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配位阴离子
与阳离子作用弱的阴离子称为非配位阴离子,或更准确稱為弱配位阴离子。[1][2]非配位阴离子在研究亲电试剂的活性时很有用。它们通常是配位数不饱和的金属配合物中阳离子的平衡离子(电荷相反使整体显电中性)。这些特殊离子是均相烯烃聚合催化剂必需的成分,其中活性催化中心配位数不饱和,是过渡金属配合物阳离子。例如,它们用于平衡14粒价电子的阳离子[Cp2ZrR]+(R為甲基或增长的聚乙烯链)。由非配位阴离子衍生出的配合物已用于催化氢化、硅氢加成反应(hydrosilylation)、低聚化(oligomerization)以及烯烃的活性聚合。使用非配位阴离子普遍有助了解含抓氢键的配合物,其中碳氢化合物和氢是配体。非配位阴离子通常是布朗斯特酸和路易斯酸的混合物,是许多超强酸的重要成分。
前BARF[3]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前认为[BF4]−、[PF6]−和[ClO4]−是弱配位阴离子。目前已经知道这些离子能与金属中心结合。[4]四氟硼酸根和六氟磷酸根能与带较高正电荷的金属离子配位(例如Zr4+),这些阳离子能从上述两种阴离子中夺取氟原子。其他阴离子,例如三氟甲磺酸根能与一些阳离子形成弱的配位键。
BARF时代
20世纪90年代,随着[B[3,5-(CF3)2C6H3]4]−离子的引入,这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种离子通常简写成[BArF4]−并被亲切地称为“BARF”。[5]这种离子的配位能力远比四氟硼酸根(BF4−)、六氟磷酸根(PF6−)和高氯酸根(ClO4−)弱,使得对亲电性更强的阳离子进行研究成为可能。[6]相关的四面体离子包括四(五氟苯基)硼酸根、B(C6F5)4-和Al(OC(CF3)3)4-。
在这些庞大的硼酸根与铝酸根中,负电荷被分摊到许多负电性的原子上。相关的离子都是三(五氟苯基)硼(B(C6F5)3)的衍生物。这些离子的另一个优点是它们形成的盐更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例如二氯甲烷、甲苯,某些情况下甚至烷烃也可以。极性溶剂例如乙腈、四氢呋喃和水易于结合亲电中心,因此这时使用非配位阴离子是毫无意义的。
B[3,5-(CF3)2C6H3]4−的盐最早由小林及他的同事报道,因此有时被称作小林离子。[7]小林的制备方法已经被更安全的路线取代。[5]
作为非配位阴离子前体的中性分子是强路易斯酸,例如三氟化硼(BF3)和五氟化磷(PF5)。一种值得注意的此类路易斯酸是三(五氟苯基)硼(B(C6F5)3),能从配合物中夺取烷基配体:[8]
- (C5H5)2Zr(CH3)2 + B(C6F5)3 → [(C5H5)2Zr(CH3]+[(CH3B(C6F5)3]-
参考资料
- I. Krossing and I. Raabe.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4, 43 (16): 2066–2090. PMID 15083452. doi:10.1002/anie.200300620.
- 注释:Rosenthal认为“非配位阴离子”仅适用于水溶液,因为在非水溶剂中,它们仍然具备配位能力。参见文献doi:10.1039/C1DT11000D.
- [B[3,5-(CF3)2C6H3]4]−离子的英文名称缩写
- Honeychuck, R. V.; Hersh, W. H. . Inorganic Chemistry. 1989, 28 (14): 2869–2886. doi:10.1021/ic00313a034.
- N. A. Yakelis, R. G. Bergman. . Organometallics. 2005, 24 (14): 3579–3581. PMC 2600718 . PMID 19079785. doi:10.1021/om0501428.
- M. Brookhart, B. Grant, A. F. Volpe, Jr. . Organometallics. 1992, 11: 3920–3922. doi:10.1021/om00059a071.
- H. Nishida, N. Takada, M. Yoshimura, T. Sonods, H. Kobayshi. .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1984, 57: 2600. doi:10.1246/bcsj.57.2600.
- G.Erker. . Dalton Transactions. 2005, (11): 1883–1890. PMID 15909033. doi:10.1039/b503688g.
- Kim, K.-C.; Reed, C. A.; Elliott, D. W.; Mueller, L. J.; Tham, F.; Lin, L.; Lambert, J. B. . Science. 2002, 297 (5582): 825–827. PMID 12161650. doi:10.1126/science.107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