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康州
鎮康禦夷州,常簡稱鎮康州,是14世紀至20世紀初存在於中國滇西地區的一個土州,治所位於今永德縣的永康壩[1][註 1][2],疆域大致為今日中國的雲南省鎮康縣、永德縣以及緬甸的果敢縣。14世紀中,大悶法從麓川宣慰思可法征討有功,管林馬甸寨。1409年,明朝設鎮康州,將大悶法的孫子曩光昇任為知州,世代相襲。傳至1906年,改土歸流,民國以後改為鎮康縣,之後再被分為鎮康縣與永德縣。20世紀後,因政區變更,鎮康土司在後來的文獻也稱永德土司。
鎮康禦夷州 | |
---|---|
土司 | |
黑線為現代地區界,綠線為現代國界 | |
創立 | 1409年 |
滅亡 | 1907年 原因:末任土司無子嗣,改土歸流 |
統治中心 | 鎮康城 (今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永康) |
政府 | |
• 类型 | 知州 |
• 土司姓氏 | 刀悶姓→刀姓 |
• 土司民族 | 傣族 |
• 始祖 | 大悶法 |
• 始封者 | 曩光 |
名稱
鎮康城古名石賧或棣賧。大理國時期將南詔時期建立的拓南城稱作鎮康城,意為鎮守康寧。另有一說,鎮康城名稱來自於鎮康河。鎮康縣志稱:『鎮康之名,確切起用時間未見文獻記載,遂將大理國時期視為名稱緣起的最早時限』[3]。而鎮康城的傣語名稱「勐象」,則是寶地的意思。
地理
清代政區 | 現代所屬省份 | 現代位置 |
東8戶 | 中 國 雲 南 省 |
永德縣亞練一帶[4]:68、121 |
上10戶 | 永德縣班卡、大山一帶[4]:68、121 | |
11戶 | 永德縣小勐統鎮一帶[4]:68、121 | |
9戶 | 永德縣德黨鎮一帶[4]:68、121 | |
西8戶 | 永德縣明朗一帶[4]:68、121 | |
下3戶 | 永德縣勐板一帶[4]:68、121 | |
4戶 | 鎮康縣勐捧一帶[4]:68、121 | |
上6戶 | 緬 甸 撣 邦 |
果敢縣紅星一帶[5] |
中6戶 | 果敢縣西山一帶[5] | |
下6戶 | 果敢縣東山一帶[5] |
疆域
清代(1692年)成書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鎮康州東部邊界到孟璉長官司,南部邊界到孟定府交界,西部邊界至永昌府潞江安撫司界,北部邊界至雲州交界,轄境約為今日的中國雲南省的鎮康縣、永德縣以及緬甸的果敢縣。但實際上鎮康的有效控制範圍隨著時代而變動,例如西側與木邦的喳哩江邊界常隨著戰事而有變動,轄下的小土司也可能依附鄰近較強大的土司邦。
清朝道光年間(1840年),鎮康州西部被木邦侵蝕的領土冊封給楊姓土司為果敢土縣。 [6]
政區
鎮康州在元明兩代的政區無考。清代,鎮康州分為11個大戶。其中5個戶在今永德縣境;上3戶、下3戶、4戶及9戶的一部份在新鎮康縣境,上6戶、中6戶、下6戶在今緬甸果敢縣境。[3]:52
根據魯成旺所撰述的《永德縣誌》以及蔡山所著的《果敢》兩本書對清朝鎮康州的所轄的政區描述如右:
歷史
大悶法受封及先期歷史
鎮康城位置在早期稱石賧,南詔國時期於怒江流域的一處壩子興築了拓南城,大理國時期改拓南城為棣賧鎮康城,是大理國重要的西南政經城市。
1254年,蒙古帝國征服大理國,並繼續遠征白夷。1261年,金齒、白夷諸酋各遣子弟朝貢,鎮康依附元朝,翌年元朝設安撫司統之。1271年,元朝將金齒、白夷分為左右兩路分設左右兩路安撫使。之後改東路為鎮康路,後再將鎮康東路安撫司改為鎮康安撫司。1274年又改為安撫司為宣撫司並立鎮康路軍民總管府[3],領三甸[10]。
14世紀初,元朝末年,元廷無暇邊顧,原雲南行省的範圍內出現三股割據勢力:滇東、滇中的元梁王,滇西為大理段氏,怒江以西至伊落瓦底江上游為麓川思氏的勢力範圍[11][12]。麓川崛起,鄰近的土司皆依附麓川王朝,鎮康也為其勢力範圍[13]。14世紀中,百夷人大悶法跟隨麓川宣慰思可發征討有功,管林馬甸寨。
明與麓川征戰
