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岩
地名起源
![](../I/HK_SKW_Museum_Coastal_Defence_A_Kung_Ngam_3.JPG.webp)
阿公岩的部份山坡仍見到舊日的採礦面
19世紀時,阿公岩為一個開採花崗岩的石礦場。當地工作的人主要來自惠州和潮州,信奉譚公。由於他們又稱譚公為「阿公」,所以該地方便稱為「阿公岩」。
![](../I/Tam_Kung_Temple%252C_Shau_Kei_Wan%252C_2014.JPG.webp)
以前村民供奉「阿公」,為他建設廟宇,亦即「譚公廟」,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歷史
![](../I/%E3%80%8A%E4%B8%AD%E5%9C%8B%E5%8F%A2%E5%A0%B1%E3%80%8B%E9%A6%99%E6%B8%AF%E5%B3%B6%E4%BA%BA%E5%8F%A3%E7%B5%B1%E8%A8%88_Hong_Kong_Island_Population_in_%22Chinese_Repository%22%252C_1841.jpg.webp)
《中國叢報》1841年香港島人口統計
阿公岩有一條阿公岩村的村落,於1841年人口已有200名,與毗鄰的「掃箕灣」(筲箕灣)一樣為石礦場村落。[1] 惟到了1901年,人口只微增至213人,可見當時該地發展的緩慢。
交通
![](../I/Island_Eastern_Corridor.jpg.webp)
貫穿阿公岩的東區走廊
阿公岩的地理位置,正處於鯉魚門水道入口,屬於筲箕灣區的偏僻地方,以往只有一條阿公岩道作為主要連接筲箕灣的道路。
在1980年代末期,隨著1986年8月動工之港島東區走廊第三期(筲箕灣至柴灣段)的開通,有支路接連阿公岩,也為附近鯉魚門炮台和香港海防博物館的交通連接起了幫助。
参考文献
- .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
---|---|---|---|---|---|
|
|||||
九龍城區、觀塘區(被維多利亞港相隔) | |||||
灣仔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西貢區 | |||
區內其他地方 |
|||||
寶馬山 - 柏架山 - 小馬山 - 畢拿山 - 大風坳 - 康山 - 阿公岩(鯉魚門) - 白沙灣(杏花邨) - 西灣山 - 歌連臣角 |
|||||
南區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