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思·伊瑞葛來

路思·伊瑞葛來(;1930年5月3日),又譯伊希迦黑伊利加里,是比利時出生的法國女性主義者、哲學家語言學家、精神病理學家、心理語言學家、社會學家。以《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1974)和《此性非一》(1977)等著作聞名。與克莉斯蒂娃愛蓮·西蘇並肩為法國女性主義代表。[2]

路思·伊瑞葛來
Luce Irigaray
出生 (1930-05-03) 1930年5月3日
 比利時瓦龍大區
国籍 法國
时代當代哲學
地区西方哲學
学派當代哲學
著名思想
市場上的女人[1]
影响于

略歷

早年就讀於天主教魯汶大學,1954年取得學士學位,1956年取得碩士。[3]1956年至1959年間,於布魯塞爾的一間中學任教。

1960年,伊瑞葛來赴巴黎,於巴黎大學攻讀心理學。1960年代,伊瑞葛來參與了拉岡的研討會。1964年起,伊瑞葛來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職務。1968年取得博士學位。

1970年,於文森大學任教。[4]1974年,因《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失去教職。[4]

1980年代,伊瑞葛來與義大利女性主義者群體往來甚密。[4]1990年代後,重心轉向宗教,省思如何確立兩性皆為主體[4]

伊瑞葛來的女性主義哲學常收到本質主義的批評,但她的差異哲學並未對女性特質是本質或建構有明確表態。[4]

哲學

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

在第一部作品〈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中,伊瑞葛來重新審視西方哲學傳統的「同一」邏輯()與陽形中心論(),批評了柏拉圖康德黑格爾等人。[4] 哲學的主體論只能是從男性觀點出發,而女人在哲學傳統中,扮演男人的「鏡子」,成為男人映照中的她者[4]伊瑞葛來特別批評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如何誤現()女人形象。在〈精神分析的貧乏〉(, 1977)中,更批評了拉岡薩福翁[4]

市場上的女人

伊瑞葛來1977年的作品《此性非一》第八章〈市場上的女人〉[1],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出發,主張在男人之間,女人亦同其他商品般是可交易的。伊瑞葛來認為整個社會建立在女人的交易上。女人的交換價值由社會評斷,而其使用價值由其自然品質決定。因此,女人自身可劃分成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但女人只因交換價值而受追求。這套系統創造了三種女人:母親,基於使用價值;處女,基於交換價值;妓女,基於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5]

女性神聖

在《性別與系譜》中,伊瑞葛來將焦點擺到基督宗教。伊瑞葛來認為傳統的基督宗教限制、否定了女性成聖的可能,而重新強調女性的神性,發掘神的母系系譜[4]

著作

  • 《痴呆症的语言》(, 1973)
  • 《另一個女人的內視鏡》(, 1974)
  • 《此性非一》(, 1977)
  • 《尼采的海戀人》(, 1980)
  • 《基本情感》(, 1982.)
  • 《海德格對空氣的遺忘》(, 1983)
  • 《性別差異的倫理》(, 1984)
  • 《言談從未中立過》(, 1985)
  • 《性別與系譜》(, 1987)
  • , 1997.
  • 《東西之間:從單人到群體》(, 1999)
  • , 2002
  • , 2004
  • , 2016.

參見

參考文獻

  1. Luce Irigaray, "Women on the Market", in: 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170.
  2. 朱崇儀. . 中外文學. 1996, 24 (11): 40-55.
  3. Commire, Anne; Klezmer, Deborah (2007). Dictionary of Women Worldwide: 25,000 Women Through the Ages(Vol. 1. ). Yorkin Publications.
  4. 朱崇儀.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 ISBN 9789863500247.
  5. Irigaray, L. (1985) "Women on the Market." in Rivkin, J.; Ryan, M. (eds) (1998). 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 Malden, Mass: Blackwell. pp. 799–811. ISBN 978063120029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