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均
金玉均(韓語:;1851年—1894年3月28日),字伯温,號古筠,是朝鮮王朝的政治人物。出身忠清南道。
金玉均 | |
---|---|
國家 | 朝鮮 |
諺文 | |
羅馬拼音 | Kim Okkyun |
字 | 伯溫(백온) |
號 | 古筠(고균) |
信仰 | 儒教宋明理學→佛教 |
本貫 | 新安東金氏 |
別名 | 古愚(고우) |
出生 | 朝鮮國忠清道公州市 | 1851年2月23日
逝世 | 1894年3月28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 | (43歲)
谥号 | 忠達(충달) |
出身 | |
謁聖文科壯元及第(1872年) | |
著作 | |
《箕和近事》 《治道略論》 《甲申日錄:手記》 |
金玉均 | |
諺文 | |
---|---|
汉字 | |
文观部式 | |
马-赖式 |
生平
金玉均出身沒落的兩班階級,於1872年中舉,由於受到開化思想家劉鴻基、吳慶錫的影響,而傾向於近代化;在1875年的江華島事件中,金玉均震驚於日本的強大,而希望借用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作為富國強兵之道。
金玉均於1882年前往日本考察,回國後致力於推動現代化改革事務。金玉均之後三次訪問日本並且於日本方面接觸,希望日本能夠支援開化黨,並且獲得活動資金。1884年金玉均與開化黨成員朴泳孝、洪英植等人在日本人的扶植下發動甲申政变,挟持国王,邀请日军“平乱”,企圖清除保守派掌握政權,提出廢除對大清國的朝貢制度、建立獨立自主國家、廢除身份等級制度、修正地租法規、充實國家財政等改革方針。但這次的政變由於大清國在朝鲜驻军袁世凱的介入而失敗,金玉均因此流亡日本。
雖然不少的日本民間意見領袖如福澤諭吉、后藤象二郎都抱持同情的態度對待金玉均,但是日本官方對待金玉均的態度日漸冷淡,並且監視金玉均的日常生活;而且日本官方一度將金玉均流放小笠原群島,後又轉移到北海道札幌;而金玉均也不再信賴日本,並且有意轉與清朝合作。1894年金玉均應李鴻章養子李經方之邀與李鴻章在上海會面,被朝鮮刺客洪鐘宇於3月28日在上海“东和洋行”旅馆刺殺,死後屍體被引渡回朝鲜,判處凌遲,在漢城府楊花津戮屍[1]。金玉均之死也導致大清國與日本的關係惡化,後來犬養毅等人於東京青山靈園為金玉均設立衣冠塚。[2][3]
评价
現代學者多以金玉均企圖從日本明治維新的模式尋求改革、富國強兵與現代化之道,認為他是朝鮮現代化的先驅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金日成认为金玉均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不是「投降日本者」。如果他的改革运动没有失败,也许朝鲜的近代史会是另一个样子。金玉均失败是因为不相信老百姓的力量。[4]
家族
参考文献
- . 端传媒.
- 陳恭祿. . 香港中和出版. 13 July 2017: 289 [2020-01-25]. ISBN 978-988-8466-1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傅高義(Ezra F. Vogel). .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1 November 2019: 107 [2020-01-25]. ISBN 978-988-237-11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金日成回忆录 与世纪同行 第一部 抗日革命(1) 第一章 笼罩着悲惨命运的国家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1-28.
- . 農經出版社. 1984: 1054–1056.
- . 장서각기록유산DB.
- 탁양현. . 2020-06-26. ISBN 9791165691899.
- . 1965: 496.
- . 《日帝侵略下韓國三十六年史》. 每日申報. 1914-09-09.
- 井上馨. . 《駐韓日本公使館記錄》第5卷. 1894-12-21.
- . 農經出版社. 1984: 1000–1001.
- 편집자주. . 韓國日報. 2021-12-06.
- . 農經出版社. 1984: 1381–1382.
- . 《承政院日記》.
- . 農經出版社. 1984: 1379–1381.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金玉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