数关卡的环境动态可变,能在多种状态之间切换。例如,某些关卡中的平台会随背景音乐的节拍显隐交替[6];某些关卡的重力场方向会发生变化[6];部分关卡当中则放置了特殊按钮,触发后整个场景会结冰,马力欧可以在冰面上行走,到达全新区域[7]。前作主线中会有「搗蛋彗星」随机出现,向关卡施加各类挑战或限制,增大玩家挑战难度。本作中,搗蛋彗星不再随机登场,取而代之的是各银河中的「彗星獎章」;只有拿到这枚獎章,搗蛋彗星才会在该银河中出现[8]。本作和前作均有五种挑战或限制模式;前作中搗蛋彗星只会选择其一,本作则改为多种模式叠加混合。本作五种模式具体为:击败所有敌人、收集紫色硬币、限时完成关卡、无伤过关、躲避追赶马力欧的黑影。动态环境与搗蛋彗星均为关卡带来具有解谜要素的挑战,玩家只有精准操作、掌握一定策略,才能完成挑战[9]。
强化道具
《超级马力欧银河2》沿用了前作的强化变身机制。本作在取消前作“冰冻马力欧”和“飞翔马力欧”形态的同时,新增了「滚滚石马力欧」和「云朵马力欧」两种形态:滚滚石马力欧可以化身滚石,摧毁沿路的岩石与敌人[4];云朵马力欧则可以在空中创造云朵,构成临时落脚点[10]。本作还新增强化道具「旋轉鑽頭」,可以让马力欧挖穿星球,从另一端出现[6]。
玩家在本作的部分关卡当中可以骑乘耀西。当骑在耀西身上时,屏幕上的蓝色星状光标会改为红点。玩家移动Wii遥控器让光标指向场景内的不同物品,利用耀西的舌头控制它们。利用耀西的舌头,玩家可以荡过场景内的深渊、吃掉敌人(部分敌人可以再当作子弹吐出去)。此外,耀西能让玩家在空中漂浮一段时间[2][11]。游戏中有三种不同的强化水果,耀西吃下这些水果可以获得临时能力:「冲刺耀西」能让耀西高速冲刺,可以借此冲上垂直的高墙,亦可在水面上冲刺;「气球耀西」能让耀西在空中漂浮;「發光耀西」能让耀西发光,照出隐藏的通道[12]。玩家骑乘耀西时如果遭到攻击,便会从耀西身上跌落,耀西则四处奔逃。玩家需要追上耀西重新骑在它的身上;否则耀西便会回到蛋中,玩家需要前往关卡指定位置,从耀西巢当中重新找到它[11]。
帮助与多人模式
在难度拔高的同时,本作也设立了一些机制,帮助经验不足和反复失败的玩家过关。本作提供了「银河向导」功能,该功能与《新超级马力欧兄弟Wii》当中的「超级向导」功能相仿:玩家在同一关卡死亡足够多次后,银河向导就会出现;此时电脑自动操作角色羅潔塔,替玩家角色过关。然而使用银河向导过关后,玩家只会获得一颗铜星;只有不借银河向导之力通过关卡,玩家才能拿到金色的力量之星,[13]。此外场景中还有一些显示器,向玩家展示特殊动作的做法与强化道具的用法[13][14]。
本作继续丰富了前作便有的多人要素。在《超级马力欧银河》中,第二位玩家可以使用第二支Wii遥控器控制屏幕上的第二个星星光标,抓取敌人与收集、发射星屑。本作中,第二位玩家的参与更有意义——第二玩家化身橘色的琪琪,除执行前作所有操作外,还能物理攻击敌人,收集金币等物品[13]。
故事剧情
游戏以蘑菇王国百年一度的星塵節开场,桃花公主邀请主人公马力欧同尝蛋糕。在前往桃花公主城堡的路上,马力欧遇见了迷路的奇可王子。奇可王子立刻与马力欧结为朋友,给予了他旋转的能力。不久后酷霸王登场;他吞下一颗崇高之星,体型变得巨大。酷霸王袭击城堡、将桃花公主虏走,接着前往外太空,在宇宙中心重建帝国。马力欧追随前往外太空,来到一颗星球上;一只名为路叭的奇可将这颗星球改造成马力欧星舰。以力量之星作为能源,马力欧星舰在宇宙内穿梭,追赶酷霸王和桃花公主。一路上他遇见了其他奇可,前作登场的奇诺比奥探险队和路易吉,以及本作登场的耀西。
集齐足够的力量之星后,马力欧来到宇宙的中心,击败酷霸王、救出了桃花公主。之后,羅潔塔和她的长尾星天文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羅潔塔感谢马力欧照顾奇可王子,奇可王子带着马力欧的帽子回到了天文台;其他人则返回蘑菇王国庆祝胜利。在游戏的最后一幕中,马力欧星舰停在桃花公主城堡的上方,长尾星天文台在更远处划过天空[15]。
开发
