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艾達 (1958年)
颱風艾黛(英語:)是1958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6個被命名的風暴。在日本本州神奈川縣登陸之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定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325公里,海平面氣壓為877毫巴(百帕,25.9英寸汞柱),一度是20世紀西北太平洋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但該紀錄已先後被1973年颱風娜拉、1975年颱風琴茵及1979年颱風泰培所打破。艾達為日本靜岡縣伊豆半島和關東地方等地,特別是狩野川周圍帶來嚴重破壞,造成逾1900宗泥石流、1269人喪生及約5000萬美元的財產損失。日本氣象廳將命名為狩野川颱風,是氣象廳十個命名風暴其中之一。
五級超級颱風(美國) | |
颱風的風眼(由U-2偵察機拍攝) | |
形成 | 1958年9月20日 |
---|---|
消散 | 1958年9月30日 |
(1958年9月27日溫帶氣旋) | 起轉變成|
最高風速 | 1分鐘持續: 325公里/小時(200英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877百帕(毫巴);25.9英寸汞柱 |
死亡 | 1269人 |
損失 | $5000萬(1958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日本 |
195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氣象歷史
熱帶風暴於1958年9月20日在關島以東海域形成,最初朝西移動及橫過該島,之後很快便增強為颱風。[1]9月22日,開始轉向偏北移動,是為9月風暴的典型移動行徑[2]。在這段時間,颶風獵人偵察機被派往的中心偵測,報告風眼已被遮蔽,過去連續24小時眼壁仍然不完整。可是在翌日15時,開始急劇增強,其中心氣壓平均每小時下降了5.8百帕斯卡,而風眼就變得更為清晰[3]。9月24日5時,偵察機在關島西北方約966公里處投擲一部投落送往的中心,該儀器偵測到的最低氣壓是877百帕斯卡;同時也估計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345公里。當時偵察機再前往的風眼,偵測到在風眼處的海平面溫度為攝氏33度、濕度只有50%。如此溫暖和乾燥的風眼,在廣闊的海洋上是甚為罕見的[4]。
在的達到其巔峰強度後36小時,偵察機報告風眼已再被密雲遮蔽,意味著其強度正在減弱、風速也下降[3]。最後以190公里每小時的風速、949百帕斯卡的中心氣壓,於9月26日在日本本州神奈川縣登陸,並橫過本州東部及在福島縣出海[5]。9月27日早上,轉化成溫帶氣旋,其殘餘經過札幌和千島列島,再於9月28日較後時段消散[6]。
的海平面氣壓為877毫巴(百帕,25.9英寸汞柱),一度是20世紀西北太平洋氣壓最低的熱帶氣旋[7][8][9],但該紀錄已先後被1973年颱風娜拉、1975年颱風琴茵及1979年颱風泰培所打破。
影響
排名 | 颱風 | 年份 | 氣壓 | |
---|---|---|---|---|
百帕 | 英寸汞柱 | |||
1 | 泰培 | 1979 | 870 | 25.69 |
2 | 娜拉 | 1973 | 875 | 25.84 |
琴茵 | 1975 | |||
4 | 艾達 | 1958 | 877 | 25.9 |
5 | 吉蒂 | 1966 | 880 | 25.99 |
麗妲 | 1978 | |||
雲妮莎 | 1984 | |||
8 | 蓮娜 | 1953 | 885 | 26.13 |
瓊安 | 1959 | |||
艾瑪 | 1971 | |||
佛瑞特 | 1983 | |||
鮎魚 | 2010 | |||
来源:日本气象厅北太平洋台风
最佳路径分析数据。[6] |
為日本帶來的自然災害頗為嚴重。吹襲日本時伴隨暴雨,單在靜岡縣伊豆半島的天城山就已經錄得了748.6毫米雨量[10]。首都東京亦錄得雨量為約430毫米,是自1876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單日總雨量[11]。暴雨同時為狩野川和荒川等地釀成氾濫[5],其中狩野川洪災導致了伊豆半島沿岸村莊的破壞[2];暴雨也造成至少1900宗泥石流[12],包括發生在東京地區的786宗個案[11]。在千葉市發生了1.1米的風暴潮[13],淹沒了12萬英畝的稻田[5]。沿岸有共32艘船隻失蹤或沉沒、另有20艘船隻受損[11]。風勢方面,為東京帶來高達每小時160公里的陣風,持續風速也有每小時130公里[14],不過單是颶風所帶來的破壞卻相對地小[15]。
據1958年10月初《時代雜誌》有關的報導,稱為自1934年室戶颱風之後日本最嚴重的風災[12]。在東京,風暴造成當地廣泛停電和交通系統癱瘓[11],在重災區伊豆半島的通訊更被中斷[14]。全國各地共有超過244條道路或鐵路橋樑被毀,521,715間房屋被淹浸、另有16,743間房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包括2,118間倒塌、2,175間受損[16]。風暴也導致50萬人無家可歸,後來大幅修正為只有12,000人[12]。總經濟損失估計為5,000萬美元(以1958年計,下同)或206億日元[5][17]。有1,269人在風暴中死亡(包括失蹤人數381人,並被推定為已經罹難)[15]、1,138人受傷,成為日本史上第三多人死亡的風災[18]。
在風暴平息後,美軍提供了救援物資和派遣士兵,以參與救災工作[14];此外有大約200名消防員前往狩野川協助救災[19]。由於為日本帶來嚴重破壞,故日本氣象廳為它命名為狩野川颱風,是為氣象廳十個命名颱風其中之一[20]。
圖片廊
- 位於伊豆半島的大仁橋在風災中受到破壞
- 因大仁橋受損而在旁邊架設的臨時橋
參見
其他最強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例子:
參考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 1989-06-01 [2011-11-25].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2-03-22).
- Emanuel M. Ballenzweig.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58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6-16).
- C. L. Jordan. . Journal of Meteorology. December 1961, 18 [2011-11-25]. doi:10.1175/1520-0469(1961)018<0779:MCITCO>2.0.CO;2.
- Kenneth R. Knapp.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August 2013, 141: 2611–2631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7).
- David Longshore. . Infobase Publishing. 2008: 255.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 2010-01-12 [2010-01-12]. (原始内容 (TXT)存档于2013-06-25).
- Charles R. Holiday.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September 1976, 104 [2011-11-25]. doi:10.1175/1520-0493(1976)104<1188:TJIOR>2.0.CO;2.
- George M. Dunnavan & John W. Dierks. (PDF).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1980 [2007-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6).
- . Izu City.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4月26日).
- . Lodi News-Sentinel.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58-09-27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6).
- . Time Magazine. 1958-10-06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4).
-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 The Sunday News and Tribune. Associated Press. 1958-09-28 [2011-11-25].
- . Japan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8).
- .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8).
- . [201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 . Mishima City. 2006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8).
- .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2011-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