明朝初建十餘年,明廷無力掌控雲南各地割據勢力,多次派使臣到雲南勸降,允許梁王保留封號、段氏世襲大理國王為條件,都遭到拒絕。1381年,明朝征雲南,梁王與段氏完全滅亡。
明朝平定梁王與段氏之後,大體沿襲原本制度,僅將元朝的「路」改為「府」。1382年,鎮康路軍民總管府改為鎮康府,1384年鎮康府再降為州,但之後隨即撤銷建制,將鎮康地併入灣甸御夷州。
1409年,明朝廷應灣甸州之請,重新設立鎮康禦夷州,由大悶法之孫,灣甸同知蠹光出任鎮康州知州,世代相襲[3]。另有一說,刀悶光(蠹光)隨兵部尚書王驥三征麓川有功,所以受封。此可能為麓川歷史上的「析麓川地」事件之一。明朝給予麓川鄰近的世襲土司利益,或對叛離者給予支持,削弱麓川勢力[13]。
1411年,明朝欽差徐亮在鎮康被滯留,蠹光因此受到明朝朝廷訓誡而派遣人員入京朝貢,請求恕罪[4]。
1441年至1449年,明朝三征麓川,徹底瓦解麓川政權。明軍經過鎮康,鎮康守將刀悶氏,或載為陶孟、刁門,向明軍請降。而在明與麓川征戰之時,西南方的木邦兼併了麓川屬地,之後木邦坐大逐漸成為明朝邊患[11]。
鎮康依附木邦、洞吾王朝
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木邦侵佔耿馬,鎮康知州刀悶敬依附木邦。1583年,緬甸洞吾王朝侵略西南,耿馬罕虔與鎮康、灣甸土知州隨同叛明,攻佔干崖、南甸、盞達、姚關、施甸、順寧等地。明朝永昌參將鄧子龍帶兵征討之,罕虔、刀悶敬敗死,其叔父刀悶恩歸附明朝,繼掌土知州。
木邦入侵鎮康
1612年(明萬曆四十年),土司刀悶恩死,刀悶枳襲。木邦罕思禮誘之歸附,刀悶枳不從,木邦便令耿馬土目佔領了鎮康西南邊的控尾(今鳳尾鎮)[3][14]。1614年,耿馬土司罕悶金討木邦小姐娜刀坎細作召足印太(土司官夫人)時,木邦土官將鎮康西南的土地陪嫁給耿馬安撫司[3]。
鎮康歸附清朝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清軍吳三桂攻入雲南,1659年鎮康土知州刀悶達率眾投清,清朝仍循明制,設鎮康土知州,授予世職[3]。1673年吳三桂叛清,令各土司另換州印。1681年三藩之亂被平定,刀悶達向清朝投誠,清朝仍授予世職[3]。
雲南回變佔領期:1861-1873
刀悶晟圖在位時期,雲南發生杜文秀為首的抗清戰爭。杜文秀派遣蔡發春統帥順寧、雲州、緬寧、耿馬等地群眾數萬人,進攻永昌府,途經鎮康,安文玉趁機於小勐統起義,刀悶晟圖調民團抵抗,蔡發春率軍進入鎮康並生擒刀悶晟圖,並在小勐統河尾建將軍府,控制鎮康14年[3]。1874年(同治十三年)7月,清軍永昌協和耀曾部鎮壓鎮康回民起義,回民軍潰敗,餘部撤向果敢[9]:7、441。1878年,刀悶晟圖之弟刀悶錦圖襲封鎮康土司。
土司刀悶氏的衰落
1890年,土司族人刀老五為爭奪土州政權,勾結外力在烏木ㄚ口寨將土司刀悶錦圖殺害。刀老五等人行兇後率眾佔領土府,各大賩調集民團前往攻擊,刀老五在土府盤據數日後就地正法。幾日後,永昌知府鄒馨蘭前往安撫,並保刀悶錦圖的長子刀悶純祖襲封土司[3]。
光緒年間,爭襲鎮康土知州失敗的刀上達,屢次進襲鎮康,以鎮康土司自居,最終遭耿馬土司罕華基所擒,刀上達之亂才平息。
1891年,刀悶純祖病故,缺乏子嗣繼承土司官位,由其弟刀悶純興告襲。刀上達為土司刀悶濟的養子(另一說為刀悶純興的表姪)爭襲土職未成,出走南甸,次年武裝進據南京里。大賩馬玉堂派遣團練攻擊,刀上達敗逃果敢[3]。1893年,刀上達再從東、西、南三路進攻鎮康,被擊敗,退入果敢[3]。隔年雲貴總督派遣通判葉如桐查明騷亂情形,認為爭奪土司官的世襲權力是根本原因,便命令南甸土司交出刀上達,依法永遠監禁[3]。
改土歸流
1906年,鎮康土司刀悶純興病亡,缺乏子嗣繼承土司官位,爭奪襲位者眾。永昌知府謝宇俊報請雲貴總督錫良,將鎮康土州改土歸流。1907年10月,清廷批准鎮康州改土歸流,由馬玉堂主持政務。[15]。象徵土司世襲權力的土司官印,由末代土司的母親呈請永昌府批准保留紀念,其媳將官印帶回娘家(今德宏州梁河縣)[16] 。1908年8月,劉鳳智、劉老八等人煽惑民眾要求恢復土州,10月被捕,在德黨正法。