前作《超级马力欧银河》完工后,宫本茂向开发团队建议:既已花费心血制作游戏引擎,不如再以其创作一部续作[16]。制作团队原计划以前作星球为基础添加新元素,并定下「更多超级马力欧银河」()的创作理念[16]。制作团队当时预计本作的开发周期为一年,并在开发早期称之为「超级马力欧银河1.5」[17]。前作开发期间,耀西与“马力欧头像星球”的创意即已诞生;但因游戏新元素已有不少,且耀西等构思用武之地不大,开发团队决定暂不浪费点子。尽管前作有所保留,但因之前投入新想法太多,《超级马力欧银河2》开发前期,团队还是感到创意枯竭[16][18]。然而随着开发进行,开发团队发掘出的新元素与创意越来越多,本作的制作周期也延长到两年半。游戏首席程序设计师早川毅编写了一套开发工具。籍由这套工具,视觉、音效设计师不必等候程序员,亦能轻松构建关卡。成品游戏中许多关卡即出自艺术设计师之手[19]。
为了带来与前作大不相同的印象,制作团队原本想让本作整个围绕着“切换”的主题制作——某些条件下游戏场景会发生巨变。但因想法难以在整个游戏范围内施行,制作团队最终妥协,只在某些关卡中施行这个主题[20]。制作团队初期还考虑请其他任天堂角色客串(诸如森喜刚、皮克敏等),但遭宫本茂以「不合世界观且没有意义」为由否决[21]。为兼顧新老玩家,本作教程專門模塊展開,不需要的玩家可以直接跳過[22]。宫本茂将本作与《薩爾達傳說 穆修拉的假面》类比,指出二者均沿用了各自前作的游戏引擎,也均在前作基础上增添了新要素[17]。
本作于2009年6月2日在E3电子娱乐展上正式公开。宫本茂在一次私人会议中指出,游戏制作已经完成大半,但为避免与2009年下半年发售的《新超级马力欧兄弟Wii》档期冲突,故推迟到2010年年中发售。他还称《超级马力欧银河2》拥有95%至99%的新特性,总内容量与前作相仿[23]。时任北美任天堂总裁雷吉·菲尔斯-埃米在一次采访当中透露,该作将会比前作更难[24];宫本茂接受《连线》采访时称,该作相比前作将会弱化剧情[25]。宫本茂还在一开始暗示该作可能会引入《新超级马力欧兄弟Wii》当中的「超级向导」功能[26]。时任任天堂营销部门高级经理比尔·特里宁()确认了这一说法,他指出制作团队在寻找改进《新超级马力欧兄弟Wii》当中的超级向导功能的方法[27]。
任天堂在2010年2月24日举办的任天堂媒体峰会2010()上首次展出了本作的可游玩版本,同时还公开了第二部宣传片,并宣布本作会在2010年5月23日于北美上市[28][29]。本作的日版、欧版和澳版均随游戏附带一张DVD光盘,内含指导手册,展示游戏的基本操作和进阶玩法[30]。前作配音班底继续担当本作配音工作[31]。本作于2010年5月23日在北美发售、5月27日在日本发售[32]、6月11日在欧洲发售[33]、7月1日在澳洲发售[34],于2010年12月4日在台湾与香港发售[35][36]。本作亦於2011年1月20日在南韓發售,名稱改為《超級瑪利歐Wii 2 一起銀河冒險》()[37]。
2015年1月,时任任天堂社长岩田聪在一场任天堂直面会当中宣布,本作以及《拳无虚发》、《银河战士Prime 三部曲》等Wii游戏将会在Wii U的任天堂eShop上提供下载[38],其中本作于2015年1月14日发售[39][40]。
音乐
超级马力欧银河2 原声带 | |
---|---|
横田真人、永松亮、近藤浩治的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2010年7月10日 |
类型 | 电子游戏原声带 |
时长 | 65:00(唱片1) 66:39(唱片2) |
唱片公司 | 任天堂俱乐部 |
与前作一样,本作的音乐仍以交响乐为主,由交响乐团以「马力欧银河管弦乐队」之名演奏[31]。本作的音乐团队由横田真人带领。制作团队在开发早期曾打算全面沿用前作的音乐,不创作新音乐。但当制作团队加入耀西后,音乐团队意识到本作需要全新配乐来呼应游戏中的耀西和蓝天[41]。开发前作时,制作团队时候花费大量功夫说服宫本茂接受交响乐;本作制作期间,团队一度认为宫本茂未必欣然同意再录制交响乐,也可能要求他们直接沿用前作音乐。然而对于继续录制交响乐的提议,宫本茂旋即批准,并称前作玩家一定也期待如此[42]。最终,本作音乐包含了全新配乐、前作配乐的改编版,以及许多马力欧系列旧作主题曲的改编版[41]。曾为《瑪利歐賽車Wii》、《Wii運動 度假勝地》和《新超级马力欧兄弟Wii》谱曲的永松亮在本作中创作了9首音乐[43]。
