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貴卿

鮑貴卿1867年—1934年3月1日),霆九奉天府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清末中華民国軍事將領、政治人物。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奉系軍人。

生平

清末

鮑貴卿少年時代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務農。19歳時加入駐山海關淮軍葉志超部,後在天津武備学堂學習2年。1888年(光緒14年)畢業後,他任葉志超率領的正定練軍砲隊哨長。1894年(光緒20年),隨葉志超部入朝鮮,後來在甲午戰争中於平壤遭日軍進攻,葉志超喪失鬥志,逃亡回國,受到清政府懲處。鮑貴卿也受連累被免職。

1895年(光緒21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制新建陸軍,鮑貴卿任武衛右軍右翼工程營築壘司隊官。鮑貴卿的勇名眾所周知,受到王士珍段祺瑞高度評價。1902年(光緒28年),鮑貴卿任北洋常備軍左鎮左翼歩兵第2營管帶,在率新兵经过巨鹿县时遭景廷宾部围困,50人被杀,鲍贵卿中刀伤勉强逃走[1]

1904年(光緒30年)任北洋第一鎮(左鎮改組而成)第2協第4標統帶,后升任陸軍第二鎮第4協協統。其間,鮑貴卿與張作霖相交甚歡,張作霖的長女张冠英和鮑貴卿的次男鲍毓才訂婚。1911年(宣統3年)4月,鮑貴卿任陸軍協都統。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陸軍第二鎮奉命到湖北省鎮壓革命派,鮑貴卿参戰。後鮑貴卿參加段祺瑞姜桂題段芝貴等聯名發出的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一电,後來又參加段祺瑞等發出的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第二电,促請清帝退位。中華民国成立後,鮑貴卿任第2師歩兵第4旅旅旅長(由清朝第2協第4標改組)。1912年(民国元年)10月,他授陸軍少将、駐直隷省。1913年(民国2年)被授陸軍中将銜。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鮑貴卿、段芝貴安徽省出撃。8月任蕪湖大通司令官(後“蕪湖鎮守使”)兼第3旅旅長。由於安徽都督倪嗣沖排斥異己,1915年(民国4年)鮑貴卿不得不改任北京陸軍講武堂堂長。1915年10月,升任陸軍中将。12月袁世凱稱帝,被封一等男。

東清鐵路

1916年(民国5年)6月袁世凱死後,加入張作霖奉系。1917年(民国6年)7月,在張作霖的推薦下,鮑貴卿任黒龍江督軍兼省長,授陸軍上将銜。1918年(民国7年)3月,鮑貴卿兼任黑龍江第19混成旅代理旅長,並兼任濱黑鐵路督辦,插手鐵路事業。

1918年9月,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閲使,取得東三省的支配權。1919年(民国8年)7月,皖系軍閥吉林督軍孟恩遠被撤職,鮑貴卿署吉林督軍。孟恩遠武力抵抗,被鮑貴卿制服。

1919年8月、鮑貴卿任督辦東省鉄路(東清鐵路中東鐵路)公司事宜兼東省護路軍總司令(11月辭第19旅旅長、濱黑鐵路督辦)。1920年(民国9年)1月,鮑貴卿接收管理東省鐵路。3月,東省鐵路的俄軍武装解除,中東鐵路司令(「坐辦」)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的解職命令下達。5月,中東鐵路司法權改訂、中俄会審(合同審判)制度取消。以上即中東鐵路主權由中国接收的過程。[2]。6月,鮑貴卿辞督辦東省鉄路公司事宜一職,9月兼署吉林省長。

陸軍總長

1919年,鮑貴卿因和日本之間的軍事密約及借款計劃曝光,遭到輿論非難。1921年(民国10年)3月,鮑貴卿以眼病為理由辭去督軍一職,獲授霆威将軍。12月,他在張作霖支持的梁士詒内閣中任陸軍總長。1922年(民国11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争中奉系敗北,鮑貴卿称病辞任陸軍總長,回到東北。

1924年(民国13年)9月,再任督辦東省鉄路公司事宜,至1925年9月卸任。此後歷任張作霖的大元帥府顧問、審計院長。1928年(民国17年)6月皇姑屯事件後從政界、軍界完全引退。

1934年(民国23年)3月1日,鮑貴卿在北平病逝,享年68嵗。安葬在八大处鲍贵卿墓

鲍贵卿旧宅在天津市。

家庭

  • 父亲:鲍永宽(又名见喜)
  • 长子
  • 次子鲍毓才(又名英麟)娶张作霖长女张冠英
  • 侄子鲍毓麟

注釋

  1. 徐忱. . 中国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年2月: 233-234. ISBN 9787503483844.
  2. 以上見 孫徳昌「鮑貴卿」,第442頁。本節的「東省鐵路」、「中東鐵路」的寫法源于該文獻。

参考文献

  • 孫徳昌「鮑貴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 徐友春主編.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寿林 編. .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畢桂芳
黒龙江督軍
1917年7月 - 1919年7月
繼任:
孫烈臣
前任:
孟恩遠
吉林督軍(署理)
1919年7月 - 1921年3月
繼任:
孫烈臣
前任:
蔡成勳
陸軍总長
1921年12月 - 1922年6月
(1922年5月、金紹曾代理)
繼任:
吴佩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