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薇拉 (1977年)

颱風維娜[1]英語:,國際編號:77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lang)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颱風薇拉
(英文)
路徑圖
強烈颱風薇拉的路徑圖
強烈颱風薇拉的路徑圖
概況
形成日期1977年7月28日
消散日期1977年8月1日
最低氣壓925 hPa
影響
死傷人數 臺灣104死65傷10失蹤
中国大陆27死17傷
影響地區 臺灣
中国大陆
 日本
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薇拉形成於北緯25度以北,是少處在此處生成又發展為臺灣中央氣象局強烈颱風、2006年後中國氣象局超強颱風級別(最大持續風速可達51m/s)的熱帶氣旋;此外,薇拉於短短的48小時內由熱帶性低氣壓快速增強為強烈颱風,其環流面積極小(相當於半個臺灣)、發展迅速程度及V字型的路徑,亦均屬少見。[2][3]

發展過程

1977年7月26日上午8時,薇拉前身的熱帶擾動透過衛星雲圖被觀測到,其中心位於北緯25.5度,東經133.6度處。[2][4][5]接下來的24小時,該擾動向西移動並持續增強。隔日下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2][4][5]7月28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發布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07W。緊接著該熱帶性低氣壓被升格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薇拉。[2][4][5]

因受日本本州東方的副熱帶高壓的壓迫及東南方熱帶低氣壓的牽制[3],其隨後向西南西移動。晚間9時30分,臺灣中央氣象局對其發布海上颱風警報。7月29日下午2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一小時後針對臺灣東北部及北部地區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4][5]

同日12時,高壓開始向西南方薇拉前緣擴展,薇拉也因此轉為西南走向。[2][4][5]其後,薇拉逐漸增強,7月30日下午2時,中心風速增強為100(相當於秒速52米),成為臺灣中央氣象局標準下的強烈颱風。當日晚間8時,衛星資料顯示,薇拉開始轉向西北西移動。稍後,中心通過日本西表島石垣島附近。[2][4][5]7月31日8時,薇拉達到其強度巔峰,中心風速達110節(相當於秒速57米),之後其強度因接近臺灣本島而逐漸減弱。[2][4][5]

7月31日下午5時30分,薇拉登陸基隆市,並以11節(相當於時速20公里)的速度沿基隆河河谷以西南西的方向朝臺北市前進,基隆及臺北在薇拉的侵襲之下,皆刷新了先前最大風速的紀錄,在從臺北市的東北方經過後,薇拉繼續以幾乎正西的方向移動,於當晚9時30分自桃園新竹間進入臺灣海峽[2][4][5]

8月1日上午9時,臺灣中央氣象局解除陸上颱風警報。[2][4][5]上午10時,薇拉由金門縣東北方近海登陸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縣[2][4][5]下午4時,臺灣中央氣象局解除海上颱風警報,下午8時,薇拉行經晉江龍岩之後,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2][4][5]之後隨即進入江西省,8月3日於貴州消散。[2][4][5]

