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
隨念(巴利語:;梵語:),或單譯為念,佛教術語,為佛教的禪修法門,屬於止禪。修行者將思惟固定在某個對象上,不漂蕩,就稱為念,是一種穩定、堅固的心理狀態。合乎善、以解脫為目標,憶念修行,叫正念。隨時繫念,憶持不忘,即是隨念[1][2]。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专题 |
十念
- 念佛(巴利語:;梵語:;藏語:Sans rgyas rjes su dran pa),又叫佛隨念,思惟佛陀的十種德號。
- 念法(巴利語:;梵語:;藏語:Chos rjes su dran pa),又叫法隨念,思惟正法是世出世間正教,治煩惱病之妙藥。
- 念僧(巴利語:;梵語:;藏語:dge hdun rjes su dran pa),又叫僧隨念,思惟僧伽爲世間福田,威儀具足。
- 念戒(巴利語:),又叫戒隨念,思惟尸羅(戒律)有大勢,能除世間惡。
- 念施(巴利語:),又叫念捨、施隨念、捨隨念,思惟佈施的功德,能除慳吝心。
- 念天(巴利語:),又叫天隨念,思惟諸天多福,莊嚴快樂。
- 念死(巴利語:),又叫死隨念,思惟眾生皆有一死,命如朝露,應勤加修行,脫離死苦。
- 念身(巴利語:),又叫念身分、念身至、身分隨念、身至隨念,念自身的三十二身分(身體分支),思惟其不淨、無常。
- 念出入息(巴利語:;梵語:),又叫念數息、念安般、安那般那念、出入息隨念,思惟自身呼吸之出、入。
- 念休息(巴利語:),又叫念滅、念恬泊、念寂寂、寂止隨念,思惟坐禪不起亂心五蓋降伏的寂止功德,乃至於得沙門四果至入涅槃煩惱息滅的寂止功德。[3]
參見
参考註释
- 《佛學大辭典》【六念】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九章·业处之概要》(菩提比丘英文编译):巴利文kammaṭṭhāna直譯是“作业之地”或“工作之处”。这一词用以代表禅修之法,是禅修者培育特别成就的工作处。在佛教裡有两大类禅法:止禅与观禅。在这两者当中,观禅是佛教特有的禅法;修此禅法的目的即是要亲身体验佛陀所发现及所教的真谛。在非佛教的宗派里也有止禅。在止业处概要里有七组:一、十遍;二、十不净;三、十随念;四、四无量;五、一想;六、一分别;及七、四无色。在这七组里一共有四十种业处。于观业处,清净之概要有七: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
- 《解脫道論》:「問何念寂寂?……答:寂寂者,滅身心動亂,已伏斷故,此謂寂寂。……何修彼者?初坐禪人入寂寂坐,攝一切心不起亂心。……彼比丘入初禪,以寂寂,念諸蓋滅……若入第四禪,念彼樂滅……若得須陀洹果,念見一處煩惱滅……若得阿羅漢果,念彼一切煩惱滅,若入泥洹,以寂寂,念一切皆滅。彼坐禪人,以此門、以此行,如是以功德念寂寂。彼心成信,以信自在,以念自在,心成不亂。」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