近藤浩治为交响乐团招募了60名音乐家,比前作还多出10人[44]。本作除了交响乐配乐外,还收录了多首大乐团风格音乐。制作团队为此再聘请了10名音乐家,让参与演奏的总人数达到70人[42]。制作团队联系了曾在2002年任天堂明星大乱斗音乐会上担任指挥的竹本泰藏出任乐团指挥。演奏乐队在演奏时精益求精,令制作团队大为触动,反过来激励他们打磨游戏[44]。近藤浩治担任录音现场的监督,他也为本作谱写了5首音乐[42]。本作的原声带一共含有70首游戏音乐,分为2张唱片,提供给日本的任天堂俱乐部成员[45]。
评价
媒体评价
评价 | ||||||||||||||||||||||||||||||
---|---|---|---|---|---|---|---|---|---|---|---|---|---|---|---|---|---|---|---|---|---|---|---|---|---|---|---|---|---|---|
|
《超级马力欧银河2》获得游戏媒体的广泛赞誉,在Metacritic和GameRankings上的汇总得分均达97%,跻身两个网站的高分游戏之林[46][47]。多家媒体为本作打出满分,赞扬本作不但吸取前作的成功经验,还加入了丰富的内容,身为续作仍能带给玩家惊喜[50][56][52]。《官方任天堂杂志》认为本作缺少前作带给玩家的冲击力,但也承认前作既已冲击玩家,续作很难再次带来震撼[53]。《Edge》和《游戏机实用技术》的编辑均认为,本作不但完善了平台跳跃这一游戏类型,更是达到同类游戏的顶峰[49][54]。
媒体评论者一致赞扬本作创意丰富,不会让玩家感到枯燥[50][49]。1UP.com的评论者贾斯汀·海沃德()认为,在保留前作韵味与引入全新玩法之间,本作取得了宝贵的平衡[48]。《官方任天堂杂志》的编辑()赞扬本作中新出现的道具为游戏增添了乐趣[53]。不过《The Escapist》杂志的编辑苏珊·阿伦特()认为,本作中新出现的耀西只在特定关卡登场,表明制作组仍然不够用心[57];《游戏机实用技术》的编辑则称,游戏部分素材与前作雷同,头目的设定未有太多新体验[54]。评论者夸奖本作关卡设计十分大胆[58],水平比前作还有提升[59]。《Wired》的编辑克里斯·科勒()称,本作一些关卡理念即使单独拿出,也能制成完整游戏[6]。1UP.com的评论者通关后感到意犹未尽,认为本作「结束的太快」[48]。评论者赞赏本作中加入的2D横版关卡[53],但对一些依赖体感的关卡颇有微词;但评论也称,得益于丰富的关卡创意,本作烦人的关卡并无太多[59]。Giant Bomb的评论者瑞安·戴维斯()同时抱怨本作中一些频繁切换重力方向的关卡,称部分玩家游玩时会眩晕不适[51]。评论者们还称与前作相比,本作关卡色彩明亮鲜艳、细节丰富、环境多样、变化多端[50][53]。部分媒体特别夸赞了本作的音乐:1UP.com称其震撼人心[48];《游戏机实用技术》认为交响乐将行星大冒险衬托得更美妙[54];GameSpot则称赞其旋律抓耳,和玩家的游戏操作完美搭配[50]。此外,游戏媒体还赞赏本作操作体验优良,令玩家喜悦,惟摄像头偶尔失灵,阻碍玩家操作[50][52]。
关卡难度与新选关方式是本作的争议点。IGN的编者克雷格·哈里斯()赞扬本作的难度分布合理,适合各种水平的玩家[52][6]。但是,其他媒体批评本作后期的关卡难度太高,令人沮丧[2]。GamePro的评论者本·珀利()指出本作关卡难度高,且对玩家操作熟练度的要求也高,担心本作可能会拒新玩家于门外[60]。不过,其他一些媒体则认为本作虽然难,但是不至令玩家感到不公平[51][59]。对于本作全新的选关方式,一部分媒体称其比前作简单、直观、高效[50][53][59],而另一部分媒体则认为其过于直线化,缺少前作的探索感,显得廉价[6][48]。此外《Wired》的评论者还批评本作淡化剧情[6]。
注释
日语: スーパーマリオギャラクシー2,赫伯恩式日语罗马字拼法:Sūpā Mario Gyarakushī Tsū
参考文献
- Words: Henry Gilbert, GamesRadar US. . GamesRadar. 2010-04-22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英语).
