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年

鄭祖年臺灣話[lower-alpha 1]1864年—1928年),字子綿,號肯護,後改名鄭祖季。台灣澎湖廳東西澳媽宮人(今澎湖縣馬公市),「媽宮舉人」鄭步蟾第四子,清領時期生員,曾協助「金門文人」林豪編纂《澎湖廳志》。[1][2]:55-56

鄭祖年
「皇清誥封恭人四代顯妣鄭門朱氏之佳城,男鄭祖年立」可見於鄭步蟾塋地(今澎湖縣馬公市案山里)。
子綿
肯護
出生 大清同治三年(1864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東西澳媽宮社東甲
逝世 中華民國17年(1928年)
 中華民國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古縣社(今漳州市龍海縣)
国籍 大清帝國
 中華民國
别名鄭祖季
语言臺灣閩南語
教育程度清朝生員(秀才)
儿女四男四女
(一男一女早夭,另收一名養子)
父母父親:鄭步蟾
嫡母:李氏安英
生母:朱氏日春
亲属叔父:鄭步雲
正室:林氏桃
妾室:戴氏素蘭
汉语名称
简化字
汉语拼音
白話字

生平

鄭祖年為福建漳州龍溪衍派第二十世,開澎第四世,父親鄭步蟾(1831年-1878年)出身媽宮東甲,世稱「媽宮舉人」。[3][4]鄭步蟾早年迎娶福建海壇鎮總兵吳玉山次女吳氏鳳為妻,而吳玉山養女朱氏日春做陪嫁,但吳氏鳳入門一年而卒,卜葬於風櫃尾滬南岸邊,後鄭步蟾復娶李氏安英(1831年-1878年,善化郡庠生李延棋次女)為正室夫人,並納朱氏日春為妾,朱日春即鄭祖年生母。[2]

鄭祖年出世於同治三年(1864年),略長於同治四年(1865年)出生的鄭祖揚,但家族仍將庶出的鄭祖年列為第四子,嫡出的鄭祖揚列為第三子。[2]:52、55

光緒14年(1888年)間,鄭祖年進秀才,時年25歲,是鄭步蟾諸子中唯一考取功名者。[2]:47-56光緒18年(1892年),「金門文人」林豪再度獲澎湖通判潘文鳳應聘,將未刊行的《澎湖廳志》重修,並延請澎湖鄉紳蔡玉成黃濟時協修,經兩個月刪補之功方成,《澎湖廳志》才於光緒19年(1893年)正式付梓刊行,鄭祖年亦在協助編修的名單之列。[5][6]

光緒21年(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台灣與澎湖被割讓予日本,日本政府在訂定「住民去就決定日」兩年期限之前,鄭步蟾的四名兒子曾相互商議:長子鄭祖堯與四子鄭祖年遷回福建、二子鄭祖模與三子鄭祖揚續留澎湖;為此,鄭祖堯與鄭祖年另起新名為祖培和祖季,代表在新環境重新開始。[2]:77、79

不同於長兄鄭祖堯定居廈門,鄭祖年舉家赴往原籍地漳州府龍溪縣古縣社,開辦學堂,作育英才,投身教育事業,直到中華民國17年(1928年)逝世為止。[2]:47、56

家族

  • 姑丈郭鶚翔(1839年-1907年)為清領時期澎湖廳最後一位舉人,世稱「末代舉人」,曾任文石書院山長[1]
  • 叔父鄭步雲(1854年-1916年)參與過光緒十年(1885年)西仔反澎湖之役,後在日治時期曾擔任媽宮街長。[1]
  • 生母朱氏日春生年不詳,於光緒20年(1894年)過世,卜葬於案山的鄭步蟾佳城(今澎湖縣馬公市)。[2]:41
  • 正室夫人林氏桃(1869年-1927年,又名麗治、諡號勤敏),媽宮文澳人,生有三男三女,長女暨次男幼亡,後收林投人允臧為養子。側室夫人戴氏素蘭(1889年-1964年),生有一男一女。[2]:57

相關條目

注釋

  1. 鄭姓通常作「Tēⁿ」,但澎湖媽宮腔作「Tīⁿ」。

參考資料

  1. 高啟進. .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臺灣)).
  2. 鄭紹裘. . 澎湖: 鄭紹裘. 1990 [202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3. 蔡光庭.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4. 楊麗祝.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2019-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中文(臺灣)).
  5. 楊麗祝.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中文(臺灣)).
  6. 林豪. . 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372–373. ISBN 9570210427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