影響

臺灣

當地發出之最高熱帶氣旋警特報: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颱風薇拉 (1977年)在臺灣的位置
彭佳嶼45 m/s
彭佳嶼
45 m/s
板橋-
板橋
鞍部-
鞍部
竹子湖-
竹子湖
淡水-
淡水
基隆33.3 m/s
基隆
33.3 m/s
臺北25.5 m/s
臺北
25.5 m/s
新屋-
新屋
新竹16 m/s
新竹
16 m/s
宜蘭18.4 m/s
宜蘭
18.4 m/s
蘇澳-
蘇澳
花蓮4.7 m/s
花蓮
4.7 m/s
成功(新港)5 m/s
成功(新港)
5 m/s
臺東4.8 m/s
臺東
4.8 m/s
大武11 m/s
大武
11 m/s
蘭嶼28.5 m/s
蘭嶼
28.5 m/s
臺中8.5 m/s
臺中
8.5 m/s
梧棲15.7 m/s
梧棲
15.7 m/s
日月潭-
日月潭
阿里山-
阿里山
嘉義10 m/s
嘉義
10 m/s
玉山-
玉山
臺南10.3 m/s
臺南
10.3 m/s
高雄12.2 m/s
高雄
12.2 m/s
恆春11.7 m/s
恆春
11.7 m/s
澎湖12.3 m/s
澎湖
12.3 m/s
東吉島-
東吉島
金門-
金門
馬祖-
馬祖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測得最大持續風力[6]。圖例:
無數據
測得5級風或以下
測得6至7級風
測得8至9級風
測得10至11級風
測得12至15級風
颱風薇拉 (1977年)在臺灣的位置
彭佳嶼62 m/s
彭佳嶼
62 m/s
板橋-
板橋
鞍部-
鞍部
竹子湖-
竹子湖
淡水-
淡水
基隆56.5 m/s
基隆
56.5 m/s
臺北47.7 m/s
臺北
47.7 m/s
新屋-
新屋
新竹26.2 m/s
新竹
26.2 m/s
宜蘭22.2 m/s
宜蘭
22.2 m/s
蘇澳-
蘇澳
花蓮8.5 m/s
花蓮
8.5 m/s
成功(新港)6.3 m/s
成功(新港)
6.3 m/s
臺東10.2 m/s
臺東
10.2 m/s
大武13 m/s
大武
13 m/s
蘭嶼36.8 m/s
蘭嶼
36.8 m/s
臺中18.4 m/s
臺中
18.4 m/s
梧棲28.8 m/s
梧棲
28.8 m/s
日月潭-
日月潭
阿里山-
阿里山
嘉義15 m/s
嘉義
15 m/s
玉山-
玉山
臺南21.3 m/s
臺南
21.3 m/s
高雄16.3 m/s
高雄
16.3 m/s
恆春19.1 m/s
恆春
19.1 m/s
澎湖20.3 m/s
澎湖
20.3 m/s
東吉島-
東吉島
金門-
金門
馬祖-
馬祖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屬氣象測站測得最大陣風[6]。圖例:
無數據
測得5級風或以下
測得6至7級風
測得8至9級風
測得10至11級風
測得12至15級風
測得16級風或以上
氣象測站持續風力陣風備註
發生時間風暴名稱風速 (m/s)蒲福氏風級發生時間風暴名稱風速 (m/s)蒲福氏風級
臺北1962年8月歐珀 (Opal)3312級1962年8月歐珀 (Opal)49.115級
澎湖1949年9月尼利 (Nelly)3713級1986年8月韋恩 (Wayne)68>17級
恆春1953年8月莉泰 (Rita)3612級2016年9月莫蘭蒂 (Meranti)52.216級
臺中1969年9月艾爾西 (Elsie)21.79級1969年9月艾爾西 (Elsie)3913級
臺南1952年11月貝絲 (Bess)3111級1987年9月傑魯得 (Gerald)45.614級
臺東1965年6月黛納 (Dinah)4314級2016年7月8日上午4時36分尼伯特 (Nepartak)57.217級自1901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7]
花蓮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8分龍王 (Longwang)45.214級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12分龍王 (Longwang)64.9>17級自1948年有觀測紀錄以來最大持續風力及最大陣風[8]
高雄1962年10月黛納 (Dinah)35.312級1977年7月賽洛瑪 (Thelma)5316級
鞍部1971年7月娜定 (Nadine)4314級2015年9月28日下午5時23分杜鵑 (Dujuan)54.516級自1937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9]
竹子湖1977年7月薇拉 (Vera)4214級1985年8月尼爾森 (Nelson)66>17級
阿里山1952年11月貝絲 (Bess)27.59級2006年7月25日上午0時31分凱米 (Kaemi)38.113級
日月潭1956年9月黛納 (Dinah)2510級1986年8月韋恩 (Wayne)5416級
玉山1971年7月娜定 (Nadine)4013級2006年7月25日上午1時15分凱米 (Kaemi)51.516級
彭佳嶼1966年9月寇拉 (Cora)62.7>17級1966年9月寇拉 (Cora)80>17級
宜蘭1962年8月歐珀 (Opal)50.715級1962年8月歐珀 (Opal)66>17級
新竹1961年9月波密拉 (Pamela)33.412級1961年9月波密拉 (Pamela)42.714級1991年遷至竹北現址[10]
大武1962年10月黛納 (Dinah)31.311級2012年8月24日上午4時19分天秤 (Tembin)59.117級
成功2000年8月22下午10時47分碧利斯 (Bilis)52.316級2000年8月22日下午10時41分碧利斯 (Bilis)78.4>17級
蘭嶼1961年5月貝蒂 (Betty)74.7>17級2023年10月小犬 (Koinu)95.2>17級
淡水1961年9月波密拉 (Pamela)36.712級1971年7月娜定 (Nadine)46.915級
基隆1959年8月瓊安 (Joan)4314級1971年9月貝絲 (Bess)67>17級
東吉島1986年8月韋恩 (Wayne)49.115級1987年9月傑魯得 (Gerald)70>17級1962年建站[11]
嘉義1986年8月韋恩 (Wayne)27.510級1986年8月韋恩 (Wayne)42.714級1968年建站[12]
梧棲1986年9月艾貝 (Abby)3312級2016年9月27日梅姬 (Megi)57.217級1976年建站[13]
蘇澳1994年9月葛拉絲 (Gladys)40.213級1994年9月葛拉絲 (Gladys)68.6>17級1981年建站[14]
板橋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23分蘇迪勒 (Soudelor)198級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19分蘇迪勒 (Soudelor)36.712級2002年建站[15]
馬祖2005年9月1日上午10時9分泰利 (Talim)249級2015年8月8日下午2時16分蘇迪勒 (Soudelor)48.915級2003年建站[16]
金門2016年9月15日凌晨3時4分莫蘭蒂 (Meranti)42.214級2016年9月15日凌晨2時57分莫蘭蒂 (Meranti)61.7>17級2004年建站[17]
新屋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6分蘇迪勒 (Soudelor)29.711級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3分蘇迪勒 (Soudelor)4715級2013年建站[18]