- Helgeson, Matt. . Game Informer. 2010-05-19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英语).
- Fletcher, JC. . Joystiq. 2010-03-29 [201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1) (英语).
- Words: Brett Elston, GamesRadar US. . GamesRadar. 2010-03-31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英语).
- Claiborn, Samuel. . IGN.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2) (英语).
- Kohler, Chris. . Wired. 2010-05-21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英语).
- Nelson, R. . Engadget. 2010-03-3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 Totilo, Stephen. . Kotaku. 2010-02-24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英语).
- McAllister, Jeff. . GamesRadar. 2010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 Fahey, Mike. . Kotaku. 2010-04-16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英语).
- Kollar, Phil. . Game Informer. 2010-02-24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英语).
-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英语).
- Fahey, Mike. . Kotaku. 2010-04-21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英语).
- Nelson, R. . Engadget. 2010-05-2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 任天堂. . 任天堂. 2010-12-04.
- 小泉欢晃; 林田宏一; 早川毅; 元仓健太.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日语).
- 宫本茂.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日语).
- 小泉欢晃; 林田宏一; 早川毅; 元仓健太.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日语).
- 小泉欢晃; 林田宏一; 早川毅; 元仓健太.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日语).
- 小泉欢晃; 林田宏一; 早川毅; 元仓健太.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日语).
- McWhertor, Michael. . Gametrailers. 2009-05-26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3) (英语).
- 宫本茂.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5) (日语).
