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達爾·吉法里

阿布·達爾·吉法里.基納尼( , ), 也拼写作Abu TharrAbu Zar ,原名 尊達卜·伊本·朱納達 ( ),是第四或第五个最早改信伊斯兰的人,也是穆哈吉伦(遷士)之一。 [1]他属于基纳纳部落的吉法尔氏族。生年不詳。他於公元 652 年在麦地那以东的拉巴達沙漠(Al-Rabadha)逝世。

阿布·達爾
頭銜
  • Al-Ghifari
    ()
  • Al-Kinani
    ()
个人资料
出生
Jundab ibn Junadah
()

逝世31 Hijri, Dhul Qadah / 652 CE
Al-Rabadha, Rashidun Caliphate
墓地Al-Rabadha, Hejaz, present day Saudi Arabia
宗教信仰伊斯蘭
兒女Dharr (daughter)
父母
  • Jundah(父親)
  • Ramlah(母親)
知名于companion of Muhammad
RelativesUnais (Brother)

fd

阿布·达尔以其严格律己的虔誠,以及在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的时代反对穆阿维叶而為人们铭记。他被什叶派穆斯林尊为四大追隨者之一,也就是早期追隨阿里(Ali ibn Abi Talib)的穆斯林。

他被包括阿里.沙里亞提(Ali Shariati) 、穆罕默德·夏爾卡維(Muhammad Sharqawi) 和薩米·阿雅德·漢納( Sami Ayad Hanna) 在内的许多人视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要先驅, [2] [3] [4] [5] [6]第一位伊斯兰社会主义者,或第一个社会主义者.他抗议奥斯曼哈里发统治期间统治阶级積聚財富,敦促統治者公平地重新分配财富

早年生活

人們對其改信伊斯蘭以前的經歷知之甚少。[7] 據說阿布·達爾當時是一位嚴肅的青年、一名禁慾主義者,且在改信前已是一神論者。他出生於麥地那西南的吉法爾氏族。[8] 阿布·達爾顯然具有早期改信者的典型特徵,伊本·希哈卜·祖赫里(Ibn Shihab al-Zuhri)將他描述為「出身弱勢的青年」。[9] 這些改信者部分來自巴克爾·伊本·阿布杜·馬納特部族(Banu Bakr ibn Abd Manat),部分包含穆罕默德從屬的古萊須部族(Quraysh)在內的基納拿部族。一些廣為流傳的記述聲稱阿布·達爾的部族以劫掠商隊為生,但他本人更喜愛當一名樸素、正直的牧羊人。在聽聞一名新先知興起於麥加以後,他便與兄弟旅行至麥加以找尋先知。他隨後歸信,並在卡巴天房前宣示其新信仰。由於當時天房仍是異教徒的廟宇,他的作為使他遭到毆打。在一連三天於天房前宣示信仰後,先知穆罕默德要他返回自己的氏族,並向人民宣揚伊斯蘭。穆罕默德於公元622年遷徙至麥地那後,阿布·達爾與其氏族也加入其行列。


穆罕默德曾說:「蒼穹之下沒有人比阿布·達爾更為誠實。」

这似乎是圣训31:6049 31:604831:6046的簡化版記述。

根据早期伊斯兰历史学家穆罕默德·伊本·贾里尔·塔巴里的说法,阿布·达尔声称自己是第四或第五位歸信伊斯兰的人。然而,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Saad bin Abi Waqqas) 也如此聲稱。虽然皈依的确切顺序可能永遠無法確定,但阿布·達爾無疑是最早歸信的穆斯林之一。

穆罕默德时代的军事行动

在Ka'b ibn 'Umair al-Ghifari 远征期间,他的儿子 Umair al-Ghifari 被杀。此次远征中,穆罕默德下令攻擊库达部落(Banu Quda'a),因为穆罕默德收到情报,称他们聚集了大量男丁將袭击穆斯林據點。[10]

作为回应,穆罕默德命令Dhu Qarad 進行第三次远征,以報復敵人於 al-Ghaba 杀害 阿布·達爾 兒子之仇。[11] [12] [13]

穆罕默德死后

公元647年,奧斯曼將在北非(Ifriqiya)繳獲戰利品與徵收十一稅khums,將50萬迪拉姆(dirhams)贈與馬爾萬(Marwan I) ,又分別贈予哈里夫·伊本·哈卡姆(al-Harith ibn al-Hakam)30萬迪拉姆與宰得·伊本·達彼特(Medinan Zayd ibn Thabit)10萬迪拉姆。此舉激起阿布‧達爾不滿並在麥地那展開煽動活動。他引用古兰经相關段落,以地狱之火威胁财富的囤积者。马旺向奥斯曼抱怨,奥斯曼派他的仆人纳蒂尔警告阿布达尔,但无济于事。奥斯曼表现出一段时间的耐心,直到在哈里发面前,阿布达尔对曾支持奥斯曼免费使用公共资金的Ka'ab al-Ahbar发起愤怒的口头攻击。奥斯曼现在责备阿布达尔并将他送到大马士革[14]

  1. . [202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9).
  2.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9. ISBN 0-19-506613-8. OCLC 94030758.
  3. . Oxford Islamic Studies Online. [23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4. . [15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5).
  5. Hanna, Sami A.; George H. Gardner. . Leiden: E.J. Brill. 1969: 273–274 [23 Jan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2).
  6. Hanna, Sami A. . The Muslim World. 1969, 59 (3–4): 275–286. doi:10.1111/j.1478-1913.1969.tb02639.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3).
  7. [Michael Molloy][Molloy], Experiencing the World's Religions: Traditions, Challenge, and Change, Sixth Edition, 2009, p. 853
  8. Watt, Muhammad at Medina, 1956, p. 81
  9. cited in Watt, Muhammad at Mecca, 1953, p. 87
  10. Mubarakpuri, Saifur Rahman Al, , Darussalam Publications, 2005 [2022-07-07], ISBN 978-9960-899-5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11. Sa'd, Ibn. . Pakistan Historical Society. 1967: 202 [2022-07-07]. ASIN B0007JAWM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THE SARIYYAH OF 'ALQAMAH IBN MUJAZZIZ AL-MUDLIJI AGAINST AL-HABASHAH
  12. Muir, William. . Kessinger Publishing Co. 10 August 2003: 451. ISBN 978-0766177413.
  13. A. J. Cameron, A. J. Cameron (Ph.D.), Abû Dharr al-Ghifârî: an examination of his image in the hagiography of Isl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 33.
  14. Madelung, Succession to Muhammad, 1997, p. 8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