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龍屬
通天龍屬(屬名:)是獸腳亞目偷蛋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東亞,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1]。
通天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 | |
---|---|
通天龍的正模標本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科: | †偷蛋龍科 Oviraptoridae |
属: | †通天龙属 Tongtianlong Lü et al., 2016 |
模式種 | |
泥潭通天龍 Tongtianlong limosus Lü, Chen, Brusatte, Zhu, Shen, 2016 |
特徵描述
通天龍全長估計約 2.5 公尺,體型相當於一頭綿羊,和大部分的偷蛋龍科恐龍差不多。其頭部短而高,頭骨呈圓頂狀,頭骨的最高處位於眼眶後上方,頭頂有個小型頭冠,可能有求偶的作用。和許多偷蛋龍類一樣,通天龍的前上頷骨沒有牙齒,但在前緣有明顯突起[1][2]。
發現歷史
通天龍的化石(正模標本編號 DYM-2013-8)出土於2012年,是從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一所新建高中的工地裡被發現。而發現化石的贛州地區自2000年代以來即是出土偷蛋龍類化石的重鎮,直到通天龍被正式發表前,已經陸續有斑嵴龍、南康龍、江西龍、贛州龍、華南龍以及一個未命名種(unnamed oviraptorid)被記述[3]。而以上六種偷蛋龍類與通天龍同屬於南雄組地層,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4](但通天龍的發現地層尚沒有更詳細的研究)。
由於化石是在工地中被挖掘到,加上是經由施工人員在爆破作業後才發現,因此雖然發現了化石,但部分手臂、右腿和尾部都被TNT炸毀,在臀部的位置附近甚至還留有放置炸藥的鑽孔[5]。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史蒂芬·布魯薩特(也是通天龍論文的共同作者)更推測,在化石被發現前,它很可能是保存完好的單一個體[6]。而這具化石目前存放在浙江省東陽市的東陽市博物館[1]。
通天龍另一個引起科學家興趣的地方是它被保存下來的姿勢,其頭部上揚、前肢向兩側伸展,顯得極度不尋常。已故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呂君昌透過研究化石底下的紅色砂岩,發現通天龍死亡時周圍環境是一片泥潭,進而推測可能是因為誤入泥坑無法逃脫才死亡形成化石,而特殊姿勢則是掙扎求生的樣態,而這也是偷蛋龍科化石中的首例[7]。
分類學
2016年的研究指出通天龍屬於偷蛋龍科,與斑嵴龍和烏拉特龍形成外類群的近緣關係,詳細如下列[1]:
偷蛋龍科 Oviraptoridae |
| |||||||||||||||||||||||||||||||||||||||||||||||||||||||||||||||||||||||||||||||||||||||||||||||||||||||||
古生態學
前面提過通天龍出土的南雄組已有許多種偷蛋龍科恐龍被發現,而通天龍是第六個被正式發表與命名的物種。基於當中部分物種的體型有一定的落差,且和通天龍有部分相似之處(例如全長可能不及通天龍一半的斑嵴龍),因此通天龍可能只是其他種偷蛋龍科的成年個體[1];不過對偷蛋龍科幼體解剖構造的研究指出,偷蛋龍類的生理構造不會因年齡增長而有太大的變化,亦即通天龍更有可能是獨立的物種[10]。
呂君昌等人也提出另一個可能性,也就是在單一地區出現如此豐富的偷蛋龍科物種多樣性,可能表示偷蛋龍家族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前經歷了演化輻射的過程,也就是單一物種受地理因素而隔離成不同族群,長時間下來各自演化成不同物種的現象[5]。不過由於尚沒有南雄組的詳細研究,不能排除這些物種可能只是各自來自不同的時間點而已[1]。
參考來源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通天龍屬 |
- Lü, J.; Chen, R.; Brusatte, S.L.; Zhu, Y.; Shen, C. .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5780 [2017-05-21]. ISSN 2045-2322. PMID 27831542. doi:10.1038/srep357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6).
- (中文)化石網.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November 12, 2016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 Lü, J.; Yi, L.; Zhong, H.; Wei, X. . PLoS ONE. 2013, 8 (11): e80557. ISSN 1932-6203. PMID 24312233. doi:10.1371/journal.pone.0080557.
- Lucas, S. G.; Estep, J. W. . Lucas, S.G., Kirkland, J.I., and Estep, J.W. (eds.) (编). .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1998: 14.
- Nicola Davis. . The Guardian. November 10, 2016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 Victoria Gill. . BBC News. November 10, 2016 [201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 (中文). 大公網. February 8, 2017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史帝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 . 《BBC知識》(BBC Knowledge)國際中文版. 2017年5月, 69: 20–27.
- Mark Strauss. . National Geographic. November 10, 2016 [2017-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3).
- Lü, J.; Currie, P. J.; Xu, L.; Zhang, X.; Pu, H.; Jia, S. . Naturwissenschaften. 2013, 100 (2): 165–175. ISSN 0028-1042. PMID 23314810. doi:10.1007/s00114-012-1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