鎮康州於1909年改稱永康州,1910年首任州牧覃尚祥到任。1911年7月第二任州牧陳文光甫上任,9月便被殺害於班海甘塘山大寨。同時,同盟會革命成員刀安仁令刀上達帶人佔領州城,刀上達由省監獄逃脫,糾結舊部捲土重來,進佔州城公署月餘。當時流傳著「安夷滅漢」主張,許多漢人遭抄家殺害,刀上達被圍攻之後逃往耿馬被擒獲,1912年在保山正法[3]。隨之而來的是「滅夷安漢」動亂,大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逃離鎮康[17]。果敢土司族人楊福順趁亂領兵進入鎮康,滯留不歸,遭驅逐出境。至此,刀上達爭襲以及革命紛亂才告平息。中華民國建國之後,永康州改稱永康縣,但與浙江省永康縣同名,於是再改為鎮康縣。
鎮康土司列表
朝代 | 姓名 | 世系 | 在位時間 | ||
---|---|---|---|---|---|
元朝 | 大悶法 | 約1355年— | 百夷人,從麓川宣慰思看法征討有功,充招募名目擬管林馬甸寨。[18]另有文獻如澂江府土司考有不同說法,明正統年間,鎮康土知州刀門俸(另有記載為刀門發)升孟定府知府,長子刀班線(另有記載為刀木祆)封鎮康州知府。思氏糾木邦攻鎮康,殺刀班線,次子刀孟逃至永昌。將刀門俸安插在澄江府作知府。 | ||
明朝 | 曩博 | 大悶法子 | 1368年— | 有思看法為見鎮康路大,著令曩博仍舊管食本處地方。因刀千孟反叛,宣慰思倫發差曩博征討取,陣亡[18][19] | |
曩光 | 曩博子 | 1390年— | 曩光係親男,襲父職事,洪武三十三年,開設衙門,除灣甸長官司副長官。永樂七年七月,欽設鎮康州,將曩光陞做知州。[18][19] | ||
鎮康州 | 刀木襖 | 曩光弟 | 1410年— | 曩光故,曩光子刀孟廣年方一歲,內府司設監右少監徐光令刀木襖權署[18]:223永樂十六年九月,傳奉聖旨吏部知道欽此為無保結,本年九月,奉聖旨,若是著他,借管久後争只著他兒子襲了罷欽此[18][19] | |
刀悶廣 | 曩光子 | 1418年— | 又記載為刀孟廣[21] | ||
刀悶戛 | 刀悶廣子 | 1465年— | 刀門戛係刀孟光嫡長親男,應襲,成化元年正月准令刀門戛就[18][19][18][19] | ||
刀悶中 | 1530年— | ||||
刀悶敬 | 1555年— | 1567年至1582年,耿馬土司罕虔妻以女,由於姻親的關係,刀悶敬隨耿馬歸附木邦。1583年,明將鄧子龍率兵驅逐木邦勢力,虔敗,刀悶敬死,刀悶思(或記為刀悶恩)歸附明朝,仍襲舊職。[22][18] | |||
刀悶恩 | 刀悶敬弟或叔 | 1583年—1612年 | [23]木邦酋長用禮物誘導刀悶恩歸附緬甸,刀悶恩不從。 | ||
刀悶枳 | 刀悶恩子 | 1621年— | 天啟二年(1622年),木邦兵據喳哩江(怒江),刀悶枳逃往姚關,守備遣官兵援之,木邦兵乃退[22][18] | ||
清朝 | 刀悶達 | 刀悶枳子 | 1656年— | 清軍平定雲南,刀悶達率眾投誠,仍授世職。[22][18] | |
刀悶珍 | 1698年— | ||||
刀悶鼎 | 1726年— | [24] | |||
刀悶鑑 | 1778年—1789年 | ||||
刀悶銑 | 刀悶鑑弟[25] | 1791年— | |||
刀悶濟 | 刀悶銑子 | 1796年—1821年 | [26] | ||
刀悶克彰 | 刀悶濟子 | 1822年— | [27] | ||
刀悶晟圖 | 刀悶克彰子 | 1861年至1873年,刀悶晟圖被回民起義軍俘虜,鎮康為回民起義軍所控制。[4] | |||
刀悶錦圖 | 刀悶晟圖弟 | 1878年—1890年 | |||
刀悶純祖 | 刀悶錦圖子 | 1890年—1891年 | |||
刀悶純興 | 刀悶純祖弟 | 1891年—1906年 | 刀悶純興病故,無人承嗣,鎮康州遂於1907年改土歸流 |
註解
- 今永德縣永康鎮舊城
參考文獻
- 陳慶江. . 民族出版社. 2002: 19頁. ISBN 7105050969.
- 龍中. . 昆明: 雲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80頁. ISBN 9787541500794.
