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
天體(astronomical object,也稱為celestial object)是存在於可觀測宇宙中的任何自然形成的物質實體,又關聯性的結構[1]。在天文學的術語中,"物件"和"物體"通常可以互換使用。然而,「天體」或「天球體」可以是一個單一、緊密結合、連續的實體,也可以是複雜、可能由多個有形與無形、可見與不可見的物體甚至其它次結構之物體組成。
| |||||||
一些天體 |
複雜、凝聚力較弱天體的例子包括行星系、星團、星雲和星系,而單一、緊密結合、連續的天體有小行星、衛星、行星和恆星等。彗星可以被識別為兩者兼具的天體:當提到冰和塵埃的凍結核時,它是後者,當描述整個彗星及其瀰漫的彗髮和彗尾時,它是前者。
歷史
早期文化以神話和靈魂標示天體。它們認為這些天體 (和它們的運動)導致的現象包括雨、乾旱、季節和潮汐。一般還相信第一位的專業天文學家是祭司 (例如僧侶),他們瞭解的天空是神聖的,因此古老的天文學和現在所謂的占星學是聯繫在一起的。古老的結構可能和天文校準有關 (像是巨石陣),可能完全符合天文學和宗教功能。 世界各地的曆法都是依據太陽和月球(測量年、月和日)設置的,對農業的節慶非常重要,並給出每年收穫的正確時間。現在最通用的西曆是以羅馬曆為基礎,將一年分為大月31天,小月30天,相互交替的12個月。在西元前46年,凱撒採用起源於西元前4世紀的希臘天文學家Callippus所提出一年長度為365 1/4天的曆法改革。
星系和更大的結構
宇宙可以被看作是具有階層結構的[2]。在大尺度結構上,其基本組成部分是星系。星系可以組織成星系群和星系團,並且通常包括在更大的超星系團中。沿著幾乎空的空洞之間的巨大絲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橫跨可觀測宇宙的網路[3]。
星系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包括不規則,橢圓和圓盤的形狀,這取決於它們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包括與其它星系相互作用可能導致的星系合併[4]。圓盤星系包括透鏡狀和螺旋狀,其特徵包括螺旋臂和獨特的暈。大多數星系在核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可能導致一個活躍的星系核。星系也可以有像是衛星的矮星系和球狀星團[5]。
在星系內
星系的主要成分是以氣態物質組成,這些氣態物質通過引力自我吸引,形成階層的型態聚集在一起。在這些層面上,產生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恆星,它們通常存在於由各種星雲凝聚組成的星團中[6]。恆星形態的多樣性幾乎完全由這些恆星的質量、組成和演化狀態决定。恆星可以在多星系統中被發現,這些系統在一個層次組織的結構中圍繞彼此運行。行星系統和各種不同的小天體,例如小行星、彗星和碎片等,可以在圍繞新形成恒星的原行星盤分層吸積的過程中形成。
赫羅圖(H-R圖)顯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恆星-絕對光度與表面溫度的關係。每顆恆星都遵循著這張圖上的一條演化軌跡。如果這條軌跡將恆星帶過一個包含內在變數類型的區域,那麼它的物理性質會導致它成為一顆變星。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赫羅圖上包括盾牌座δ、天琴座RR和造父變星等區域的不穩定帶[7]。一顆正在演化的恆星可能會噴射出其大氣層的一部分,形成一個星雲,或者穩定地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或者在一次超新星爆炸中形成一個遺跡。取決於恆星的初始質量和是否有伴星的存在,恆星可能會以緻密天體的形式度過其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要麼是白矮星、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形狀
IAU對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要求繞太陽運行的天體經過成圓過程,達到大致的球形,這一程序稱為流體靜力平衡。從較小的岩石行星(如火星)到氣態巨行星(如木星),都可以看到相同的球體形狀。
任何尚未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繞著太陽運行的自然天體都被IAU歸類為太陽系小天體(SSB)。它們有許多不是球形,只是由落下的灰塵和岩石隨意吸積而形成的塊狀物;沒有足够的質量來產生成圓整所需的熱量。一些太陽系小天體只是相對較小的岩石集合,這些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彼此依偎在一起,但實際上並沒有融合成一個大的基岩。太陽系小天體中的灶神星足够大,至少經歷了部分行星分化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也是球狀的,這是因為電漿是一種可以自由流動的流體,也會受到引力的影響。與恆星形成過程中釋放的初始熱量相比,正在進行的恆星核合成對恆星來說是一個更大的熱源。
按位置分類
下表按位置或結構列出了天體的一般類別。
太陽系天體 | 太陽系外 | 可觀測宇宙 | ||
---|---|---|---|---|
簡單主體 | 複合物件 | 擴展物件 | ||
行星
矮行星
小行星
|
恆星 (見下文)
依照光度 / 演化
依照光譜類型
|
系統
恆星集團
星系
|
盤與物質
宇宙尺度
|
|
參考資料
- Task Group on Astronomical Designations from IAU Commission 5. .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April 2008 [4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 August 2010).
- Narlikar, Jayant V. . Universities Press. 1996 [2022-04-16]. ISBN 81-737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 Smolin, Le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98: 35. ISBN 0-19-512664-5.
- Buta, Ronald James; Corwin, Harold G.; Odewahn, Stephen C.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01. ISBN 978-0-521-82048-6.
- Hartung, Ernst Johannes. . 1984-10-18 [13 February 2017]. ISBN 0521318874.
- Elmegreen, Bruce G. . 266: 3–13. January 2010. Bibcode:2010IAUS..266....3E. arXiv:0910.4638 . doi:10.1017/S1743921309990809.
- Hansen, Carl J.; Kawaler, Steven D.; Trimble, Virginia.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library 2nd. Springer. 2004: 86. ISBN 0-387-20089-4.
外部連結
- SkyChart, Sky & Telescope,存档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存檔日期 2005-06-13)
- Monthly skymaps for every location on Ear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