颱風黛瑪以反S型路徑肆虐南臺灣之後數日內,薇拉接續以同樣少見的V字型路徑侵襲北臺灣,一南一北皆使臺灣受到重創,臺灣北部除破紀錄的強風以外,亦降下相當多的雨量。

交通

基隆港內時價新臺幣4,000萬元的貨櫃起重機有3臺被吹落入海;臺中港有1艘拖船沈沒。

陸上交通部分,因風力過強,電訊中斷,或路基被水沖毀,鐵路各線班車全部停駛;公路方面,北橫中橫南橫公路因賽洛瑪及薇拉接連侵襲而多處坍方。

電力

臺灣北部有7座輸電鐵塔倒塌,1,004支電桿被吹倒。

其餘零星災情有:臺北市北門口高架道路工程鋼架被吹落壓毀車輛,北投大屯山一帶則有房屋因山崩而遭掩埋等。

總計薇拉在臺灣共造成104人死亡,10人失蹤,65人受傷,1,472間房屋全倒,6,642間房屋半倒[19][20]

中国大陆

由於薇拉帶來的強風豪雨,加上適逢六月十五天文大潮,潮位比常年高1至2米,在洪水與大潮侵襲之下,使當地水患更加嚴重,沿海各主要潮位測站的最高潮位皆超越警戒線。

福建省受災範圍有寧德莆田晉江福州等4市25個縣,共有27人罹難,17人受傷,房屋倒塌821間。沖壞水利設施達8895處,其中堤防就多達1059處,橋樑毀損多達354座,毀損船隻428艘,漂流木面積達844立方米。受災農田面積達31.1萬畝,其中經濟作物有1.1萬畝。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紀錄

臺灣

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上一熱帶氣旋 海上颱風警報
    1977.07.28 21:30 - 1977.08.01 16:00
下一熱帶氣旋
中度颱風賽洛瑪 輕度颱風愛美
中度颱風賽洛瑪 陸上颱風警報
    1977.07.29 15:00 - 1977.08.01 09:00
輕度颱風愛美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西太平洋自1959年至1989年間共有11個名為薇拉(Vera)的熱帶氣旋,本文僅指於1977年生成者。
  2. 《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1978年12月,中央氣象局
  3. 《薇拉颱風行徑怪異 打破八十年來紀錄》1977年8月1日 中央日報
  4. JTWC 1977 ATCR TABLE OF CONTENTS 存檔,存档日期2007-08-19.
  5. 中央氣象局TDB防災颱風資料庫網路系統 存檔,存档日期2009-09-01.
  6.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7. 測得百年極速後 台東氣象站風速塔隨即倒塌
  8. 17級狂風 花蓮最高風速
  9. 杜鵑減弱為中颱 蘇澳颳起超過17級陣風30年來第二大
  10. 局屬氣象站 - 中央氣象局
  11. 東吉島氣象站
  12. 嘉義氣象站
  13. 梧棲氣象站
  14. 蘇澳氣象站
  15. 台北氣象站
  16. 馬祖氣象站
  17. 金門氣象站
  18. 新屋氣象站
  19. 臺灣地區天然災害損失統計
  20. 但據中央氣象局《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之資料為39人死亡,5人失蹤,85人受傷,736間房屋全倒,3,321間房屋半倒。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