- . IGN. 2009-06-02 [200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9) (英语).
- Casamassina, Matt. . IGN. 2009-06-02 [200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4) (英语).
- Kohler, Chris. . Wired. 2009-06-12 [2009-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6) (英语).
- Robinson, Andy. .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09-11-16 [201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英语).
- East, Thomas. .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10-03-15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8) (英语).
- Cabral, Matt. . Kotaku. 2010-02-24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6) (英语).
- . GameTrailers. 2010-02-24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英语).
- Plunkett, Luke. . Kotaku. 2010-05-10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英语).
- 任天堂. . 任天堂. 2010-12-04. 製作人員名單.
- . 任天堂.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1) (日语).
- Scammell, David. . 2010-02-25 [201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4) (英语).
- . 任天堂. 2010-05-17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8) (英语).
- Sam. .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10-11-25 [2013-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5) (中文(臺灣)).
- . 任天堂(香港).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5) (中文(香港)).
- . 任天堂.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3) (韩语).
- Schneider, Steven. . Tech Times. [2015-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 Phillips, Tom. .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15-01-14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0) (英语).
Nintendo will start by selling Super Mario Galaxy 2 starting later today.
- Otero, Jose. . IGN. Ziff Davis. 2015-01-14 [2015-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Super Mario Galaxy 2 is out today.
- 近藤浩治; 横田真人; 永松亮.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日语).
- 近藤浩治; 横田真人; 永松亮.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日语).
- . Square Enix Music.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英语).
- 近藤浩治; 横田真人; 永松亮. . 访谈 with 岩田聪. 2010-05-11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日语).
- . Club Nintendo. [2010-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3) (英语).
- . GameRankings. [2009-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1) (英语).
- . Metacritic. [201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5) (英语).
- Haywald, Justin. . 1UP.com. 2010-05-21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9) (英语).
- . GamesRadar. 2010-05-06 [2010-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3) (英语).
- McShea, Tom. . GameSpot. 2010-05-22 [2014-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6) (英语).
- Davis, Ryan. . Giant Bomb. [201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英语).
- Harris, Craig. . IGN. 2010-05-20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英语).
- Scullion, Chris.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10-06-09 [2011-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5) (英语).
- 奈落; 雷电; Gouki. . 游戏机实用技术. 2010-06-16, (252): 24. ISSN 1008-0600.
- Gifford, Kevin. . 1UP.com. 2010-05-19 [2010-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6) (英语).
- . Edge. 2010-05-06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6) (英语).
- Arendt, Susan. . The Escapist. 2010-05-20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英语).
- Davis, Ryan. . Giant Bomb. 2010-05-21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6) (英语).
- DeAngelus, Chris. . Worthplaying. 2010-05-21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英语).
- PerLee, Ben. . GamePro. 2010-05-21 [201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4) (英语).
- Remo, Chris. . Gamasutra. 2010-06-03 [2010-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英语).
- Sliwinski, Alexander. . Joystiq. 2007-11-08 [2010-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英语).
- Magrino, Tom. . GameSpot. 2010-06-28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 Graft, Kris. . Gamasutra. 2010-06-28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英语).
- Thorsen, Tor. . GameSpot. 2010-07-16 [201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英语).
- (PDF). Nintendo: 10. 2011-04-26 [2011-04-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3) (日语).
- East, Thomas. .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0-12-23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5) (英语).
- . GamesTM. 2011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英语).
- Concelmo, Chad. . Destructoid. 2010-12-17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 Bischoff, Daniel. . Game Revolution. 2011-01-31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6) (英语).
- . Nintendo Power. Vol. 265 (Future plc). 2011-03: 65 [2021-07-09]. ISSN 1041-95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8) (英语).
- . IGN. 2011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英语).
- . GameTrailers. 2010-12-31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1) (英语).
- . GameSpot. 2011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英语).
- . 1UP.com. 2011-01-13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英语).
- . IGN. 2011-11-08 [2011-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6) (英语).
- . 2012-03-09 [2019-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