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 (作家)
鄭義(1947年3月10日—),原名郑光召,生于重庆,原籍四川省双流县,中國當代作家、海外異議人士,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包括《枫》、《远村》、《老井》、《红色纪念碑》等[1][2][3][4]。郑义曾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山西省分会主席、独立中文笔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4][5][6]。
生平
早年生活
郑义1947年3月生于中华民国重庆,在北京长大[1][3][4]。1966年在北京高中毕业,曾参加红卫兵运动和大串连,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去山西省太谷县插队,后流浪于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區的森林草原[1][2][3][4]。1974年到煤矿当木工,1977年考入晋中师专中文系[1][2]。
改革开放后
1979年,郑义以红卫兵运动中的“武斗”为背景写出处女作《枫》,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和挣扎,同名改编电影《枫》于1980年上映[1][2][7]。1981年毕业分配到晋中文联,任文学期刊编辑[1]。此后,郑义发表了中篇小说《远村》和《老井》等,其中《远村》写的是太行旱区人打井寻源为主线表现了黄河人民的艰辛、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奖[1][2][4][8]。1984年底到山西省作协筹办大型文学刊物《黄河》,时为该协会的“专业作家”[1][2][4]。
1987年,由本人原著并亲自改编为电影的《老井》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麒麟奖”,为中国最早获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影片之一,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4][9][10]。与此同时,该影片囊括中国当年的“金鸡奖”(专家奖)、“百花奖”(观众奖)等奖项[4][10]。
1989年,郑义获“中国一级作家”称号[4]。依据中国作家网,郑义的作品“持有浑厚沉郁的风格和宏阔的历史感,在反映当前农村的变革生活和民族性格方面,有新的开掘和大胆的探索”[1]。
論見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报导,鄭義曾於《亞洲週刊》撰文,稱林彪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不久,从陶铸处获悉毛泽东对自己关于“政变”的讲话有猜疑,林陶二人在1966年末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秘晤居住香港的前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游(周、林、陶、萧都是黄埔四期学生)并转交一秘函,林彪在函中倾诉自己「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蒋介石)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14]1966年11月,该函由游送交国防部特呈蒋经国。台湾方面对此做出秘密响应,表示欢迎,但与林彪之间联系随后中断。[15]
著作
参考资料
- . 中国作家网.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美国之音.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6) (中文).
- . 《华夏文摘》. 1993-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中文).
- . 博讯.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3) (中文).
- . 独立中文作家笔会. [202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 (中文).
- . 自由亚洲电台.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
- 崔卫平. . 《华夏文摘》. 2006-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中文).
- 郑义. .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86 [2021-07-07]. ISBN 978-7-80538-39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中文).
- . 搜狐.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08-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中文).
- . 央广网. 新华网.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7) (中文).
- 鄭義. . 華視文化公司. 1993 [2021-07-05]. ISBN 978-957-572-04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中文).
- . 美国之音. [2021-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中文).
- Chong, Key Ray.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1997, 4 (2): 599–602 [2021-07-05]. ISSN 1069-58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 香港《亞洲週刊》1994年2月2日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年2月25日,.
- . [201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