- 蕭德虎. .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2. ISBN 7-5409-1003-8.
- 魯成旺. .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7-222-01630-9.
- 蔡山. . 1989.
- 參考臨滄市政府公眾信息網,臨滄大事紀(清朝部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道光二十年(1840),雲貴總督奏准,將被木邦所侵蝕的鎮康州上、中、下六戶地,冊封為楊姓土司世襲果敢縣。
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政府迫使清政府在《中英續議滇緬條約附款》中,把果敢劃歸英國。 - 曹樹基. . 《歷史地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第17期): 第240–258页.
- 據〈清代中期雲南人口〉一文所載,漢族反多於夷人。而參考鎮康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網頁、永德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網頁,百年後的2000年代,漢族已佔鎮康縣人口68%,永德縣為78%
- 魯成旺. . 香港: 天馬出版. 2012. ISBN 9789624502084.
- 張廷玉等. . [2015-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陸韌.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2010, (1).
- . 昆明信息港. 2009-04-13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 高金和. . 《都市家教》 (南昌: 江西日报社). 2009, (第1期). ISSN 1673-0410.
- 顧祖禹. . 1692 [2015-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4).
- 作者不詳. .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光緒34年07月12日 [200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中文(臺灣)).
- 李德忠. . 《雲南檔案》 (昆明: 云南档案杂志编辑部). 2010, (第6期). ISSN 1007-9343.
- 景朝榮. . 永德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11-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 龔蔭. .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85.
- s:土官底簿 (四庫全書本)
- . ISBN 7-222-04937-1.
- 臨滄地區志又作刀悶光
- 王崧. . 清道光年間.
- 永德縣志第10頁記載刀悶恩為刀悶敬其叔
- 史海尋蹤網站所列,明清雲南土司通纂無此土司
- 富綱(雲貴總督). .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 乾隆55年10月2日 [2011-01-13] (中文(臺灣)).
- 《仁宗睿皇帝實錄》,首卷一
-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三十
- 蔡斌. . 永德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